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发展生态系统评价模型研究

2019-11-19 01:35季舒鸿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环境生态

季舒鸿

一、引言

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体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它是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物个体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也可以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健康生态的渴望越来越强,生态一词的内涵更加丰富,被使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宽。生态现在常常被用来定义事物良性健康的发展状态,比如生态食品、生态旅游等。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生态已经被理解为一种文明与文化价值的标识。

《人类发展生态学》的作者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LER.U.)认为,人的发展就是不断生长的机体与其所处的环境逐步地相互适应的过程。教师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作用,环境因子构成了教师发展的外部条件,教师只有与其所处的环境和谐共处和协调适应,才能不断推动自身的良性发展。教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彼此影响、相互制约。教师的成长过程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一样具有发展、成长、繁盛、衰老的生命周期,只有正确处理好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做到协同进化,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是教师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外部环境与个体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教师正是在其所处的环境中,不断习得与教师角色相匹配的知识,不断养成“为人师表”的优良品行。综上所述,运用生态学原理来探究教师发展规律,揭示教师发展的影响因素,了解高校教师发展的机制、趋势和方向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二、教师发展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两个最基本概念。生态系统强调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生态平衡强调各因子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协调统一的状态。教师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的,教师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成了教师发展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教师个体。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和教师个体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对教师个体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家庭是教师发展的摇篮,对教师发展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学校环境是决定教师发展生态是否平衡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教师发展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支持体系的强弱对教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环境是教师发展的延伸空间,主要通过学校组织与教师之间产生互动,对教师发展起间接的、隐性的影响。

教师的发展对周围环境又具有一定的反拨作用,比如,通过优秀教师个体的示范和引领,可以带动教学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环境的优化。教师发展的外在标志是教学、研究能力的增强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学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认可度。教师社会服务的水平高低与校企合作能否长期稳定地开展密切关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对高校教师和高等教育的认可度。

如图1所示,学校本身也是一个由多个因子构成的生态系统,学校内部各生态主体之间、学校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学校生态系统内部各生态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进行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在生态平衡状态下,具有良好的条件资源和生态环境,学校生态系统就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对教师的发展和成长起着促进作用;在生态失衡的时候,教师发展则面临种种生态危机。学校生态系统是由多个生态因子组成,时常呈现出复杂的生态运行模式。

图1 教师发展生态系统关系图

个体生态、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了影响教师发展的四大生态要素,每一个要素又由若干影响因子组成,影响因子共同作用于教师发展。当个体生态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之间处于平衡状态时,教师便呈现良好的发展与成长状态;反之则有可能产生生态失衡现象,教师发展出现受阻或停滞。如下图所示:

图2 高校教师发展框架图

三、高校教师发展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构建

评价模型是判断教师发展状况与水平的重要工具,可以有效地支持教师个人或者高校对师资队伍现状进行检测,目的在于为高校教师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统一的、可衡量的标准。在模型的指导下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制定优化高校教师发展生态环境的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建立模型的前提条件是找到影响教师发展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提取了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相关要素。

(一)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在已有的经验和资料的基础上产生和建立理论。扎根理论与一般的量化研究方法不同,研究者在调查前不需要作出理论假设,而是直接对原始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在不断比较的过程中提炼出能够反映社会现象的概念和命题,然后从逻辑上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最终建构形成理论。扎根理论操作的基本流程包括三步:一级编码,又称开放式登录(Open Coding);二级编码,又称轴心式登录(Axial Coding)和三级编码,又称选择式登录(Selective Coding)[1]。

(二)一级编码

对深度访谈的录音转录之后得到的原始文本资料进行分解和比较,提炼出关键词,形成概念化指称,通过分类归纳得到61个概念(见表1);由于概念的数量偏多,有必要进行精简,故将相似的概念整合到一起,最终得到4大类属、10个范畴(见表2),即个人生态(包括情感态度和专业知能)、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自然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了问卷设计的方便,研究者后来把物质环境、自然环境和学习环境合并统称为“条件环境”。

