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学田街道办事处)
企业离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服务后,做好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成为广大街道社区干部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学田街道为例,着重围绕如何使退休人员“老有所乐”,浅谈基层一线的具体做法。
“老有所乐”,指老年人所持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是晚年生活幸福、愉快的关键。学田街道组织退休人员体验读书学习之乐,探索与实践健身、养生、长寿之道,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余热生辉的舞台。
一是举办社区老年大学。活到老、学到老,是人类至高无尚的追求。街道支持的王燕梅、沈雪珍等社区老人举办的南通市第一家社区老年大学,成立8年来,先后开办书画、智能手机、编织、手机摄影等学习班60场次,参加学习的退休老人达2300多人次。
二是打造全民健身工程。十年来,多个老年社团参加省、市、区、街道四级举办的健步走、门球、乒乓球、腰鼓、气功、太极拳等项目的比赛和展示有110场次,12000多人次参加。学田街道老年健身气功队代表南通市参加江苏省首届健身气功交流大赛,个人和团体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老年人军鼓队等社团还参加“南通首个体育日”晨练展示活动。
三是开展书画棋牌等文体活动。自2014年以来,学田街道创新思路开创“580”文化超市、“银铃幸福驿站”惠民系列服务以来,街道先后组织“其乐融融闹元宵,老少同乐一家亲”“品读经典传承创新”“中华诗词诵读吟唱书画展演”“尊老敬老仁人之本 公益服务感恩常在”“学田街道首届非遗文化南通长牌传承赛”等50多场次的文化系列活动,参加者达8500多人次,为“老有所乐”提供了实践平台。
四是组织歌舞社团参加比赛和展示。街道各老年社团踊跃参加国家、省、市、区、街道、居委会六级举办的红歌会、民族舞大赛、戏剧大家唱等比赛和展示活动,十多年来,共组织和参加活动600多场次。培育的金秋合唱团、民族风艺术团、老来乐群艺团、艺友表演艺术团均获得五星级、四星级群众文化团队称号。
组织退休老人力所能及帮助他人、多行善事,在帮助别人中发挥余热、体现自我价值。
夕阳开心服务社是街道组建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创新品牌,年轻的老人对高龄、重病、特困、鳏寡“四类”特殊老人进行一对一上门服务,定期进行家政、慰问、护理等服务。服务社成立9年来,共服务2800多人次。街道指导劳动保障所站启动“银铃服务社幸福来敲门”项目,通过全参与、全覆盖、全天候、全反馈的“四全”服务模式,为社区空巢、残疾、失独等特殊家庭提供涵盖生活、精神、文化、节日等7项志愿帮扶服务,辖区42户典型特殊家庭受益。这类服务不仅传递了邻里亲情正能量,而且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老有所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人到老年,需要享受天伦之乐。老年人若能把这一情感延伸拓展到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上,则是一种大爱。街道打造三个关爱下一代品牌,让老年人实现最大程度的“老有所乐”。
学田街道“知心奶奶”群体成立于2003年,先后有颜怡、蔡松英、陈伯良等60名老奶奶老爷爷奉献爱心——成立“知心奶奶谈心室”接待青少年20000多人次、家长1000多人次;倡议成立学田街道“小太阳成长基金”,资助贫困学子800多人次完成学业;开设“知心大课堂”,为学生家长释疑解惑、科学教子出谋献策;联合南通大学教科院研究生开设“七彩周末课堂”,为农民工子女进行课业辅导、心理抚慰、兴趣培养、亲情陪伴等;建立“青爱小屋”,弥补中小学生性文化教育缺失,连创全国首家街道青爱小屋、全国首家社区级青爱小屋、全国首家街道青爱基金“三个全国第一”。
“学田心桥辅导站”成立于2007年,站长孙福银是一名退伍文艺兵、退休教师,对“少儿古诗吟唱”活动课程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编写了《少儿古诗吟唱选编》一书,开设“古诗吟唱社区大课堂”,并连续十年举办古诗吟唱夏令营,教孩子们诵读、吟唱古诗,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
街道充分发挥辖区退休教师、退休骨干力量的余热,成立“四点半安心驿站”,帮助解决辖区内双职工子女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放学后无人照看的后顾之忧。“四点半安心驿站”帮助孩子提升对学习的兴趣,并发掘一项兴趣爱好,在帮助提升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注重提升青少年的安全活动意识,做好心灵抚慰,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