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四全”内涵 推动新时代主流媒体融合发展

2019-11-18 08:31文/南
中国记者 2019年3期
关键词:融合信息

□ 文/南 隽 何 悦

内容提要 本文对“四全”媒体进行了解读阐释,认为“全程”突破传播时空局限,传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全息”突破传播方式局限,所有信息都可以变成数据,传播活动更加多元、智能;“全员”突破传播主体局限,从一对多传播变成多对多传播,互动性大大增强;“全效”突破传播功能局限,强调传播效果、效能、效率。主流媒体要切实将建设“四全”媒体的要求落实在实践当中,全力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年伊始,2019年度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会把“课堂”放在人民日报社,“课目”确定为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意义非比寻常。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他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催动新闻业界把握传媒变革趋势,因应信息技术革命,在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四全”的全新提法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站在治国理政高度对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规律和趋势做出的精准概括,为新形势下主流媒体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全程媒体:新闻发布零距离零时差零边界

新的媒介环境和舆论格局下,新闻传播活动不再受时空局限,新闻时效由“及时”刷新为“即时”“实时”,信息从单向传播、互动传播到裂变式传播,随时可能发酵、扩散。同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社交网络时代,一个事件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发展,能够清晰地留下痕迹,便捷地被回溯、还原。

全程媒体的这些特征引发了传播模式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传播与把关流程。面对公众对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在场”“参与”的需求,主流媒体不仅应报道已经发生的事实,更要先声夺人,持续跟进,呈现新闻的各个角度、各个细节,保持权威信息发布地位,全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一)进一步优化运作机制,提升新闻生产“全程意识”。提高编辑部选题策划水平,对新闻事件进行动态策划、热策划、提前策划;尊重传播规律,强化议题设置,持续发出权威声音;从选题策划、采编生产、分发传播等全方面统筹全媒体传播格局,形成24小时联合作战协调机制,实现融媒体新闻快速集成和全媒介渠道传播。

(二)加快采编流程再造。对新闻生产全流程、全链条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形成顺畅高效的融合报道组织指挥、策划协调机制,实现新闻采集、生产、分发全流程合理化布局。

(三)完善网上热点舆情收集研判和快速处理机制。细化重大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分级分类引导,树立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全面客观的舆论引导理念,注重全方位报道、全链条追踪、全景别呈现,做到快速反应、持续发声。

(四)建立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梯次发布机制。打造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分类引导机制,重大突发性事件及社会热点报道遵循“第一时间发布、后续滚动发稿”原则,形成“快讯+现场新闻+二次加工+深度跟进”的梯次立体报道链条,准确、全面、快速、系统地反映事实全貌和过程。

(五)推出更多直播类现场新闻产品。综合运用最新技术,在新闻现场实时抓取尽可能多的现场要素,通过各种报道样式,把新闻现场实时、全方位、全息化地呈现给受众。

二、全息媒体:重新定义新闻呈现方式与信息消费体验

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推动传播形态更趋完备,随着VR、AR、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媒体等技术的运用,新闻信息呈现方式更加立体多元。从传统的“听”新闻、“读”新闻、“看”新闻,到以第一人称视角身临其境,用户能够从多维度感知传播对象的全部信息,体会全方位现场带入感。

伴随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传媒业还将迎来深层次融合聚变,新闻移动化、场景化特征将更加凸显,更丰富的新闻业务将不断拓展呈现。主流媒体应当进一步顺应互联网传播趋势,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综合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使新闻报道动起来、活起来,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需求:

(一)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流媒体传输、无人机采集、全景拍摄等技术,大力拓展信息可视化,全面提升视觉类产品供给能力。面对受众对于视频信息消费需求激增的趋势,主流媒体应在短视频、直播等领域重点发力,对高清微纪录片、VR视频、高清航拍、无人机全景VR直播等进行有益尝试,推出更多直播类现场新闻产品,增强信息呈现的质量和冲击力,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和稳定性,为用户带来全新体验。

(二)把握移动端发展趋势,探索更多基于新应用场景的智能产品。主流媒体应充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重视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前沿技术,积极探索面向音箱、车载、家居等新应用场景的智能产品,谋划和布局未来移动传播终端,有效拓展主流声音传播途径,抢占移动技术发展应用的先机。

