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钊
万泉河是海南的第三大河,全长163千米。其中、下游自西向东横贯琼海市全境,是琼海市热带生态环境的核心纽带之所在。在琼海市老百姓的心目中,万泉河就是一条母亲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万泉河逐渐出现水质下降、水土流失、河床淤积、河道堵塞等诸多问题。找准摸清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问题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海南省已进入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及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今天,尤为迫切、极其重要。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欠账过多,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任务极其繁重。
嘉积、官塘、博鳌城区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投入运营,因配套管网存在规划、建设及管理不到位,管网建设存在断续,现状运行体系中存在雨污合流、管网堵塞、破损渗漏等问题,污水收集率及主要污染物COD、BOD、NH3-N浓度偏低,治污效果未达环保预期。
万泉河流域村庄分散,点多、面广,人口众多,是农村生活面源污染的聚集区域。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农村污水治理投入不足,尚有10个社区、63个行政村的村庄还没有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于无序排放状态。这也是万泉河流域水体仍然遭受生活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
城乡生活垃圾日均收运量远超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处理能力,垃圾处理能力与处理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部分生活垃圾没有分类,有机与无机垃圾混合投放,垃圾回收利用及就地处理近乎空白。有的村庄陋习未改,垃圾随地丢弃,房前屋后、路沿沟边随处可见,“垃圾围村”现象仍然存在。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项目进展缓慢,城乡生活垃圾处置陷入困境。
农业种植过程中农药超量使用、化肥过量施撒,不可降解农膜弃于田间地头;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缺乏科学选址、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禽畜粪尿不做无害化处理,随意堆放;水产养殖药物残留,养殖废水未经处理大量排放;橡胶加工废水治理难度大,监管手段单一,存在污水超标反弹现象,等等。地表水环境承受巨大污染压力。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因素的复杂性、形成的随机性、影响的滞后性和发生的广泛性等特点,污染的时空范围广,不确定性因素多,过程复杂,难以防控。
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沿河两岸以及中、上游山区大片森林遭受损坏。在发展林业过程中,考虑经济效益多,兼顾生态效益少。现有森林植被中,人工经济林占绝大多数,以乔木居多,天然林极少。森林植被纯林化,中间缺乏灌木草丛,层次结构失衡,生态系统中,自我循环和更新再生能力不足,系统稳定性差,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作用低效。多年来,水土流失态势得不到有效遏制。
水土流失态势加剧,以及上游大中水库及水利设施建设,使来水量减少、主河槽淤积。加之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人为无序采砂,部分河段河势发生变化。石壁镇的长上村,龙江镇的大村沟、文渊、六角领、龙江村等河岸出现不同程度坍塌,河床淤积增高,河道过水面积变小,蓄洪行洪能力日渐减弱。
河床淤积,航运能力显著下降。嘉积大坝上游石壁镇合口嘴—岸田村段,河床淤积、河道淤塞、过水面变小,已不能通航;下游文坡村—科解村段河道,受嘉积大坝及枯水流量影响,水位下降、河道堵塞,也难以通航。目前,除博鳌、嘉积、牛路岭库区段河道设水上观光旅游外,其余河道已不能通航。
应坚持流域生态空间一盘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做好顶层设计,以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导向,以最严谨的规划、最严格的措施,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加以解决。
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虽有法可依,却无规划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缺乏统筹保护。尤其是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空间不断被蚕食侵占。万泉河沿岸以及中、上游地区天然植被损坏严重,一些珍贵树种频临灭种的危险,生物基因种类不断减少。植被结构纯林化,生态功能低效,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下降,枯水流量减少,水土流失态势遏而不止,系统保护难度加大。
应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研究确定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能力,“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合理划分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等各类主体功能区域,科学编制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明确各类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与目标要求,为实施生态环境全面空间管控提供遵循。
从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当中可看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其造成了重大影响。应以史为鉴,从中汲取教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空间管控措施,加以约束与规范。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主体功能区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基础作用,依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的生态环境目标、治理保护措施和考核评价要求,实施管控、分类防治。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流域生态保护红线的勘界定标工作,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
推进“多规合一”。解决城市发展中各类要素资源与经济社会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实现各类要素资源的全面空间统筹。
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整合流域市县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资源,构建流域生态环境综合监管执法协作机制。
细化河长制、湖(库)长制、湾长制职责。遵循江河湖泊的生态功能和特性,因河施策、因湖(库)施策,层层压实责任,加快形成长效管护机制。
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省、市(县)、镇、村四级林长体系,因林施策,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
