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垚 高宏
目前,我国安全(应急)产业园区(基地)已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既有在分支领域集聚产业要素,实现产业多领域共同发展的“多领域覆盖”模式,也有专注于产业某一个分支行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配套的“特色产业全链条”模式。赛迪智库安全产业研究所深入园区调研后认为,安全(应急)产业园在发展模式选择中,应注意三个方面:主动对接当地优势产业和安全需求,融入地区经济发展;注重协同发展,有效规避同质化竞争;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助力入园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园区“二次创业”能力。
突出重点、集聚发展是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产业园区创建的基本思路。目前我国共有5家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园区,2018年总产值约1500亿元,占我国安全(应急)产业产值的20%左右。2019年第一季度赛迪智库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或提高当地安全供给能力,在建设安全(应急)产业园区时各有侧重。
目前该类园区的发展模式,可划分为两种:一是以徐州安全科技产业园为代表的“多领域覆盖”模式,二是以如东个体防护产品专业园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全链条”模式。剖析两种模式的发展实践,对已建或规划创建该类园区的地方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徐州安全科技产业园区:
“多领域覆盖”模式
2010年,徐州安全科技产业园着手布局安全(应急)产业,经过了8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六大安全产业领域,即矿山安全、危化品安全、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居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属于典型的“多领域覆盖”发展模式,目前园区安全产业年产值超过400亿元。
徐州安全科技产业园采用“多领域覆盖”发展模式成效显著,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经验。
主动对接当地主导产业,赋予产业发展新动能。园区主动对接徐州主导产业之一的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业,以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为契机,与中国矿业大学等当地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相结合,建设了以安全技术成果与应用转化为主的国家级孵化器1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7家、产业科技创新平台14个,组建了徐州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安全技术研究和集成攻关。园区围绕装备制造产业,实施了制造与服务双核驱动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安全服务业,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比如,成立了徐州高新区安全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对园区实行市场化运作;组建了总额50亿元的地方性安全产业投资基金,平均每年完成20余个项目的投资;搭建了中国安全科技成果交易网,为国内外安全科技成果评估、知识产权交易等提供综合服务。园区融合了技术研发、生产制造、检测检验、交易展示、仓储物流、投融资服务,促进产业六位一体发展。在园区发展的同时,也赋予了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紧跟国家产业需求,以项目带动谋求产业前瞻布局。园区的多领域产业定位,紧密结合了国家产业政策趋势和市场需求。园区在成立之初,就紧紧把握国家对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等工作的重视,以及全社会对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需求方向,以实现井下人员精确定位和环境安全感知为主的“感知矿山物联网”等国家项目为抓手,率先在矿山安全、危化品安全、消防安全等事故多发,以及经济效益潜力较大的重点安全领域布局。
促进入园跨领域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实现跨界融合。园区在布局六大安全产业分领域发展过程中,注重领域间的资源互补,以优势领域带动薄弱领域融合发展。
如东个体防护产品专业园:
“特色产业全链条”模式
江苏如东个体防护产品专业园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安全产业分支行业——个体防护,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端个体防护产品基地。如东个体防护产品生产企业逾百家,2018年销售收入112亿元,出口量在全国个体防护产品出口中占比高達22%,形成了上下游配套齐全的产业链,属于典型的“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模式,其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打造特色产业链条,实现上下游纵向一体化发展。园区定位个体防护产业,一方面源于该产业的规模性和产品多样性,涵盖了防护手套、防护服、防护鞋等主导产品的开发,并形成高、中、低档相配套的产品系列,完成了“从头到脚”的个体防护产品全面布局。另一方面,在定位该产业之初,园区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保障方面,就着力向个体防护产品倾斜,加大力度打造个体防护产品产业的全产业链。
共享产业资源,实现产业链网络协同化发展。首先,园区整合了产业链网络中能够共享的有形或无形资源。比如,促成了高性能纤维材料生产企业对接个体防护产品生产企业,完成原材料的有效分配,在园区内部实现了自产自销、供需平衡。同时,引导企业以租赁的方式使用其他企业闲置的生产设备,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产业链协同发展更加紧密。其次,园区搭建了信息管控平台,汇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信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信息交流体系。在平台上,企业可以发布和接收供需信息,园区相关部门可以对产业链条的各企业实行高效和透明的集中管理。
多渠道开拓市场,降低单一产业的市场风险。一方面,园区主动开展市场调研,大力挖掘个体防护产品的市场需求,指导和帮助企业扩大产品线或开拓新市场。例如,园区主动对接宝马公司防切割手套要求,集中园区内科研资源,协助恒辉集团实现了产品创新,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手套,成功被宝马纳入采购目录,年销售额达1500万美元,促成其加速向高端手套生产商转型。另一方面,园区帮扶企业进行产品CE和UL测试认证,每年带领企业参加美国安全及劳保用品展览会等各大全球性展会,在扩大产品知名度的同时,以担保方的身份促成企业与国外客户签订合作协议,协助企业开拓了日本、欧洲、美国、南美等地区市场,稳定了销售市场网络,同时也缓解了因市场规模过小而出现的企业间低价竞争问题。
对国内安全产业园区
发展模式选择的建议
主动对接当地优势产业和安全需求。首先,要尽量依托地区现有工业基础和支柱产业优势,主动寻找安全(应急)产业与地区优势的融合点,进行园区定位和发展模式选择。其次,围绕本地区龙头企业,通过补链或为主导产业提供专业服务等方式,带动园区的安全(应急)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由“点”(龙头企业)到“线”(产业链)再到“面”(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第三,充分认识安全(应急)产业的公共性、储备性属性,厘清本地区安全问题多发、易发领域情况,从预防本地区安全事故发生、有效预警和救援的角度出发,发展园区产业。
通过协同发展规避同质化竞争。首先,园区在探索发展模式时,应充分做好前期调研和产业规划,研判政策导向,科学论证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与其他安全(应急)产业集聚区错位发展。其次,围绕产业定位,园区应着力提供适宜研发、生产制造的专业环境,有针对性地完善安全技术咨询、检测检验、投融资服务等配套功能,引导和支持安全产品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促进安全产品制造业和安全服务业协同发展。最后,选择“多领域覆盖”发展模式的园区,应依据市场导向、安全需求导向灵活配置资源要素,分步、分阶段的扩展产业领域,促进多领域融合协调。选择“特色产业全链条”模式的园区,应丰富上下游产业链关键环节,弥补缺失环节,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合力拓展新市场,实现特色产业与外界的多层次、多维度链接融合,防范由单一市场风险而引发的园区同类企业低价竞争。
以需求导向发展理念助力企业转型和园区“二次创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园区要摒弃传统的“圈一片土地、布几个产业、发展一批企业”的发展模式。应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生产工艺、管理体系和服务系统,打造更加智慧的园区和产品,助力企业向市场提供监测预警产品、高端安全防护防控产品、安全防护解决方案,以及智慧安全云服务等需求旺盛的产品和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由传统安全产品生产商向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安全产业新生态,提升园区“二次创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