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松
2018年7月起,河南省委派出10个巡视组,分别进驻省内30个县(市、区),开展扶贫领域专项巡视。2018年9月18日起,河南日报在要闻版开设“关注十届省委第四轮巡视”专栏,陆续刊发了11篇稿件。参与报道任务的记者创新新闻报道的内容形态和表达形态,通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历练,报道了巡视组人员巡视过程中发生的感人至深故事。系列稿件刊发后,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还得到了河南省纪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表扬。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新闻报道要捉“活鱼”,“浮在上面”是不行的,必须沉到现实生活的“深水”中去,到群众实践的第一线去。河南省委巡视组进驻被巡视单位40天,不仅采用谈话、查阅资料等方法,还要深入贫困户家中,倾听贫困户的心里话,检验扶贫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参与系列报道的河南日报记者要想掌握第一手的真实材料,记录感人细节,就必须和巡视组一起,深入基层一线、现场抓活鱼,这对记者的脚力是一个挑战,更是一次历练。
巡视本质上是政治监督,是对被巡视单位进行“政治体检”。脚力中有政治,关于巡视工作的新闻报道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站位,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采访前,我们找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巡察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央关于巡视工作的部署安排,认真学习领会,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政治理念和相关知识储备,为下一步的新闻报道把好第一道“政治关”。
制定科学方案,既让脚力得到历练,又让效果精准有效。在采访报道前,我们和河南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沟通,从采访时间安排、报道角度、稿件的题目等方面做了充分协商,拟定出完善的报道方案。2018年8月初,按照分好的报道任务,各报道小组陆续下沉到基层,与河南省委各巡视组吃住在一起,近距离观察巡视组日常工作状态,深入细致采访巡视组人员、被巡视单位和当地群众。
本轮巡视正值“三伏天”,在各地采访过程中,采访小组跟随巡视组深入基层。比如,有巡视组进驻到某县后,晚上8点多,不向被巡视单位任何人打招呼,分4个小组,随机抽取4个乡(镇)政府,在县城拦了4辆出租车,对乡镇晚上值班情况开展突击暗访。记者跟随其中一个小组,全程现场采访,忙到凌晨一点钟。
本轮扶贫领域专项巡视时间紧、任务重、工作节奏快,参与采访报道的记者结合实际情况,在不影响巡视组工作的前提下,见缝插针进行采访。跟随巡视组一起调研时,在前往目的地的车上采访;白天巡视组开会,就约到晚上9点以后采访,常常到深夜十一点多;这个题目的采访对象抽不开身,就抓紧采访另一个题目的内容……一个月的时间,河南日报三个报道小组的记者奔波在本轮被巡视的30个县(市、区)之间,圆满完成了既定的采访任务,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写好稿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眼是用来观察的,但眼中看到的有真有假。只有眼中有党、眼中有民,才能亮堂,才会看清、看懂、看透真情实况。记者跟随巡视组深入基层调研时,自己“找点”进村入户,以一身“土气”融入群众当中,察实情、看真相。比如,某县有群众向巡视组反映县城一些路段路灯不亮,晚上行走不便。巡视组人员和记者一起,晚上专门到现场查看,核实情况后要求当地政府立即整改,很快路灯又亮起来,赢得了当地群众拍手称赞。
记者在村里采访驻村第一书记帮扶群众脱贫情况时,不仅面对面采访驻村第一书记,还到贫困群众家中实地察看,与群众交谈了解情况。比如,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跟着巡视组人员学习了一招“土办法”,通过观察村民养的狗与驻村第一书记熟不熟,就可以判断出驻村第一书记是否经常深入贫困群众中。
要想富,先修路。群众脱贫致富,建好乡村公路是重要抓手。跟着巡视组调研某县的乡村公路,为了了解到真实情况,我们一方面选取几条乡村公路,到实地现场查看,采访当地群众;一方面到该县交通部门采访,了解全县乡村公路建设情况。此外,又到河南省交通部门,了解全省乡村公路建设情况,把该县乡村公路放到全省布局进行考量。通过现场观看,以及不同层次、不同采访对象的核实对照,最终了解到真实的情况。
这次难忘的采访经历,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作为党报记者,要以主流声音引导舆论,对眼力的历练必不可少。日常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在反复比较中练观察、练判断、练辨别,既见到树木、又见到森林,既见到已知、又见到未知,要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廓清迷雾辨是非的本领。