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以任期内辖区自然资源资产变化状况为依据,客观评价其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情况,依法界定应当承担的责任,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实行终身追责。
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以损害程度等因素依法确定赔偿,依法追究造成严重后果行为的刑事责任。
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发布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及环境质量状况信息,保障公众依法行使环境监督权利,接受社会监督。
抓好项目储备,拓宽筹资渠道。密切关注国家政策走向,积极策划环境保护项目储备,争取纳入国家和省内统筹的盘子,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同时,吸纳社会投资,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为打好污染防治及生态修复攻坚战提供资金保障。
科学编制城镇系统排水专项规划。嘉积、官塘、博鳌城区污水管网建设投入不少,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一个科学严谨、切实可行的城区排水专项规划,且因人废事、朝令夕改。应尽快开展嘉积、官塘、博鳌城区及其他镇区(包括彬村山华侨农场、地方国营农场场区)的排水现状专项调查,科学编制城镇系统排水专项规划,一以贯之,为城镇系统管网体系建设提供根本遵循。
完善城镇污水管网体系配套建设。嘉积、官塘、博鳌城区污水收集率偏低,暴露出管网体系建设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在管网体系建设当中,旧管道改造不彻底,造成管网连接困难,留下堵塞隐患,增加养护成本。应在全面排查摸清管网体系建设及运行系统状况的基础上,科学评估,落实整改,加快“出户管—支管—干管”运行系统当中存在断续部分管道建设,保障污水接纳和排放畅通。其余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体系建设,应汲取嘉积、官塘和博鳌城区的教训,严格执行“三同步”制度,即污水处理设施与配套管网体系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确保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同步运行。
加快其余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万泉、中原、龙江、石壁镇区及部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自建成投入运营以来,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充分验证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节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非常适宜海南省中小城镇及农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推广应用。当务之急就是抓好项目设计,积极筹措资金,特别是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的支持,加快其余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有效提升城镇污水治理科学水平。鉴于嘉积、官塘、博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移交琼海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承担运营管理的成功做法,建议将已建成的万泉、中原、石壁、龙江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和其他镇区日后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交由琼海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统一运营,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从根本上解决人手及经费不足的问题。推进嘉积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提标改造(污染物排放标准由一级B提升为一级A),进一步削减主要污染物COD、BOD、NH3-N排放量。执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开展城镇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依法核发排污许可,实行持证排污,着力提升城镇污水治理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抓紧嘉积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筹备。随着城区人口日益增长及配套管网体系逐步完善,污水收集量将随之增加,嘉积城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将满负荷运行。应未雨绸缪,抓紧嘉积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的用地选址、地质勘探、规划设计、资金筹措等前期工作,确保项目适时开工建设,以适应日渐增长的城区生活污水处理需求。
切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当前琼海市城乡生活垃圾处理需求与处理能力之间的突出矛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通过资源化利用,实现垃圾减量化,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增加了处理难度和处理成本。琼海市城乡生活垃圾很大成份为有机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如厨余垃圾(干基)占47.58%,回收利用前景广阔。应本着“有利于资源回收,有利于后期处理”原则,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厂,实行厨余垃圾回收堆肥利用,实现垃圾资源化;另一方面,不可降解的无机垃圾集中焚烧处理。超负荷不能及时处理的生活垃圾,可运至大路镇和嘉积镇泮水地区废弃的采石坑,进行卫生填埋,以消除安全隐患,恢复矿区生态。
建设区域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经济发达、人口较多、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大的重点镇,如长坡、阳江等镇可结合周边镇及地方国营农场的生活垃圾处理需求,选择建设区域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场选址可优先选择区域内废弃的采石坑。这不仅可以节约用地和处理成本,消除矿坑安全隐患,还可以解决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检修期间或其他环境卫生突发事件时的垃圾应急处置,也有利于日后封场时填埋场的复垦绿化。
加速市垃圾焚烧厂扩建项目进程。鉴于当前琼海市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与处理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项目建设已迫在眉睫。应想方设法,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快项目用地、环评审批等前期工作,积极筹措资金,尽快动工建设,建成投入使用,以摆脱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的困境。
