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谭飞
70年来,黔南州水利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科学治水方略不断完善,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加快转变,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民生水利惠及广大群众,为构建“生态之州·幸福黔南”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和支撑。
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自古以来深刻影响着人类发展的历程。
黔南州水资源相对丰富,总长约5000公里的河流、多年平均达1273毫米的降雨、327.7亿方的年总产水量,亘古延绵之水养育了勤劳、善良、生生不息的黔南各族儿女,孕育了浓郁而独特的黔南民族风情。然而,特殊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使得黔南的江河动静不羁,水多、水少、水脏等水问题成为制约黔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水治则天下宁。从过去“小水大灾”、洪水泛滥,到现在“大水小灾”、有序应对,剑江、涟江、都柳江……一条条安澜的江河见证了黔南水务70年的辉煌成就。高车水库、茶园水库……一个个重点工程筑起了新黔南一个又一个治水丰碑。
兴水利,除水害,盛世治水翻开了崭新篇章——70年水利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科学治水方略不断完善,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加快转变,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民生水利惠及广大群众,为构建“生态之州·幸福黔南”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和支撑。
改革开放初期,全州以兴建水库、增强水资源控制能力为主,以治水改土为中心,进行山、水、田、林、路、电、村的综合治理,水利开发的战略从单一向综合方面发展。进入90年代后,水利部门引进了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水利建设管理理念,加强了水利工程的效益管理。全州水利设施除了兴建塘、坝、沟、堰等农灌设施外,还增加了人畜饮水、城乡供水、防洪排涝、水保生态建设、水源地保护等丰富的内容,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进入21世纪后,水利建设空前盛大,水利投入逐年成倍增长,水利建设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传统的服务“三农”逐步转为服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黔南水务坚定不移贯彻新时代治水兴水精神和要求,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逐步形成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为核心、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调配水量分配制度为手段的现代水利建设形式,实现从“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的跨越式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全州共完成水利投资157亿元,投资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10%提高到18%。全州紧紧围绕国家烟草援建项目规划、国家抗旱水源规划、西南五省区骨干水源工程规划、贵州省“三位一体”综合规划,大力推进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和三年行动计划,全州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呈“井喷式”发展态势。截至2018年底,全州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4719处,其中:蓄水工程310座(不含在建47座),提水工程3245处,引水工程1164处,水库总库容达89934.3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递增至315万亩。
改革开放初期,全州仅有约37万人依靠水利设施解决基本用水困难,其余约占总人口87%的人口主要依靠自然形成的有限水源,干旱季节大都需要翻越数公里山路找水喝。
黔南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认真履行水利脱贫攻坚责任,全面落实贵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紧扣脱贫攻坚“三保障+”目标要求,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为目标,着力解决全州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通过新建、改造、配套以及管网延伸等方式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截至2018年6月30日,已全面完成省级核定饮水不安全人口32.9443万人的项目建设并通水投入使用。至此,全州34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
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还比较脆弱,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严重不足,据史料记载,全州先后发生的较大洪灾13次,较大严重干旱8次,特大凝冻1次。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落实防汛抗旱减灾工作,防汛抗旱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修编完善全州水旱灾害、水库防洪、山洪灾害等各类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应急机制。成立了州、县、乡、村四级防洪抗旱指挥机构,科学调度,积极奋战洪旱灾害,成功应对了2000年和2007年大洪灾、2008年特大凝冻、2011年特重旱、2013年重旱及2015年“6·9”强降雨、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2017年“6·30”和2018年“6·22”强降雨等极端气候灾害,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了防灾减灾目标。
其中,“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防汛抗旱资金近百亿元,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抢险救灾能力明显提升。
抢抓黔南州2014年列入全国105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机遇,全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水生态文明项目建设90个,完成投资73亿元。建成了都匀三江堰和杉木湖、福泉沙河、惠水涟江等一批水生态示范工程。连续举办五届“水生态文明·黔南论坛”,品牌效应持续绽放。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水利部技术评估验收,验收评估为“优秀”等次。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016、2017、2018年度增比进位指标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指数均获全省第一位。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现省州县乡村五级河(湖)长全覆盖,出台6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河长制工作机制。创新出台《黔南州河长制工作派工单管理暂行办法》,加大对河湖污染整改力度。全面推进环保等八个行业重要河流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组织开展清岸清水活动,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加大联合执法力度,组织开展“百千万”清河行动联合执法检查和联合执法“风暴行动”,严厉打击涉河涉湖违法案件。
实践永无止境,思想解放永无止境,改革创新永无止境,服务为民永无止境。黔南水务将坚持以习近平“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为指导,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按照“确有所需、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全面实施“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强补工程短板、强化行业监管。
同时,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目标,把握水利建设领域补短板持续向好等政策机遇期,挖掘新领域建设项目,充实和完善投资项目储备库,培育新的投资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