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11-17 05:45马莹
现代交际 2019年18期
关键词:汉语素质人才

马莹

摘要:优秀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应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但地方高校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方面还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不合理等问题,需要地方高校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专业实践机会,进而建立高效、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职业需求的优秀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  汉语国际教育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8—0027—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已经成为除英语外的世界第二大热门语言。为满足越来越多母语非汉语者学习汉语的需求,众多高校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以此培养传播中国文化的专门人才。2013年国家专业目录中将“对外汉语”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名称的变更,凸显了“国际”和“教育”二词。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366所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每年培养大批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但绝大部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却转行从事了其他工作。一边是国内国外教育机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一边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就业困难。出现这种矛盾情况的原因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汉语国际教育毕业生素质达不到海外汉语教学岗位的要求,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和国际接轨。

一、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应具备专业的素质和能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应掌握汉语和文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尊重学生文化信仰和传统习俗,能应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二是熟练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了解各个级别、不同水平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目的设置教学环节,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和课后辅导等。三是有较高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不仅要向外国人讲授汉语知识,更要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这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性格开朗,善于与人沟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强化留学生对中国交际礼仪传统、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使留学生真正掌握汉语的文化内涵。四是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民族风俗习惯、礼仪文化、交际习惯等,便于结合汉语学习者所在国或所在地的实际生活进行汉语教育,增强汉语国际教育的适应性。

二、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是应用型、职业型的专门人才,这种人才需要既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跨文化交际理论,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及比较博厚的相关学科知识,能用双语进行交流、教学,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很多地方高校还没有明确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过多关注考试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直接导致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完善。

2.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

目前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以研究型培养模式为主,缺少应用型、实践型培养模式,更缺乏各地方高校就学校所在地区与国外接壤所进行的一些区域性探索模式。地方高校的研究型培养模式中教学过程缺乏真实情境;教学方法单一,使用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方法,仍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阶段;教学内容不合理,多以理论性内容为主,缺少实践性为主的教学内容。这些都使地方高校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难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求。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地方高校需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实践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实践及专业实习机会较少,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实践与实习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部分地方高校及所在地区的留学生数量稀少,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不多,因此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

三、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以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培养,形成核心—拓展—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包括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训练课程。顾名思义,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旨在提升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可以包括:第二语言教学与习得、汉语课堂教学案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素教学、中华传统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拓展课程是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设置的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从业素质与能力的拓展类课程。具体包括:对外汉语教材及教学资源的运用、中外文化比较及文化礼仪、课堂教学设计与管理、汉语国际推广等。实践训练课程将核心和拓展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具体可以包括:教学实习与观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测试等。

2.改进教学方法

要培养应用型的复合人才,就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填鸭式”授课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性知识是被动输入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尝试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方法,提高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并运用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教学技能和国外适应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应多运用教学实例来阐释教学理论,多让学生思考、参与和互动,每个学生都要试讲,再归纳总结,小组讨论分析留学生常见语法偏误的原因。为提升外语水平和外语能力,50%的核心课程采用外语或双语教学,以适应未来国外汉语教学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增强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未来的职业适应能力。

3.提供专业实践机会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对实践性有一定要求,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实践至关重要。首先,地方高校应定期举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讲课大赛,教师提供赛前指导和赛后点评,备赛的过程也是学生一次实践锻炼的过程。其次,地方高校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建立一批实习实践基地。学生既可以通过参加国家汉办组织的志愿者考核,以志愿者身分赴海外孔子学院及国外教学机构实习,也可以在国内汉语教学机构进行教学实习,本校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也能为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提供实习机会。最后,地方高校要细化实习考核标准,把专业实践与实习纳入能否毕业的重要条件。经过专业实践及实习的磨练,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便能更有经验地适应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是一种实践型、复合型的综合人才,优秀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应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但地方高校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方面还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不合理等问题,这需要地方高校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专业实践机会,进而建立高效、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职业需求的优秀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瑞,李丽虹.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属性[J].理论月刊,2015(2).

[2]宣炳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课程建设——以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與教育学院为例[J].汉语国际教育研究,2018(8).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汉语素质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学汉语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与拼音
毛遂自荐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