推进农业种植污染防治。一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种植业和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种植上的应用,逐步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全覆盖。二是推广种肥同播、化肥深施、水肥一体化施肥和粉垄深耕技术,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模式,引导稻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鼓励农民积造施用农家肥,合理调配施肥结构。四是结合土地整理,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控污修复,完善水利设施配套,提升耕地质量。五是推进专业化防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切实提高病虫害防治专业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六是扩大低毒生物农药项目补贴的范围,加快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逐步淘汰高毒农药。七是推行农田残膜回收试点示范,加大农膜回收和废旧地膜加工扶持力度,健全回收加工网络,形成回收与再利用循环机制。八是建设生态隔离带,实施万泉河岸边带技术治理农业面源示范工程。受历史开发布局影响,万泉河沿岸均分布较大面积的农田和橡胶、槟榔、果林等经济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施用,这些区域已成为流域内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源。在万泉河沿河两岸边侧应用生态隔离带技术,对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生态隔离,从田埂、沟渠到河流,逐级营造不同类型的生态隔离带。生态隔离带优先选用乡土树种的乔木(如麻竹、四季竹、水秧树)、灌木和草本植物合理配种,构成一道复合型的生态屏障。如此,不仅能有效削减农业面源对水体污染,还能促进水土保持。
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一是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科学规划,抓好畜禽养殖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划定,推进养殖合理布局。二是加快推进禁养区养殖场关停或异地搬迁。三是分类指导限养区、适养区养殖场开展环保改造,解决畜禽养殖污染历史欠账问题。四是加大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农机设备购置补贴力度,提高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的机械化水平。五是建立有机肥生产与使用补贴制度,鼓励和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
推进水产养殖节能减排。一是根据不同区域及自然地理环境,科学规划养殖容量,推进水产养殖合理布局。二是推进池塘、稻田综合种养等生态养殖,以鱼净水、以鱼养水。三是推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完善基础设施,提高进排水分开、渔业“三机”配套,有效削减养殖废水排放。四是推广清洁养殖,在南美白对虾、石斑鱼等高密度养殖区域推广应用生物制剂,引导合理投放生物制剂。五是加强养殖水域环境监测及预报预警工作,确保养殖用水安全。
巩固橡胶加工治污成果。严格环境执法监督检查,做到企业停产但执法监督不停歇,对违法排污行为处以重典,巩固污染防治成果。加大先进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针对氮磷含量很高的橡胶加工酸性乳清废水,采用物化方法将废水中的氮磷分离,实现资源化利用。
开展两岸森林资源和土地侵蚀、水土流失等生态状况专项调查。摸清森林植被现状及土地侵蚀、水土流失情况,建立土地侵蚀、水土流失资料库,实时动态监测,为实施生态修复提供准确依据。
实施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修复工程。重点抓好岸带边坡防护、山体植被恢复及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着重抓好坡度在二十五度以上种植农作物的山地退耕还林。琼海市地处热带,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台风频繁,要抓住台风造成人工经济林(如橡胶)受损的时机,因势利导,引导群众改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及抵抗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力较强,又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树种(如桑树、麻竹、四季竹),以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实施河道疏浚工程,恢复蓄洪行洪和航运功能。结合《海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2010-2030)》关于恢复万泉河航运的目标定位和要求,抓紧编制万泉河河道疏浚专项规划,依规科学有序开展河道疏浚,逐步恢复河道的蓄洪行洪和航运功能。河道疏浚还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其收益应本着“取之万泉河,回馈万泉河”的原则,用于万泉河两岸生态修复及沿岸道路、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
琼海市境内万泉河主要支流及入河河道包括双沟溪、加浪河、塔洋河、文曲河、沐皇河,这些支流水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万泉河水质。
双沟溪、加浪河、塔洋河的综合治理工程自动工以来,已完成防洪护坡、河道护砌等工程,但水体质量没有明显改善。双沟溪的水质仍为劣Ⅴ类,属重度污染,主要原因是底泥中有机物的释放、生活污水排放;塔洋河的水质仍为IV类标准,属轻度污染,主要来自农业面源污染。应抓紧双沟溪、加浪河截流纳污、河道清淤(淤泥可运往大路、泮水地区废弃的采石坑回填,消除安全隐患,恢复矿区生态)、水利配套、景观绿化;建设加浪河、塔洋河的沿河两岸生态隔离带,减少农业污染源进入支流水体;依序推进文曲河、沐皇河等支流综合整治,逐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万泉河旅游资源丰富,形态多样,发展潜为巨大。目前,万泉河流域旅游功能与产品开发仍然存在不足:各景区功能单调,各自为政,缺乏协作与整合,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暂,到访游客多、过夜游客少;依赖景观开发,忽略人文底蕴与生态内涵挖掘,文化加工和包装有待提升;丰富的旅游资源、多样的资源形态,却因产品开发的同质性,相互竞争,没能带来相应的市场认同与繁荣。
万泉河旅游开发应顺应时代发展,重新进行功能构建,重新进行功能组合排列和价值叠加,注入文化与生态元素,进行产品深度开发。旅游产业收益用于万泉河流域生态修复及环境保护,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互统一。
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事关生态文明试验区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成效,应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解决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顶层设计。如,流域各市县城乡生活垃圾处置,各地做法不一,下游琼海市采取集中焚烧处理,上游琼中等市县则以卫生填埋为主,不仅浪费大量土地资源和造成生态破坏,还给下游地区留下污染隐患。应坚持流域生态空间一盘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多方面的协同合作、统筹兼顾,加以解决。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