表1 主要访谈结果

续表

续表

表2 一级编码

(三)二级编码

进一步对一级编码的四大概念类属十个范畴进行关联性分析,研究者把61个概念重新组合,建立了以下4个主范畴,分别为态度、技能、物质和文化。态度、技能分别对应1个范畴,物质由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组成,其余概念皆归属文化范畴。

态度是人对具体对象的情感反应,包括价值、观念、认知、习惯和情感方面的因素。技能是指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发展素质,包括知识水平、研究能力、专业基础和职场经验等。物质是指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视性”物质条件,比如校容校貌、教学设施、工资待遇、图书资料等。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包括与教师发展相关的办学理念、制度政策、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管理氛围等因素。

(四)三级编码

三级编码是指选择核心范畴,然后把它和其他范畴联系到一起,再验证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把概念化尚未发展完备的范畴补充完整的过程[2]。通过对态度、技能、物质和文化四个范畴的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得出高校教师发展的生态评价模型(见图3)。

图3 高校教师发展生态评价模型图

高校教师发展生态系统是由态度、技能、物质和文化四个核心类属构成,其中态度是决定性因素,它决定着教师发展的进程和质量;技能是教师发展的基础,物质是教师发展的保障,文化则是教师发展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文化直接或间接影响态度,从而对教师发展产生促进或者阻碍作用。态度和技能对应教师个人的内部生态,物质和文化对应教师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外部环境生态。四个元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密切相关,任一元素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模型的崩塌,如图3所示的生态评价模型中,我们以双向箭头来表示高校教师发展生态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四大要素互相联系、共同作用于教师,决定了教师发展的水平、质量与进度。态度是关键,物质是保障,技能是基础,文化是支撑,四大要素缺一不可。在不同的阶段、时间和空间各要素及其组成因子产生作用的强弱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根据上述评价模型,研究者对概念进行了筛选,并经过专家审核,最终确定了由35个影响因子组成高校教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3):

表3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四、关于优化高校教师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端正态度

师德师风教育必须常抓不懈,引导团队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恪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师的自主意识和个人的价值观对发展的进程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反思习惯、职业认同、个性特点等个体生态因子也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教师本身的知识基础、能力结构、智力水平、学习习惯等共同构成了教师发展的个人生态,情感、态度、智能等要素共同作用于教师个体。

(二)强化技能

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强化教师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个人专业技能是建设生态自我的必由之路。强调大局意识、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积极融入企业、了解企业和服务社会,完善自身的“双师素质”[3];创造条件支持团队成员坚持在岗自学,不断超越自我,强化专业知识,提高科研能力,丰富信息技术手段。立德树人,追求卓越,成为“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和“学习型教师”是其最佳选择。

(三)改善物质条件

改善办学条件既要注重“软件”建设,又要注重“硬件”建设。一方面注重实训室、图书馆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建设,优化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抓好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培养,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四)创设文化[4]

(1)创新管理机制,优化制度环境。既要严格管理,又要“以人为本”,摒弃“一刀切”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倡导人和事业的和谐发展,注重激发教师的潜能;加大对教师培训和进修支持的力度,建立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访学进修制度,制定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培训管理办法。管理创新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保持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充分了解教师的发展需求,对于处于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老师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建立规范有效的教师奖励制度和多元评价制度。

(2)解放思想观念,优化育人环境。确立“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打造和谐校园,从解放思想人手,全力营造一个教风优良、学风纯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研究活动。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观念,淡化权力意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民主治校的良好气氛,引导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参与规章制度的制订、决策文件的形成。

(3)坚持合作发展,优化人际环境。构建和谐、健康、宽松的人际环境,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广大师生的精神乐园。只有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的精诚合作、协同作战才能形成前进的合力,最终实现由教师个体的发展带动教师群体的进步,进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为广大教师创造出一个舒心、文明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科研上相互合作,形成团队,有利于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

(4)进行动态监测,优化生存环境。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本身应该采取多种手段加强教师发展生态监测与评价,对于教师生态系统中出现的失衡现象要及时察觉,以便尽早制定对策,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予以化解,使教师能够在优质的生态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环境生态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策略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