脑力是思考的能力,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记者只有现场体验、真正消化采访内容,练就善于思考、拨云见日的能力,才能理清写作思路,由此及彼、由表及理,充分利用好采访资料,科学谋篇布局,撰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
采访归来,河南日报参与报道的记者积极与河南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人员沟通,把中央和河南省委的巡视方针政策与实际采访的情况对接,商定好每篇稿件的主题与大纲。同时,记者之间也互相交流采访心得,共享采访到的材料,保障稿件写作顺利进行。
面对省委重托,巡视组人员敢于担当,瞄准群众“急难愁盼”,紧盯群众身边的腐败进行“体检”;巡视组人员对党忠诚,不怕得罪人,对于发现的一些问题,要求被巡视单位立行立改;巡视组人员清正廉洁,把名字贴在住宿房间门上,主动接受被巡视单位的监督……
通过一个月的面对面采访,采访小组从巡视组人员身上,深切感受到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写作过程中,我们创新思维方式,转换报道角度,从巡视组人员奉献担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的角度,认真甄别选取采访内容和材料,巧妙设计文章布局,大量运用采访中记录的感人细节,力争把一个个出彩的巡视人员、一个个感人的巡视故事原汁原味呈现给读者。
在稿件写作时,我们也改变了以往记者单兵作战的方法,而是采用互相交叉合作写稿,部门协同作战。本次系列报道的三个采访小组、6名记者,采访的巡视组和被巡视单位不一样,为了丰富稿件的内容、扩大报道中巡视组的覆盖面,决定两人一组,互相合作、精心打磨每篇稿件。在稿件刊发过程中,部门之间互相配合,保证了系列稿件的稳定、有序刊发。
记者的笔力决定着稿件的质量。我们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坚持短实新、反对假长空,多讲实话家常话,少讲套话场面话,多一些平实务实切实,少一些过度铺陈渲染,力求清新朴实、生动鲜活,既有全景式呈现、又有细节化展现,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不断增强新闻稿件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
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学昌常年卧病在床,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省委巡视组的干部会冒着酷暑、自个“摸”着来家里走访。“我躺在床上,代组长坐在床边我的轮椅上,拉着我的手问扶贫政策落实情况,乡村干部帮扶情况,家里生活情况,一直聊了个把小时。”
在巡视的40天时间里,一位60岁的省委巡视组组长冒着酷暑,把被巡视县的16个乡镇跑遍,最远的村子需要三四个小时才能走到,有的地方路不好,只能步行进村。“这次巡视是扶贫领域的专项巡视,不到贫困村、贫困户家里看一看,我放心不下啊。”
一位省委巡视干部入村走访五保户孙老汉时,遇到了跟着孙老汉生活的外孙女小美。小美父母离异,母亲常年外出打工,她又患有神经性纤维瘤。该省委巡视干部当即拿出200元钱塞给孙老汉,回郑后,又抓紧联系慈善部门,募集捐款为小美治病。“与贫困户相比,我们的生活好多了,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巡视期间,很多省委巡视人员只要进村入户,都会提前准备点现金,悄悄塞给贫困户。
笔墨落在哪,哪些笔重落哪些笔轻落,只有张驰有度,才能落出大手笔,写出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的好作品。采访小组的记者,梳理出一件件感人的故事,并安排在稿件合适的位置,很好地彰显出巡视人员的使命与担当。
《面对重托,巡视人如何交上满意答卷》《没想到,红利来得这么快》《扶贫领域专项巡视的七个关键词》《立行立改,把群众的期盼放心上》……2018年9月18日至10月10日,系列稿件陆续刊发,篇篇有重点,件件有亮点,得到了河南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领导的点赞,河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人员纷纷在微信朋友圈转发。更有不少读者反映,系列稿件里看不到官话套话,政治性很强的稿件读起来轻松,有吸引力,像是在看小说。可以说,能得到如此评价,深入基层采访,讲好故事功不可没。
本次深入河南省委巡视组的集中采访,对参与报道的记者来说,既是一次难忘的走转改经历,也是一次增强“四力”的大练兵。我们像新时代巡视人员一样,坚定政治站位,提升业务本领,锐意创新探索,锤炼优良作风,深入基层一线,采写出了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可以说篇篇“沾泥土”“冒热气”,有效发挥了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