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要求 提升履职能力
——新华社深入推进“扎根工程”推动新闻舆论工作强起来

2019-11-18 08:31文/辛
中国记者 2019年3期
关键词:分社四力扎根

□ 文/辛 研

内容提要 2017年以来,新华社党组在全社开展“扎根工程”,要求全体采编人员在火热的实践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两年来,全社同志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出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新闻和深度报道,有力提升了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个村庄,如何从“一宿饥”“千年穷”到“万年饱”?是什么信念,支撑着王继才夫妇三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孤岛?打工的父亲看见3岁娃娃村口的等待,心中做何感想……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在街巷社区、农家土炕,新华社记者把根扎进群众生活,扎进基层沃土,扎进社会实践,忠实记录着巨变的中国和可爱可敬的中国人,深刻探寻着中国奇迹背后的密码。

2017年初,新华社党组在全社开展“扎根工程”,要求全体采编人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火热的实践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两年来,全社同志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出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新闻和深度报道,有力提升了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扎下新闻业务之根、人生价值之根、为民情怀之根

“记者要俯下身、沉下心,下村入户进企到人,少听汇报、多听民声,少住宾馆、多住农家”,江西分社社长刘健的话表达了广大记者的共识。“扎根工程”推动新华社记者走出大院、深入实际,与人民群众同吃一锅饭、同坐一条凳、同睡一间房,增强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传承了“勿忘人民”的新华社传统。

几年来,通过深入采访调研,新华社推出了尕布龙、刘芳、黄大年、李保国、张超、廖俊波等一批在全国引发重大反响的典型报道,《羊小平砸缸》《李改红告别驴得水》《一夜风雪话脱贫——新华社记者借宿山乡贫困户记》等大量以普通百姓为主角、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以小见大,引发广泛共鸣。采编人员更加深切体会,新闻报道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扎根人民,新闻工作者才能汲取丰厚养分;只有来自群众,新闻报道才能富有勃勃生气。

把准社会发展的脉搏,报道才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过扎根工程,新华社记者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站位,强化了大局观念,深入了解了世情国情省情,真正推动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山东分社记者多次深入《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保存地大王镇采访调研,聚焦其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程,推出的报道《真理的力量》以带着泥土气息的群众语言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扎根中国大地,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新华社推出“习近平关心的六件事”“习近平推动解决的六件百姓关切事”两组融合报道,将总书记关心的六方面民生问题以创意视频的方式加以梳理展现,实现了“新闻纸”变“艺术片”的创新尝试,产生广泛影响。采编人员在谈及报道体会时认为,这两组报道能够实现“现象级”传播,绝不仅仅在于主题重大和形式创新,更重要的是从前期的创意策划、选题确定再到后来的实地采访拍摄和制作等,都是基于记者的深入扎根调研。

好的作品一定来源于生活,好的记者一定活跃在基层。在基层一线中提高业务本领、在火热实践中锤炼意志品格,成为新华社记者的成长必由之路。年轻记者扣好了新闻业务的“第一粒扣子”,一批在各自分工领域深耕细作的专家型记者加速成长,采编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思想作风得到全面提升。

“大家都在晒朋友圈,作为新华社记者,为何不晒自己走过的路,晒自己扎下的根呢?!”吉林分社记者王昊飞说。甘肃分社3名年轻记者深入原始森林5天4夜探访野生大熊猫,克服手机无信号、持续降雨降雪、蚊虫叮咬等困难,和护林员一起吃白水煮面,宿护林员小屋,成功采写和拍摄了大量优秀报道,社会反响热烈。四川分社记者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与主人公同吃同住,采写的《川藏线上流动的“航标”——记雪线邮路藏族驾驶员其美多吉》播发后引发广泛关注,文中提到的“29年6000多次往返”成为微博热搜词。北京分社年轻记者樊攀参与报道北京“动批”疏解过程,扎根一个月时间后在报道中使用了“动批”的大量砍价和买卖语言——“拦腰截”“砍零头”“放血切”“怎么拿”,让受众感觉鲜活生动,极大地提升了报道的感染力。他说:“在动批闭市当天逆着人流在市场中行走,我哭了,感受到时代大潮社会变革中,个体的微小,也意识到一名记者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要把这些变化记录下来。”

二、各级领导干部“挂帅”又“出征”,建章立制有力推动扎根工程落地生根

“扎根工程”是新华社党组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眼新华社“四力”建设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加强全社思想作风建设、提升新闻报道能力的重要战略安排,是弘扬新华社调查研究优良传统的系统工程——

新华社党组切实发挥表率作用,建立完善社长、总编辑直接指挥重大调研机制,牵头落实、点题策划重点调研报道,与编辑记者共同研究选题、确定方案、打磨稿件。

两年多来,社党组坚持每半年听取全社重点报道选题汇报,就一段时期的重点调研加强整体策划,在日常工作中建立重大热点问题专项调研策划机制。

2018年,社领导牵头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小分队调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融媒体调研等多个主题采访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同时,要求社党组同志每年到基层单位调研不少于4家、时间不少于1个月,总社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每年下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1个月,各分社领导班子成员每年下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2个月。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深入推进扎根工程,新华社国内分社纷纷根据总社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制订了具体实施方案,对调研次数、扎根时间、任务安排等做出具体规定,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引导记者从办公楼“走出去”,深入基层“走下去”,面对群众“走进去”——

一是将重大选题、重点选题策划列入分社分党组“三重一大”研究事项,采编报道事项成为分党组会议重要内容,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抓重大调研选题策划和落实,形成了分社定期研究、组织策划、有序扎根的机制,客观上保障了扎根工程的持续性、系统性、完整性。

