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玲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院感染科 青海 西宁 810012)
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随着适应范围不断扩展,术后囊袋感染的发生率也有所增加[1]。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囊袋感染是最常见且严重的院内感染之一,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囊袋破溃,起搏系统外露,引发败血症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有报道囊袋感染的发生率为2%~18%,多表现为局部红肿痛、切口破溃、脓性分泌物等症状,严重者可能诱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不良反应,而出现囊袋感染不仅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及身心痛苦,病情严重时可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2-3]。加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后感染的早期防治是促进患者早日恢复,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HFMEA作为一种系统化前瞻性的风险管理工具,对各种可能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以便将这些风险减少到最低水平,它是一个“事前的行为”,能较好地暴露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囊袋感染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出高风险因素,从系统层面防范囊袋感染风险。早在2003年美国医疗组织评审委员会就已经将HFMEA作为降低医院感染的一种有效管理工具,由此可见HFMEA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作用[4]。我院院感科于2016年5月开始应用HFMEA对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并制定了有效的感控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本研究的方法与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4年5月-2018年7月在我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标准将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200名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6年5月-2018年7月收治的200名患者开始实施HFMEA设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感控措施,干预组采用HFMEA管理模式。其中:男性224例,女性176例,平均年龄50.1±8.1岁,单腔起搏器72例,双腔起搏器307例,三腔起搏器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起搏器植入类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项目 例数 平均年龄 性别(男/女) 起搏器植入类别(例)单腔起搏器 双腔起搏器 三腔起搏器干预组 200 52.3±7.3 112/88 38 141 9对照组 200 48.5±8.1 103/97 34 166 12
1.2.1 确定主题:2014年5月-2016年 5月我院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感染率为4.00%,为了有效的控制囊袋感染,确定成立HFMEA管理团队。
1.2.2 两组建团队:团队由院感科专职人员、护理部质控人员、1 名心内科主任、2名病区护士长、1名高资历护士、2名中资历护士共8人组成。
1.2.3 制订流程图,找出潜在的失效模式[5]。
1.2.4 进行风险分析,制定改进方案:团队成员应用 HFMEA对发生囊袋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失效分析,计算事先风险数( RPN),RPN=严重度×发生率×侦测度。发现以下 6个事先风险值较高,分别有无菌操作、手卫生、物品表面的清洁消毒、患者的术前准备、感染目标性监测和抗生素的预防用药[6]。
1.2.5 项目管理:由院感科专职人员每月对HFMEA的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1.2.6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囊袋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率
本研究是在建HFMEA管理小组后,以降低囊袋感染为研究目标,各成员依据临床经验、利用“头脑风暴法”对导致囊袋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需要改进的失效模式有无菌操作、手卫生、物品表面的清洁消毒、患者的术前准备、感染目标性监测和抗生素的预防用药,在改进相应的流程时,根据增加囊袋感染的薄弱环节和重点环节,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囊袋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HFMEA 能够及时有效的发现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工作流程中潜在的风险,使医护人员能够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整个感染控制措施更加完善,最终降低囊袋感染的发生率,应用HFMEA能够有效的预防控制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感染发生,从而保证了患者的医疗安全,达到彻底治愈疾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