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佳
性别平等、师生平等、就业机会平等……“平等”理念深入瑞典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
作为一个有些神秘的北欧国家,瑞典因“高福利”“高税收”等关键词为世界所熟知。而在瑞典哥德堡大学两年的学习生活,却让我将“平等”一词定义为瑞典的关键 词。
如果你第一次走进瑞典校园,一定会对校舍里的“无性别卫生间”感到诧异。我也曾在无性别标示的卫生间前犯难,直到经过的瑞典同学对我说:“你可以随意使用,在瑞典男女平等,我们的卫生间没有性别。”是的,瑞典人就是这样,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校园的小细节中,处处可以感受到平等的理念。
对老师直呼其名
有点“散漫”的课堂文化
学生对老师要使用尊称,这似乎是全世界通行的规则。但在瑞典,学生不会使用Ms. Mr. 或是Professor这类表示尊敬的称谓,瑞典学生在课堂上会直接称呼老师的first name。发言时,同学们也不会举手或起立,而是坐在位子上和老师进行交流。对于初到瑞典的我来说,这着实是一项需要适应的课堂习俗。其实,不仅是中国学生对此感到不太习惯,对于来自其他欧洲国家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个新鲜规则。我的法国同学在聊天时就说:“瑞典人太随意了,要是在法国的课堂,老师会被气‘死的!”
在瑞典的教育观中,这个看似“散漫”的课堂文化其實是师生平等的体现。我的瑞典教授表示,在课堂上老师只是将自己知道的学术知识和所擅长的研究领域与学生们分享,他更期待的是听到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对老师直呼其名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学术观点的第一步。
随着对瑞典文化的了解逐渐加深,我发现,有一个瑞典单词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散漫”的校园文化。“Enighet”是瑞典语中特有的单词,英语单词Consensus(达成共识)与其意思相近,但也不完全相同。“Enighet”是指每个人的意见、观点都应该被尊重、被倾听,因为大家发表意见的目的就是达成对某件事的共识,或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我而言,这个“散漫”的规定拉近了我与老师的距离。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老师更像是一位学习伙伴。省掉“教授”“女士”“先生”这类尊称后,师生间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学生的自信心也在这样的平等关系中逐渐树立起来。在课堂讨论时,同学们都称呼老师的名字,课堂变成了一场学术经验交流会,每个人都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学术上的人人平等。
“对不起,相关研究还没有女性学术代表。”
瑞典性别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瑞典是个重视性别平等的国家。在瑞典家庭中,女性地位最高,其次是孩子和宠物,最后才是家里的男性成员,这个有趣的排名正反映出瑞典人对男女社会地位的态度。
对我来说,体会到瑞典教育中对于性别平等的重视,则源于老师的一句声明。瑞典的研究生学习重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学生在课前需要阅读大量文献,以便更好地进行课上讨论。在一次关于人际交流的课上,老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介绍课程安排,而是向同学们“道歉”,而原因竟是这节课没有安排女性研究者发表的文献。老师很诚恳地说,“对不起,相关研究还没有女性学术代表,所以大家阅读的文献作者都是男性。”老师的这次“道歉”引起了我对文献作者性别的关注,下课后我马上翻阅之前所布置的文献阅读,发现每节课的文献都有男性和女性研究者的内容。文献作者的性别看似是个小细节,但在瑞典这个重视性别平等的国家,却是个不可忽视的学术 习 惯。
在瑞典,性别平等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很多课程的小组讨论都会安排一到两个与性别平等相关的理论供大家选择。在课堂上,我发现瑞典同学对这些议题很感兴趣,他们也会优先选择这类话题进行讨论。我曾和一个瑞典女生聊到这个现象,我说:“我很好奇,为什么在瑞典大家都积极讨论性别平等的话题?因为在很多地方,这个话题在社会上都容易被忽视或避而不谈。”我的瑞典朋友解释道:“这大概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在幼儿园,女生和男生的性别差异很少被提及,老师都一视同仁,因为男生和女生本来就不存在能力或智力上的差异。性别平等观念是瑞典人引以为傲的,所以在讨论时我们会更积极,希望把性别平等的研究不断深化。”
“茶话会”上师生交流
“尖锐”又“轻松”的课程反馈活动
在瑞典,对课程进行评价、参加课程反馈活动是每节课结束后的“例行公事”。第一项课程评价是指在每节课结束后,学生自己在教学系统上给课程打分、点评。这个评价体系与国内大学类似,通过学生的反馈帮助老师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文献选择。第二项课程反馈活动则由授课教师和系主任共同主持,同学和老师进行面对面沟通。在哥德堡大学,这个环节很轻松,一般是在每个院系的活动室展开,老师会提前准备咖啡和小茶点,通过一种轻松的下午茶形式听取同学对课程的建议与要求。
