周健 徐勇胜
2019年全国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对于广大一线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每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无异于一场饕餮盛宴,总能带给人无尽的惊喜与思索。下面,我们就广西高考2019年文科综合全国Ⅲ卷历史试题进行分析,同时结合高考试题的变化提出相应的高考备考建议。
一、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对比广西高考2018年和2019年所采用的历史试题(如表1)不难发现,同样采用当年的全国Ⅲ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019年较2018年难了一些,可喜的是,今年试题的标准差、区分度、最高分都较2018年好,这说明今年的高考试题更符合国家对人才选拔的要求。
(一)试题的结构性分析及答卷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1.客观题
整理分析全國Ⅲ卷中的历史试题客观题(如表2)可知:历史试题考点涉及历史教材必修1、必修2和必修3三册内容。其中,中国古代史有4道题,中国近现代史有4道题,世界历史有4道题。客观题考查的能力主要是:解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以及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考生答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基本概念记不清、记不准、记不牢;②阅读理解能力有待加强,对题意或题干材料的主旨把握不准,理解有偏差;③对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能力不强;④对知识的迁移整合能力有待加强;⑤学科素养有待提高。
分析全国Ⅲ卷文科综合中的历史主观题(如表3)可知:2019年文科综合全国Ⅲ卷历史试题主观题(必做部分)侧重考查考生对历史教材必修1和必修3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和运用。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审题不够仔细,理解不到位、不准确;②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基本史实、基本慨念掌握不准确,容易张冠李戴;③阅读能力不强,无法从所给出的材料或所设置的情景中提取有效信息;④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分析综合能力不强;⑤答题不规范,不分层次,观点不明确;⑥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答了很多,但答不到点子上,且语句不通顺、不流畅;⑦卷面不够整洁,有涂改现象。
(二)试题的整体特点及高考趋势
1.试题特点
(1)导向明确。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说:高考是立德树人的“一堂课”,高考是服务选才的“一把尺”,高考是引导教学的“一面旗”。就导向明确的试题特征而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体现:
①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课标》)提出“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之后,“立德树人”日益成为历史学科发挥育人导向作用和实现价值引领的首要目标。《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以下简称《2019考纲》)新增指导思想再次强调“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19年全国Ⅲ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无疑体现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导向。如第24题引用古代儒家经典《孝经》中的孝悌礼乐观念,突出传统文化中以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作为人生不可或缺的内容,鼓励考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传统孝道观转化为现代基本的价值理念等。
②服务选才的政策导向。高考的直接目的是为高等院校选拔合格的人才。从历史学科本身的学科能力和素养检测方面来看,试题在考查学科主干知识的同时,也适当体现出了一定的区分度,可以确保高水平的考生脱颖而出。如第27题借乾隆年间江南租佃制的盛行考查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需要考生对历史概念有准确深入的理解,同时放宽历史的视界,从长时段来把握经济特征,突破思维定势。
③引导教学的目标取向。在引导教学方面,试题至少给了我们以下几点启示。首先,立足主干知识,重视教材,比如第25题考查佛教与儒学的融合。其次,超越教材,在《2017课标》指引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要善于开发校本课程,对教材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试题在能力考核上有比较丰富的内涵,注重对概念的考查,如第27题对个体农耕的理解,第33题对现实主义流派的理解,第35题对国家干预与经济滞胀关系的理解等。
④助推课改的时代要求。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基础性主要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性考查考生对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融会贯通;应用性考查运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科的应用价值;创新性是指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思维方法,发现新问题,得出新结论。历史试题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以上评价要求,比如第41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围绕《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和改编情况,提出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合乎逻辑的论述,鼓励考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这就集中全面地体现了以上评价标准。
(2)注重素养。就注重素养考核而言,历史试题主要体现在打破常规反猜题,考核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等。
①打破常规反猜题。试题有意识地回避了全球化问题、贸易战问题等热点。试题考查知识的模块分布和通史占比无规律可寻,如2018年偏重历史教材必修2的经济模块,2019年偏重历史教材必修1的政治模块;2018年偏重中国近现代史部分,2019年偏重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的主观题甚至在题号序列上都存在调整,在连续两年从第41题开始后,又从原先的第40题开始。试题的主观题在材料选择上出现了杜绝猜题的新变化,比如第40题,不管是使用统编教材还是其他版本的教材,都不是直接引用,而是进行摘录和改编,这完全是一种再构。
②考核学科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价值“家国情怀”。试题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很多,比如第27题通过对清代乾隆时期江南市镇化进程的描述,要求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经济基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等,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的考查。