(三)充分运用数据抓取、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升数据存储挖掘利用能力,整合内容资源,为实现深度融合发挥支撑作用。

三、全员媒体:专业采编力量与UGC、PGC全面协同

当前,新闻内容的生产、制作和再加工过程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化趋势,新的媒体形态、媒介终端和信息传播平台不断涌现,人人都可以接入互联网,构建属于自己的传播平台,公众从单纯的新闻信息接收者转变为新闻生产的参与者,内容生产由单向度的线性流程变为交互多向,传统新闻信息“生产”和“消费”的边界日益模糊。数量多、传播快、交互性强的自媒体成为网络舆论空间内容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力量,在活跃网络舆论生态的同时,也加大了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难度。

“全员媒体”的要求明确了全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多元化的特征,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资源聚合能力,处理好与商业平台、自媒体、用户等的关系,实现各种要素有机交融、用户资源充分共享,推出更多用户易于接受、便于参与、乐于分享的现象级内容产品:

(一)发挥专业媒体机构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市场化方式大力整合优质PGC、UGC资源。在充分调动自有采编力量进行PGC生产的同时,主流媒体应当在促进内容创意和监管创新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UGC内容生产,增加实时连线、数据同步、联合采访、协同制作等功能,以PUGC(指UGC+PGC内容生产模式)的方式吸引公众参与。

(二)加强同商业平台机构的合作,聚合各类平台优质内容资源。如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优质互联网平台深化合作,开展质量可控的定制化新闻服务,参与智慧城市、电子政务、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有效汇聚各类用户资源。

(三)提升主流媒体对优质PGC、UGC等第三方优质数据资源的分析应用能力。依托数据技术,加快搭建智能化素材处理平台,通过智能分析挖掘素材价值、加强质量把控,为快速高效生产奠定基础。

四、全效媒体:提升传播效能、拓展媒体社会功能

移动互联网大大拓展了人们的信息应用场景,意味着多层次的传播形态、更加符合个体需求的信息服务以及包括新闻、信息、社交等在内的丰富服务属性。未来,5G技术将推动万物互联、万物皆媒,从而进一步优化信息传播环境,推动媒体传播效能跨越平台、渠道,从而接近于全效。与此同时,分众化、差异化传播时代,公众的个性化需求大大上升,一套话语满足不了所有人,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信息消费的个性化趋势将不断增强。

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更加注重效果、效能、效率,将全效意识渗透到新闻信息产品生产传播各个环节,区分对象、精准施策,提高新闻信息的到达率和影响力,实现舆论引导和信息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一)增强新闻贴近性,优化话语体系。在全媒体时代,一线采编人员需紧跟时代步伐,立足岗位练好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新颖的视角、更鲜活的语言,用接地气、富有表现力和画面感的话语表达,讲好中国故事、身边故事,采写更多“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新闻报 道。

(二)以用户为中心,将互动意识渗透到新闻信息产品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运用各有优势、相互补充的多层次传播方式,增强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使信息服务实现在更广范围内,更高效率流动。同时,整合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企业等优质资源,积极发展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信息服务,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用户黏性。

(三)充分运用用户画像、深度学习、场景匹配等技术精准把握用户需求、细化用户特征。将“定制”融入新闻信息的采集、生产、分发、反馈等全流程,以智能分发、个性化推荐精确制导,针对差异化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传播内容和产品形式,提升传播效果。

当前,移动互联网发展方兴未艾,媒体融合持续深化,“四全”的提法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媒体时代特征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媒体融合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全程”突破传播时空局限,传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全息”突破传播方式局限,所有信息都可以变成数据,信息传播能力更加多元、智能、便捷;“全员”突破传播主体局限,从一对多传播变成多对多传播,互动性大大增强;“全效”突破传播功能局限,集成信息、社交、服务等各种功能,具有更高的传播效率、更好的传播效果。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开拓着媒介的边界,为传媒变革提供动力引擎,主流媒体必须充分把握契机,将建设“四全”媒体的要求落实在实践当中,全力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作者单位分别是: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华社总编 室)

猜你喜欢
融合信息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