记得第一次课程反馈活动前,我以为不会有很多同学参与发言,大家更多的是听取老师对课程的总结。但现场同学们的积极响应让我“大开眼界”。反馈活动中,很多同学都对课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大部分内容都是对课程设计不合理的反馈。同学们提出的意见很犀利,而老师们都一一认真听取,并对一些疑问进行解答。当很多同学指出课程顺序安排不合理时,系主任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表示需要和所有老师沟通后再反馈给大家。虽然同学们提出的意见都很尖锐,甚至有些刁难老师,但整个反馈活动并没有出现冷场或尴尬的情况。大概是咖啡和点心起了作用,大家觉得这是一个轻松、平等的 “茶话会”。
在这次“尖锐”而又“轻松”的反馈活动后,系主任很及时地向大家进行了反馈,并发送了活动摘要。关于大家提出的课程改革问题,老师们在讨论后采纳了同学们的意见,表示会在下一学年调整选课规则,将所有必修课安排在学年开始,为同学们写毕业论文预留出充分的时间。由此可见,瑞典大学的课程反馈活动是一种平等、有效率的沟通方式,其设计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在一个轻松平等的氛围中发表对课程的看法,从而帮助老师完善教学工作。
小组合作学习扮演重要角色
人人皆可畅所欲言
在瑞典的教育体系中,小组学习(seminar)占很大比重。每门课开始前大家都会组成4到6人的学习小组,小组作业的成绩会成为总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确定了学习小组,大家就会收到小组学习任务,讨论并认领各人需要完成的项目。
我所在的班里有一半瑞典同学,每次学习小组都有和瑞典同学交流的机会。经过几次小组讨论,我发现瑞典同学对这种学习方式早就习以为常,他们从本科开始就采用这种团队合作学习的形式获得学分。在讨论中,我发现瑞典同学不但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很关注其他组员的意见。他们认为,小组学习的精髓就在于平等的沟通交流,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如果有成员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瑞典组员会示意大家停下来,给没有发言的组员一个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再继续下面的讨论。
小组学习一般需要提交小组paper,每个成员都会承担相应的写作任务。经过两年的观察,我感觉瑞典组员很尊重成员们的工作,他们会认真阅读每一部分,并在文档中标注自己的观点,还会邀请大家对自己的写作提出建议。瑞典的小组学习方式让我对合作学习有了新感受。在讨论中我不但有机会发言,还可以聆听很多新奇有趣的观点;而这都建立在组员平等交流、人人皆可畅所欲言的前提下。
贴心的就业指导
平等的工作机会
在瑞典,当你获得人口号和ID卡后,就可以申请工作许可(working permit)。有了这个工作许可,你可以在学校网站找到带薪的志愿工作,这类工作一般设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和期限,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自主决定工作时间。正是因此,这种志愿活动很受同学们欢迎。
除了学校网站的招聘信息外,瑞典每所大学的院系都设有学生顾问(Study Counselor),主要负责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咨询工作。我在研究生第二年曾向学院的学生顾问Jonatan咨询英文简历的写作问题,因为之前从未有过英文简历书写的经验。我有些抱歉地告诉他,我对英文简历写作毫无经验,可能是个“麻烦”的案例。Jonatan听后笑着说:“这是我的工作,你不要有压力。直接提出你的想法、你的工作期待,我们一起搞定。”
在毕业论文期,瑞典很多公司会放出master thesis project的项目,专业相关的同学可报名,进行面试。通过这种与公司合作完成论文的形式,不但可以找到合适的选题,还能获得实习经历。我所在的班级就有两位外国同学选择了与公司合作的形式完成论文。他们表示,一开始还担心这种职位会优先考虑瑞典人,但公司的考核很公平,只要认真准备都是有机会的。
瑞典人的英语水平很高,不少大型国际企业,例如爱立信、沃尔沃都用英文作为工作语言,所以有意向进入这类企业的同学完全不用担心因语言造成的机会不平等。如果你想获得更多就业机会,还可以参加大学里的免费瑞典语课程,留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年就可以报名。
拎客
瑞典在性别平权上的国际排名
2006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年度《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以此评估在经济、政治、教育和卫生等领域性别平等的状况。自从该报告首次发布以来,瑞典在性别差距评级表上始终保持世界前四名的高位。
瑞典在性别平等工作上的里程碑事件
13 世纪 50 年代国王比耶·亚尔(Birger Jarl)通过反对暴力对待女性的法律,禁止强奸和诱拐女性。
1845实施男女平等的遗产继承权制度。
1921女性获得投票权和竞选公职的权利。
1965瑞典通过反对婚内强奸的法律。
1972瑞典废除配偶联合税。
1974瑞典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父母育儿假取代母亲产假的国家。
1975新堕胎法生效。
1975頒布实施《禁止暴力伤害女性法》。
1998《禁止购买性服务法》生效。
1999育儿假增加到480天,父母各自享受不可转让的两个月假。
2002打击性犯罪的新立法通过,进一步加强每个个体性完整和性自决的绝对权利。
2005《反歧视法》取代七部各自独立的反歧视法规。
2009性骚扰成为违法行为,实施该法律的目的之一是进一步防止男性对女性施暴。
2012瑞典统计局以性别平等目标指数的形式发布性别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