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棵树到一片“海”

2019-11-18 08:31文/郝
中国记者 2019年3期
关键词:植树节榆林治沙

□ 文/郝 冲

编者按 2018年10月,由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活动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推选出10名优秀选手参加《2018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录制。本刊将陆续刊登相关优秀记者的演讲内容,分享他们的使命初心和职业感悟。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看惯了青山绿水,我对沙漠充满强烈的好 奇。

两年前,我来到榆林,成为一名记者。蓝天白云、林木葱茏却是常见景象。说好的沙漠呢?说好的骆驼呢?究竟是什么让这片曾经风沙肆虐的茫茫大漠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塞上明珠?在这里,我找到的第一个答案是她。

她叫牛玉琴,总是乐呵呵的。但治沙路上,生活的困难和治沙的艰难却一直考验着她。1985年,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的政策刚出台,她和丈夫张家旺承包了万亩荒沙开始植树造林。柳条搭起的棚子,经不起风吹沙打,半年全坏了,刚栽下的树苗被风吹得连根拔起,没有路那就驴驮人扛,夫妻二人常常是吃一口窝头咽一嘴沙。经过四年努力,造林初见成效,可丈夫却因积劳成疾在造林工地上永远地离开了她。从周围人的口中我听到了她的故事,丈夫去世后,不知多少人劝她改嫁,把林子卖了,过几天好日子。可牛玉琴就一句话:“树,我不能卖;人,我不改嫁。” 从痛苦中站起来的她,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倔强和毅力在沙海边缘植树800多万棵,造林11万亩,将丈夫生前画下的造林图扩大了近七倍。在采访中,她腰上的铃铛声吸引了我,那是结婚前丈夫送给她的定情信物,已经带了52年。她告诉我“虽然铃铛很普通,但在她心里比钻戒还贵重,现在自己的听力几乎完全丧失,但这清脆的铃铛声却听得真切”。在这铃铛声中我也听到了什么是忠贞的爱,什么是共同的梦。

以牛玉琴为代表的榆林老一辈治沙人,用他们执着坚守铸造的治沙精神激励着新一代的治沙人。全国劳模张应龙就是我找到的第二个答案。

初见张应龙时,他戴着眼镜,文质彬彬,不时向我讲起国际环保动态、沙漠植物开发等话题。这和我印象中的传统治沙人形象完全不符,甚至有点“新潮”。他辞掉工作,卖掉房子,将自己全部的积蓄投入治沙。一路走来,他受到了很多人的非议与冷眼,是沙漠中渐渐醒目的绿意让他看到了希望。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中,张应龙从一个林业外行成长为治沙专家,主持了多项国家级课题项目,并发展林业经济。

寻找答案的路上,我收获了更多感动。治沙英雄石光银的独子在拉树苗途中车祸遇难,而那天是植树节。种了一辈子树,把植树节当成过年一样的石光银没想到在这一天失去了儿子。巨大的悲痛没有压垮这条铮铮铁汉,儿子下葬后的第二天,他就出现在造林工地上。“儿子没有了,我还有孙子。我再干10年,孙子就长大了,一代接一代,咱们的治沙事业永远不会断。”石光银用毛乌素沙漠南缘一条百余公里的绿色屏障兑现了铿锵誓言。

牛玉琴、石光银、张应龙,我曾认为他们就是我找到的答案,但牛玉琴却告诉我,没有联产承包,毛乌素仍是荒沙一片。石光银说,没有体制改革,就没有我石光银的今天。张应龙也告诉我,土地承包到期后可以再延续30年,更加坚定了他的治沙信念。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承包治沙的改革春风吹绿了茫茫沙漠,执着坚守的治沙精神再造了片片绿洲,40年来,榆林沙区群众的年人均收入由不到300元增加到2万元,森林覆盖率由0.9%提升到33%,如果将这些树间隔1米连起来可以绕地球54圈。

曾饱受风沙之苦的榆林人已经把植树节当成心中最重要的节日。树活了,沙退了,人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榆林的治沙造林只是我国生态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今天,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画卷正在铺展开来。

2019年植树节,我也在茫茫林海中种下一棵树,种下我的绿色梦想,也种下我在新闻路上的执着担当。

猜你喜欢
植树节榆林治沙
榆林感怀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收获满满的植树节
走榆林
快乐植树节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
植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