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
[摘 要]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高职院校肩负着培育这一精神的使命。在阐释“工匠精神”基础上剖析高职语文教学现状,提出将“工匠精神”引入语文教学的观点,建议语文教学应将“工匠精神”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并探讨通过注重课堂教学、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等模式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综合型技能人才。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语文教学;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186-02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
对“工匠精神”的解释,专家各抒己见,有些专家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有些专家指出“工匠精神”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学校必须贯彻的教学目标。诸多解釋,多侧重于对其通识意义上的解释,很少和高职语文教学联系起来。本文认为“工匠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即是对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对语言精益求精的要求,对学业锲而不舍的追求,对技能创新的探索。
二、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专业课与语文课之间的博弈使语文教学的“工匠精神”被弱化。职业院校优势之一是毕业生拥有一技之长,入职后能很快在岗位上成为优秀的技能人才,语文教育几乎成了点缀,这种状况明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若语言文化的学习成为技能提升的羁绊,那忽视语文学习将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留下障碍,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速度与进程将难以进入职业化的快车道。
语文教师“工匠精神”比例偏低,不利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普通学校里语文课程为教学的三大利器之一,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似乎成了末端教育,学校、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忽视了语文教师的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工匠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明显不足,对课文教学缺乏系统深究与探析,缺乏对文学作品及表达方式的精雕细琢的态度与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与实践。
面对以上现状,语文教学急需引进“工匠精神”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这对学生、教师、学校的长远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三、语文教学中引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形态
“工匠精神”的核心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诚信、友善”是高度一致的,提倡教师敬业,学生乐学,师生、生生之间诚信、友善,让学习变成一种人际间的和谐交流。师生关系的改变让彼此的课堂地位重回理性,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中做”“做中学”相辅相成,从实践到理论,理论到实践,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从认同—模仿—内化—熟练运用,良性往复循环,教师精雕细琢,师生共同积极向着教学目标靠近。教师预设的课堂三维目标变成学生能力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的单纯提问变为学生参与质疑,教师对学生水平的担忧与低估变为教师的欣喜与感叹,教师对学生的无奈管束变为对学生的积极关注,并伴随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以赛促教等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教学成果逐步展现。教师的讲授课程变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教师允许学生失败,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羞怯心理,当然这些过程可能是漫长而艰辛的。
(二)“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学业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是高职生未来的安身立命之本,教师在上学期间就要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敬畏感,职业敬畏感就是从事该职业的个体对待自己职业的正确态度和对职业核心价值的准确定位。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逐渐养成对语言的敬畏感,尤其是对字如珠玑的古文,更不能靠瞎蒙、乱猜,须严要求,高标准,熟练掌握古文语言的特点、惯用方法等,将“工匠精神”贯彻到语言学习的点滴行动中,让它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态度。
(三)“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灵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重在培育“工匠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内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行业带头人为楷模,将“工匠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坚持让这种精神深入骨髓,凸显在日常的学业及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以这种“工匠精神”引领自己职业规划的高度与态度,技能与德行的完美结合将会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带来丰硕的收益。
(四)“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
“工匠精神”可细分为四个层面:(1)在细节上精雕细琢、追求极致与完美;(2)在标准上不投机取巧,一丝不苟、严谨求是;(3)在专业上领域不断提升、耐心专注、追求进步;(4)在目标上专心致志超越自我。工匠精神要求学生自律、自省、自强不息。这种精神的养成促使学生从各维度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积极地为工业强国做贡献。
(五)“工匠精神”是学生职业规划发展的客观需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态度和追求极致的精神理念,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教育要为学生注入“工匠精神”,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工匠。“工匠精神”的践行培育重点职后教育在企业,而职前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入职后的职业精神表现不仅直接影响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以“工匠精神”滋养职业教育,让学生在未来职业道路上愈走愈远。
四、“工匠精神”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一)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
具备“工匠精神”的员工都具有一项不可取代的核心技能。因此,语文教学要坚持通识化与专业化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培养其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语文为专业技能插上腾飞的翅膀。语文教师要具体研究分析所任教专业及学生特点。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和塑造工匠精神的内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大纲、教材的中心思想,因材施教,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渗透爱岗敬业、守法诚信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实现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同时教师身体力行,践行“工匠精神”,有助于良好学风的推广形成。
(二)转变课程教学观念,提高对培育“工匠精神”的认识
语文课程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对“工匠精神”的认可与运用,语文学习需要有持之以恒的亲和感及锲而不舍的坚持力,对语言运用需要具备严谨的综合运用能力,语文素养的练就更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语文的初学者从接触—喜欢—习得—熟练运用需要长期坚守。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要贴合学生专业,实践以“会用、管用”为准,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并力求易懂、好学。总之,語文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将专业知识与行业信息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学过程中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原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语文教学既要强化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切实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更要善于挖掘资料信息、渗透人文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对工匠精神认识的有效提升,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央视播出的“诗词大会”中,康震教授对毛泽东同志诸多作品点评到位,令人折服。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等诗词,既让人们感受到它的美感、内涵与亘古未有的精气神!更让人们看到了毛泽东同志非凡的格局、视野与胸襟。如此精彩纷呈的教学,学生岂有不愿学习之缘由。
(三)调整充实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1)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校技能专业编写符合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教材,教学内容设计上实行多维度、模块化教学结构,构建融合“工匠精神”培育的特色课程体系。(2)组建多功能的优秀教研团队,教师相互协作多角度挖掘、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内容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和思路,给学生提供多维度的支撑体系。(3)运用现代化“互联网+”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网络可以展示自己的精品课程,学生可随时随地享受优质教学资源,感受各类文化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在没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习哈佛、北大等教授的精彩课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吸收创造更优秀的物质、精神文化,将“工匠精神”培育与语文技能教学融为一体,探索多模态混合式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四)专业实训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实训的途径之一就是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让学生进行专业实训,无疑是一种较好的培养手段。需要是最好的兴趣,有需要就有动力,教师可以顺势而为,积极引导,以车间做教室,现场讲解应运文的写作特点、要求,现场操练;实训时语文教学可以对接企业行业规范建章立制,对学生要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让学生对职业有敬畏感、认同感与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习“工匠精神”,将其从一种信念、一种情怀进而转化为一种信仰。对语文教学的效果进行现场检测,通过考查学生学习效果来评价其职业态度;通过考核学生的团队合作程度来评估其职业道德;通过考核学生对语文技能掌握的运用程度来评估其职业能力;通过考核学生的创新科研情况来评估其职业品质。专业实训可以极大地发挥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调动教师敬业爱岗与对教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教师找到教育的归属感和职业的幸福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延伸。
“与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一种‘工匠精神,如果不唤起‘工匠精神,中国就谈不上成为世界制造强国。”中国制造离不开“工匠精神”,高职语文教学同样也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将是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虽然教师难以在极短的时间将“工匠精神”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但语文教学将会在这条路上“匠心独具”地走下去,同其他课程一道共同肩负起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质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66-69.
[2]张颖.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营销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11):83-85.
[3]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