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假新闻反转给媒体人敲响警钟
——从“安徽亳州一中学生集体放弃清北”报道事件说开去

2019-11-18 23:31夏中华
新闻前哨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亳州假新闻新闻报道

◎夏中华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有愈演愈烈之势。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实的“正面”报道引发。

“正面”假新闻固然可以通过新闻反转,不断地补充事实、纠正偏差,以过程式的方式反映真相,并最终回归新闻真实。 但不可否认的是,“正面”假新闻一旦出现新闻反转,新闻真实性遭到公众质疑不可避免, 这将极大损害媒体公信力,加剧社会信任危机,带来潜在社会秩序紊乱风险。

8 月中下旬,安徽“亳州一中学生集体放弃清北 校长:不能‘绑架’学生填志愿”的报道引起热议,短时间出现新闻反转。 笔者认为,这是“正面”假新闻再一次给媒体人敲响警钟。

“正面”假新闻如何产生?如何看待“正面”假新闻?媒体该怎样规避“正面”假新闻的产生? 本文试加分析。

一、一起典型的“新闻反转”案

反转新闻是新媒体环境下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现象,是网络受众参与信息传播的结果。自从2013 年反转新闻概念诞生以来,反转新闻不断出现并呈上升之势。

从程度上看,“反转新闻”可以分为“全面反转”和“部分反转”。“部分反转”是指新闻报道在真实性层面发生了局部反转,最初的报道并不完全虚假,后续的报道通过部分补充或纠错,使事件真相全部呈现。

安徽“亳州一中”事件,是新近发生的一个典型的“部分反转”新闻。笔者了解到,该事件由当地一家报纸最先刊发。报道称,安徽亳州第一中学的袁梓琪、张金宇等8 名同学,高考成绩虽然远超清华北大在当地的录取线, 但8 人选择放弃入读, 其中两人转而选择了自己心仪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消息一出,各大官方媒体进行转载,不少网友点赞校长尊重学生意愿,不为“清北率”、学校声誉而“绑架”学生。 然而,也有网友提出质疑,称这则新闻“经不起推敲”。 后经澎湃新闻求证核实,发现之前媒体报道与事实存在许多出入。澎湃新闻发布的反转新闻,比照原始报道获得更广泛传播,给媒体、亳州一中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足以引起媒体人的警醒。

二、“正面”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个客观现实是,“负面”的假新闻更容易被识别,也更有希望出现反转最终纠偏。 而“正面”的假新闻却因其正面性,被人们所忽视。 即便某些报道最终被揭穿,人们也会找各种理由解释这些正面假新闻存在的合理性。 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导致“正面”假新闻的屡禁不止。

梳理近年假新闻事件不难发现,“正面” 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新闻工作者先入为主,仅凭主观愿望来虚构或忽视部分细节,达到突出报道主题、博取轰动效应或其他利益之目的。二是新闻指导思想存在误区,认为只要基本事实准确,适当拔高无可厚非,对新闻真实性不构成损害。三是一味迎合读者或观众的口味,没有坚持中立原则。 四是缺乏“正面”假新闻的社会监督机制。

以上“安徽亳州一中学生集体放弃清北”事件的最初报道,本意是好的:希望通过宣传“校长不‘绑架’学生填志愿”的故事,倡导更加理性的志愿填报风气。

但基本事实真实, 其他细节就可以忽视或让细节无节制地迁就主题吗? 显然是不可取的。 具体说来,有的学生并未获得清华的优惠分, 记者写作时可能只听亳州一中一面之词,却忽视新闻采访中对事实的多方核实。 “安徽亳州一中学生集体放弃清北” 新闻之所以出现反转, 多多少少与“正面”假新闻产生的四大原因有关系。

三、如何认识“正面”假新闻反转

在学界和理论界看来, 新闻反转是后真相时代下的必然产物,且有它的哲学基础: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也具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1843 年,马克思提出“报刊的有机运动”,论证报刊实现报道真实是一个有机运动的过程。 即报刊的某一篇新闻报道由于侧重面的不同, 单独看起来可能是片面的和有偏差的,但只要报刊连续不问断地报道,全部事实就会逐步清晰地揭示出来。媒介技术的变革重塑新闻生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提高,但事实核查的重要步骤常被忽视,社交媒体中呈现的新闻报道常常需要通过不断地补充事实、纠正偏差,以过程式的方式反映真相。更为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众声喧哗下,一向以严肃自守的传统媒体开始松动,在新闻事实核实方面出现了“失守”,成为虚假新闻产生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正确认识“正面”假新闻反转十分必要。

“反转新闻”是对新闻事实的尊重与回归,“反转新闻”的核心是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纠偏过程的体现。 从这个角度看,“反转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报道的纠错机制,或者新闻报道自净功能的发挥,有积极的一面。

“安徽亳州一中学生集体放弃清北”新闻反转,固然有损媒体声誉,有负面效应。 但对于大众而言,这却是一次呈现真相的重要过程。 网友质疑和专业媒体的新闻监督在动态、对话、互动中,形成“多重合力”,通过“反转新闻”,平稳社会舆情、引导公众行为。

四、“正面”假新闻规避策略

假新闻即使是正面的,一旦出现新闻反转,将极大损害媒体公信力,加剧社会信任危机,带来潜在社会秩序紊乱风险。 如何规避正面”假新闻出现呢?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提高新闻工作者职业素质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应本着“脚板底下出新闻” 的理念, 全面深入调查。 新闻写作时坚持中立,“不隐恶”,也“不虚美”,不为权力、利益所惑。

进入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更应加强队伍整体素质,认真践行“四力”,坚持正确的工作取向和远大的新闻理想,加强业务自律,锻造过硬职业素质,坚守新闻真实底线,注重对细节的多方核实,杜绝“正面”假新闻产生。

2.强化媒体机构“把关人”角色定位

主流舆论媒体特别是党报新闻工作者, 固然需要坚持正面报道和宣传,但正面报道不是罔顾事实,切不可先入为主,追求轰动、感人新闻博取眼球。

长远看,正面假新闻最终损害的是党和国家的形象,比一般假新闻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还要严重。所以,强化媒体机构“把关人”角色定位十分必要。

3.建立多元化新闻监督体制

在人们眼中,媒体一般监督社会。 事实上,媒体自身也应是被监督的。这个监督体制不仅包括行业外部的监督、公众的舆论监督,更需媒体内部的自我监督。

“正面”假新闻报道中,部分假新闻夸大政绩、追求轰动效应,公众无法准确辨别,媒体应该首先加强自我监督,制定内部人员准则,真正建立起内外相结合的监督体制。

4.健全新闻法制意识、优化媒体机制

防止“正面”假新闻,需要新闻工作者、媒体约束自律以及社会监督机制建设外,也离不开法律的规制。 对炮制虚假新闻的个人如何处置?我国仍没有健全的法规条款。 因此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同时,可借鉴世界传媒业“退出机制”,优化媒体行业机制,从源头上遏制假新闻产生。

猜你喜欢
亳州假新闻新闻报道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居· 文化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有关载人登月的两条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