二是将扎根任务“精细化”落地,各分社均对全年人均下基层扎根的时间、任务、安排等进行“精细化”安排,不少分社在完成总社要求基础上主动加压,明确主要负责同志全年不少于2个月,分管采编业务副社长不少于3个月,一线记者不少于4个月。

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规定扎根天数、公示扎根成果、优秀稿件评选给予倾斜、专门设置扎根好稿等制度性措施,推动扎根工程在分社落地生根。如吉林分社实施扎根工程“上墙”措施,分社总编室对下基层的天数、地域和稿件进行统计,定期在业务例会上公布,并把统计结果上墙。不少分社开展“最佳基层调研稿件”评选,加大奖励力度。

作为所在分社的首席记者,各分社社长在落实扎根工程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表率作用,切实做到带头策划、深入调研、牵头采写、严格把关,做给记者看、带着记者干,切实推动分社记者深入一线调查研究。2018年上合峰会报道筹备时,山东分社社长余孝忠带队想点子、出策划,原创性地提出“青青之岛,亲亲上合”的报道总体思路,不但为分社报道定下基调和框架,还被山东省委选中,作为上合峰会宣传语的一部分。内蒙古分社社长李仁虎带队扎根基层一年期间,用完了20多个采访本,策划指导的一系列重大调研报道产生良好社会影响。

面对记者特别年轻记者把握不准的一些苗头性复杂敏感问题和重大长远问题,不少分社社长自觉将中央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要论断、重大举措作为调查研究重点,带队扎根基层,直接指挥重大报道、策划重点选题、签审重大稿件,攻坚克难成效显著。如甘肃分社社长任卫东2017年调研天数高达180天,“三下陇南”“两访东乡”、多次进入祁连山深入采访,扎根调研成果对推动脱贫攻坚、解决基层实际问题起到了推动作用。新疆分社社长黎大东在新疆边境线问题调研中,带队“丈量”了5600多公里与新疆结界的边境线,调研成果有力推动了我边境安全建设。

三、传承与创新结合,不断探索扎根调研新经验新方法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调查研究是新华社的传家宝,新华社国内分社在践行扎根过程中,不断巩固完善蹲点调研、小分队调研等传统方式,同时立足各自实际,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调研扎根的新经验新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层挂职锻炼法。众多分社定期安排分社采编人员尤其是年轻记者,到当地县级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挂职锻炼,增加基层工作经验,增强蹲点调研能力。同时为记者提供到专业领域、部门单位脱岗交流锻炼的机会,让一线记者跟随专业人士参与具体项目、开展学习调研,提升扎根调研的深度和广度。不少分社制定的制度性文件,既明确了记者挂职期间的调研采访、写稿要求,又明确了记者挂职期间的纪律约束要求。入社不久的年轻记者通过扎根基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基层的感情日益深厚。江苏分社记者朱筱说,经过基层挂职,自我感觉平和了许多、沉静了不少,对抽象的政策有了更加具体的感知。

——调研基地建设法。新华社国内分社都根据所在省份具体情况,选择建立了一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农村、企业、社区、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基层单位作为蹲点调研基地,制订编辑记者到基地调研的工作计划,有效打造国情民意观察点,筑牢扎根工程。如山东分社充分挖掘孔子文化资源和对外传播优势,在曲阜建立了调研基地;安徽分社瞄准脱贫攻坚、重大风险防范、生态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以农村贫困地区、高新企业院所为重点领域,进行长期跟踪调研。

——大数据调研法。为提升报道的科学性,准确反映基层动向,使调研报道更有说服力,江西分社等不断探索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调研方式,逐步形成自主数据采集的大数据新闻调研报道方法。通过扎根基层,广泛走访群众,搜集一手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大数据加工与分析,推出的一系列大数据新闻兼具传播力与影响力。

——内外联动法。按照“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国内分社开始在全球视野下开展针对性的扎根调研工作,紧扣国际热点,把握高端站位,结合本地实际,有目的地开展扎根调研,不断提升舆论引导水准,不断增强服务中央决策能力水平。经过几年探索,吉林分社的涉日报道、新疆等分社的边境线报道、辽宁分社涉朝报道等,日益形成“报道名片”。

——全媒体调研法。随着媒体融合实践向纵深推进,不少分社在扎根实践中,经常性地围绕一些重点重大报道,派出由文字、图片、视频记者共同组成的全媒体调研小分队,深入基层一线进行多媒体信息采集,发挥各自优势,打造内容形式优化组合、互补互促的全媒报道。

——“业务会诊”法。江苏、吉林等分社实施的业务会诊制度,将记者自查与领导会诊相结合,分析记者的优劣势,探讨提高业务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会诊时不只是要求出多少个精品,多了还是少了,实了还是虚了,研究功夫涨了还是降了,还要看调研成果的量化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会诊诊断书”。

——沉村式调研法。安徽分社立足安徽农业大省的省情,发挥新华社全员调研、长效调研、深入调研、组合调研、特色调研等调研优势,总结出“带着十问题、沉访50村”的调研方法,长期跟踪持续采访,不断推出有现场鲜活度、有思想深度、有写作精度、有人性温度的“四度”稿件。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新华社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深入推进“扎根工程”,充分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持续推出富有思想高度、思想深度、情感温度的报道佳作,使报道真正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履行好党中央赋予的职责使命。 (执笔:李勇华、南隽、张倩、何慧媛、贺俊浩;参与调研:李龙师、董彩兰、代和铭、王丽、毛伟)

猜你喜欢
分社四力扎根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法新社进入朝鲜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医改警惕“四力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