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融媒体环境下社会新闻的反转现象

2019-11-18 23:31李玉麟
新闻前哨 2019年12期
关键词:舆论受众

◎李玉麟 曾 莉

一、什么是社会新闻的反转现象

如何界定“社会新闻的反转”,新闻学界还未达成统一的定义。 有的认为,新闻反转是指新闻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舆论迅速传播并发酵,引起社会持续关注,但随着时间和事件发展的进程,事件双方或多方均参与到新闻讨论中,更多的现象和事实被公布出来, 媒体和受众的舆论发生偏移甚至逆转的现象。 另有学者认为,反转新闻也称逆转新闻,指的是针对同一新闻事实, 多数媒体的报道与其之前的报道内容出现较大事实差异,随着事态进展或不断深化,受众的立场和报道内容向与之前完全相反的舆论方向转变的新闻传播现象。 更有学者提出,到底是“新闻反转”还是“舆论反转”,值得商榷。更多的社会新闻,与其说是新闻事实完全大相径庭,不如说是在新闻事实进一步全面的情况下,舆论发生了转向,或者受众视角更为开阔。

如今我们所熟悉的“反转”概念,来源于韩国综艺节目,在2010 年左右,我国媒体针对“舆论逆转”的研究开始变多,直到2014 年出现了“逆转新闻”的相关研究。 “舆论反转”更侧重于,对于出入相差无几的新闻事件,随着受众认知的提高和视角的开阔,舆论观点发生了转向。 而“逆转新闻”则侧重于由于媒体掌握新闻事件核心资料的多寡,和对新闻事件真相深入调查能力的强弱, 以及新闻责任感的高低所产生的对于新闻事件本身调查的偏差。

二、社会新闻反转的特点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 我国当前的舆论生态主要由三大场域构成,分别是官方媒体形成的政府舆论场、主流新闻媒体形成的媒体舆论场以及传播民众个性化声音的大众舆论场。三大舆论场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推动着舆论事件的发展,使舆情反转事件的传播呈现出别样的特点。

1.聚焦社会特点,与民众关切度很强

在2013 年到2018 年反转的新闻中,多数为社会新闻。具体内容涉及到城乡差异、男女平权、警民冲突、干群关系、教育公平等时下较为突出的社会议题。 有时还出现在某一新闻事件中多种议题互相交织的情况,如“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就涉及教育及公权问题以及城市社会收入差距问题。

2.新媒体强调时效性,传播速度快

一个拥有爆款体质的新闻事件出炉之前, 往往已经得到了新闻出品人的青睐。为了抢占第一落点,往往将“首发”作为考量权重之一。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热点新闻“爆炸快”“反转快”已借助互联网成为一种现象。 但受制于网民文化层次结构较低,遇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一些偏颇、狭隘甚至刻薄的论点,往往传播迅速。 再加上“刻板印象”的推波助澜,新时代下发生的社会新闻,待融入更多元更包容的视角之后,难免发生反转。

3.多元主体凸显不同角色发声

多数发生反转的社会新闻, 一开始往往由媒体或有较大知名度的社交媒体大V 报道出来,经过越来越多的转发、分享之后进入主流舆论场,进一步扩散。 随着社会关注度与参与度的大幅提升,该新闻事件的相关各方利益人员会纷纷“下场发声”,站在对己有利的角度,呈现出多角度、多维度的片面化的“事件真相”。 通过“路人”的补充事实和互联网“挖坟”“考据”,拼凑出、还原出大致的事件面貌。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还有不同持方的融媒体“意见领袖”下场参与讨论。

4.新闻事实反转引发舆论反转

2015 年,一则《杭外学生被哈佛录取,面试官称“简直完美”》的新闻在网络上发酵,媒体偏重聚焦她优异的学习成绩,甚至过分强调她刻苦的学习过程,甚至有媒体采用了未经核实的爆料称她“出身寒门”。 却遗漏了她实为美国国籍、其父母均为麻省理工毕业的高材生等重要新闻背景,刻意打造一个“寒门贵子”的“人设”,结果引发舆论反转。从记者专业素养来看,该新闻的系列策划、出品人,为了追求新闻热点,放弃了新闻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甚至涉嫌有偿报道,违背了记者职业操守。

三、社会新闻报道中反转现象的规避和对策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 所谓社会新闻反转, 有两个层面,其一是主观忽略新闻事件的真实全貌,刻意为了打造噱头、爆款,而主动选择了“一叶障目”“偏听则信”。 第二种是记者在初次接触新闻事件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获取的信息不够多, 以致于最初选择的新闻报道角度与此后产生变化了的事实之间存在反差, 这种情况是非主观原因造成的新闻反转。

如何在新闻实际操作过程中,避免出现“反转”的可能呢?

1.规范新闻生产和出版流程,健全相应法规

新闻反转的情况之一就是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很多情况下是新闻要素缺乏造成的。严格遵守新闻操作规范,不要采用单一信源。在采写新闻时,新媒体记者更容易受主观情感和认知偏差的影响,让报道有失客观。再加上“有偿新闻”的存在,刻意强调或者隐藏某些新闻事实,引导、煽动舆论而达到爆料者的目的。

在信息过载时代,新闻工作严格层层“把关人”角色更为重要。对新闻进行必要的核实、调查,现场取证,尽力还原事件真相。这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素质和职业操守,也是提高媒体公信力的题中之意。 对于新闻严重失实导致新闻反转巨大,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报道,应该及时启动新闻出版规章惩处条例,从制度上扎好篱笆。

2.融媒体联动,立体呈现真相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 推动传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新闻从业者要深刻领悟并践行这种观念,做到平衡报道。

从事情发展的角度来看, 每个新闻事件都有一定的发展经过。 不是每一次事实的补充和完善都叫做新闻的 “反转”。 新闻工作者也要教导受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新闻事实。这样新闻的事实补充和角度的多元,是事情发展的应有之义,不存于“打脸”的说法。

3.创新新闻报道方式和与受众互动方式,消解频繁反转乱象

现在的新闻产品不再局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态,互动新闻、可视化新闻、大数据图表、直播等,正在成为信息传播的排头兵。 当新闻事实不会发生严重反转时,记者和媒体有责任有义务去创新新闻的报道方式,防止新闻发生频繁反转,消解逆转新闻产生的丧失公信力等负面效应。

例如开设专门的辟谣平台或专栏, 在可订阅的微信公众号上定期推送记者的采访实录和感悟。在内容编排上,后台采编注意近期尽量不要出现重复报道、春秋笔法、互相矛盾的报道内容。 不盲目跟风炒作,不过度迎合受众,不发表偏颇的、带有煽动性的议论和言语,规范本单位的新闻从业人员在互联网媒介中的发言规范等。 及时更新硬件和信息平台,避免由于信息沟通不畅、交流失频带来的信息不对等和信息不均衡现象。防止采编人员的“刻板印象”、人物标签化平面化,善于撰写评论,及时引导社会舆论等。

结语

在融媒体背景下,传统新闻传播模式既受到了挑战,同时也恪守了传统的严格要求。作为新闻从业人员,要扬长避短,发挥融媒体的综合优势,善打组合拳。 新闻传播形态的丰富和多元,必然带来媒体的监管方式的调整。 同时,记者也应自掘地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恪守职业道德,营造良好的新闻舆论传播环境,推动社会建设性地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舆论受众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