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洪峰
书法极美,也极难。所谓“二十年学画,三十年学书,人书俱老”。黄庭坚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圣哲之学,书乃可贵。”怀素《论书帖》云:“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后来足可深戒。”自肺腑中道出了书法之难。
学习书法,要有“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精神。文化是书法的根脉和魂魄。欲寻书法之路径,必登文化之殿堂,舍此别无他途。文化是书法的生命线。文化根深,书法才能叶茂,文化源远,书法才能流长。书法脱离了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我们提倡学习书法的根本目的,也是使人们通过学习书法,而进入、了解、学习、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文明。苏东坡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颠沛流离。但由于他具有儒、释、道文化的深厚修养,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一如他的词和字:龙飞凤舞怀素笔,酣畅淋漓东坡墨。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一般。他能狂妄怪癖,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 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这就是苏东坡,大诗人、大才子苏东坡,大书法家苏东坡。
李洪峰 宋玉《大言赋》 纸本 2019年
书道精微宏大,但归根结底以文化为本源,以文化为指归,书法的本质是生活、是文化、是见识、是修养,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无论是普及、还是提高,加强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都是深根固本之策。因此,对于一个书家来说,读书是至关重要的,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晁补之说,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在胸中之所独得。读书要读到嚼的程度才有味道,读帖也要读到嚼的程度才有味道。临帖有笔临,有意临,只有把帖嚼透了,意临才能得其神髓,笔临才能出神入化。
文化积累的过程,既是学习间接知识经验的过程,也是自身实践的过程。歌德的文艺观念,既受古希腊传统的滋养,又植根于现实主义土壤。在魏玛辅佐大公的生涯里,歌德先后担任过枢密院顾问、矿物官、国防部长、财政部长、建设部长、剧院监督。这些繁琐沉重的工作,占去了歌德大量文学创作的时间,但也赐予了歌德一笔巨大财富,使他一生务实谨慎,不虚妄,不浮泛。歌德有两句话,值得我们置之座右:一句是,你若为全体而欢喜,就必须在最小处见到全体。另一句是,你若要迈入无限,就只在有限中走向各方面。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文化,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书法。笔墨当随时代。作为传统文化的书法,要在表现时代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作品的文化内涵、历史内涵和思想内涵,写出具有鲜明时代内涵的代表作、传世之作、经典之作。
黑格尔说,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蔡元培说,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歌德说,事实上我们全都是些集体性人物,不管我们把自己摆在什么地位。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书法作品怎样去俗脱俗,怎样日新又新,怎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心读读中外先贤这些话,仔细想想其中的道理,是有益处的。
李洪峰 史坛词苑七言联语 纸本 2018年
李洪峰 毛主席词 纸本 2018年
还要看到一个现象,这就是历史上的中国书法总体上是精英文化。刘禹锡《陋室铭》中有一句话,“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话用在书法史上则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部中国书法史,挥毫皆鸿儒,翰墨无白丁。在很大意义上说,中国书法处于中华文化的巅峰,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发生这种现象,是由于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严重分离造成的,学而优则仕,字写得好才能做官。现在走到另一个极端,倒脏水连小孩子也倒掉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规律、尊重辩证法。对中国书法传统要好好梳理,好好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历史地看,中国书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贡献最大的有三个里程碑式的伟大人物。第一个是王羲之,完成了书法的艺术化、规范化;第二个是颜真卿,拓展了书法的格局和气象;第三个是毛泽东,实现了书法的革命化、现代化。我的这个判断,愿意接受实践、时间和历史检验。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的文化巨人。
毛泽东作为文化巨人,有三个显著标志:第一个标志,是他创造了博大精深、高屋建瓴的理论世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理论强党必强,思想富国必富。第二个标志,是他创造了横空出世、雄视千古的诗词世界。“史坛千秋两司马,词苑万古一毛公”。第三个标志,是他创造了大气磅礴、虎踞龙盘的书法世界。毛泽东以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博大视野和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的雄伟气魄,开创了中国书法的新纪元,实现了中国书法的革命化、现代化。毛泽东留下了大量书法作品,包括自作诗词,文电书稿,批注札记,书简信函,题词题字,古人诗词等。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相互映照,相得益彰,文采风流,恢宏壮丽,引人入胜,美不胜收。如果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理论表达;那么,毛泽东诗词和毛泽东书法则是中国革命的文化表达。但长期以来,对毛泽东书法学习、研究不够,挖掘、整理不够,新时代应加强这方面工作。
中国书法五千年,高峰连绵,群星荟萃。有论者认为,从书法大的发展阶段来分析,唐以前始艮终乾,南宋以后始巽终坤。这个意见值得重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就书风而言,大体上是不错的。唐以前的书风高古苍健,南宋以后清雅秀隽,正所谓“古质而今妍”。继承弘扬中国书法优良传统,写出当代书法的代表作、传世之作、经典之作,必须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艺术的源泉是传统和生活。所以,要以敬畏传统、敬畏经典为第一义。敬畏传统、敬畏经典,包括书法传统、书法经典,也包括文化、文明传统和经典。要扎根时代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罗丹说,最主要的是要感动、爱憎、希望、呻吟、生活。要做艺术家,先要做起人来。美的作品是人的智慧与真诚的最高表白,它们把我们能歌唱人类与世界的情绪尽量诉出,而同时要叫我们懂得还有无穷的为我们所不能认识的事物。
尼采认为,迈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阶段,一是合群时期,二是沙漠时期,三是创造时期。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潘天寿先生论画提倡,先从法则,次求意境,三求神韵。求神韵要从读万卷书入,行万里路入,养吾浩然之气入。清代《书法真诠》说,作字如论史,必须有才、学、识,尤须有“不震于大名,不囿于风尚”之眼光。更须宏其识,广其学,陶冶书境,归之自然。林散之先生《题画》诗云:“有法兼无法,今人认古人。若能寻造化,笔墨自通神。”纵观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
我国古代书家,芝(张芝)动、繇(钟繇)静,羲(王羲之)神、献(王献之)韵,旭(张旭)狂、素(怀素)畅,欧(欧阳询)峻、虞(虞世南)和,颜(颜真卿)筋、柳(柳公权)骨,苏(苏东坡)厚、黄(黄庭坚)奇,褚(褚遂良)伟、米(米芾)隽,等等,其风格虽各个不同,其本质则各个相似,唯美而已。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最大成就,是拈出境界说,并且提出成大事业、做大学问必经之“三种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而准确,这是王国维对中华美学和中华美育的重大贡献。但以中国书法、中国诗词、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来说,仅仅用境界这一个审美尺度来分析和衡量,是远远不够的。
经过长期学习和研究,我在2011年提出了“艺术审美三品位说”,即书法审美、诗词审美及一切艺术欣赏和艺术审美,可以大致区分为情趣、境界、气象三个品位。■
李洪峰 神怡笔畅七言联语 纸本 2018年
李洪峰 一叶半纸七言联语 纸本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