③考核综合素养。历史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试题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仅有学科内部不同模块之间,如中国史与世界史、横向与纵向、不同专题之间的综合,还有不同学科间、不同能力和素养间的综合。试题将历史元素与政治、地理、经济、文学、艺术、道德修养、价值理念等融为一体,从多个向度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如第24题呈现的是历史教材必修3思想文化模块的材料,考查的却是历史教材必修1政治模块的结论等。这也是近年来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少有的现象,说明对考生素养的要求提高了。
二、2020年高考备考建议
(一)谋篇布局,定好复习计划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三复习绝不是简单的拼时间、拼精力、大量做题,而应是有计划的、科学的复习过程。因此,科学合理的“谋篇布局”尤为关键。
第一轮复习要过好基础知识关,建构知识体系。具体做法是,依据《2017课标》以及教材,按顺序、按单元、按章节复习。教师在讲课时要讲清楚概念、易错易混点、高频考点、轮考点、冷考点等,适当拓展延伸。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认真研读《2017课标》、考试大纲以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熟悉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做到讲有针对性、练有实效性,同时还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学科关键能力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轮是综合复习,围绕考点,突破难点,强化训练,提升能力。要按照通史体例进行复习,做到“三打通”:“打通”古代到近代,“打通”中国到世界,“打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模块。突出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突出高频考点,重点提升能力,尤其是审题能力,以及解读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学生的训练量,少讲多练,多讨论,多探究,注意审题方法和答题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古今融通和中外融通。
第三轮是紧扣时政热点,以专题为主,加强针对性和综合性(历史学科本身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也是文史、政史、史地的综合),提升技巧,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提高能力。做法如下:回归教材,识记学科必备知识;注意与时政热点问题相结合,以问题的形式进行训练和内化知识;答题要规范,思考要全面;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
历史教学应从立德树人的高度立意,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础之上,立足教材主干知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优化教学。首先,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梳理学科知识框架,重构知识体系;将通史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打通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其次,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深度挖掘和解读,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延伸,通过提供相关知识的拓展性阅读素材,深化对学科知识的认识。最后,高度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归纳概括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深化研究
研究《2017课标》和考试大纲,关注新变化新动向;研究高考真题,把握命题规律与趋势,挖掘高考命题与学科教材的关系;注重研究时政热点和学术动态,以时政热点问题作为切入口,关联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注意了解与运用热点术语。
(四)强化训练
能力只有在不断训练中才能得到提升,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做法如下:
第一,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教材是培养学生提取和分析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最好载体,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我们知道,历史事件的发生一般要从事件发生的背景、表现、特点和影响几个方面去分析。一开始学生找的信息可能不是很准确,归纳概括得也不是很到位,但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学生阅读材料的速度,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提供的史料、图表等分析问题。教材在每个单元、每一课都补充了一定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有的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有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阅读材料,比如对阅读材料进行加工整合,以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目的。
第二,培养审题能力。审题能力是解题的关键。在复习备考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近几年各地的高考试题和高考模拟试题,依据一定的意图编制试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第三,加强训练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方法。针对学生阅读材料能力不强、归纳概括能力低等问题,在复习备考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学会从材料中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有层次地阐述结论的能力,还要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熟悉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试能力。
第四,注重书面表达。表达要体现历史学科思维,科学准确,条理规范。在复习备考阶段,每个单元测试都应使用精心设计的、与高考一致的规范答题纸,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学生答题时每一个要点都要精确,字迹要清楚,表达有层次。
第五,限时训练,提高解题速度。高考主观题总有不少空白卷,除了少数学生确实不会写之外,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时间分配不合理或解题速度太慢所致。因此,在备考复习中,教师要适当实行限时训练,保证训练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失分。(题图左为徐勇胜,右为周健)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