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巧
民生新闻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一直是大众较为关心的一类新闻。湖北地区各级电视媒体有关民生类的新闻节目也是层出不穷,各媒体在宣传报道中,仍然把民生作为重要方向和重点内容,比较有社会影响力的就有《经视直播》、《新闻 360》、《帮女郎在行动》、《生活全报道》 等几档新闻栏目。但伴随新媒介技术重塑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传统电视新闻的生产方式、传播理念、运行机制都面临变革,作为电视新闻报道中重要的一大品类,民生新闻也不例外。
在“两微一端”的媒介大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制作和传播陷入不同程度的发展瓶颈,新一轮行业洗牌中,如何使民生新闻被大众接受和认可,同时还要确保民生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我们需要充分厘清思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来做民生新闻,要站在大众的立场去反映民生问题,以“平民化”视角去记录百姓生活现状。作为一线新闻工作者,更要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触角,扎根基层,勤问勤跑,将民生新闻做出温度、做出人文关怀。
写民生新闻之前,我们必须仔细选择话题,就像烹饪应该优先选择食材一样。比如,湖北经视聚焦过一则发生在武汉的新闻事件,讲的是10岁男孩叶子谦被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间,家人一直不离不弃,爸爸妈妈包括他年仅6岁的妹妹,都争相为他捐骨髓。生活里,儿童身患重疾的事情不少,但在小子谦的经历中,我们先后挖掘出“6岁妹妹捐隋救兄”,以及小子谦不幸离世后,父母为实现儿子的心愿,而选择捐助孤儿的两大报道重点,制作出《“你最重要”!武汉十岁男孩白血病复发,六岁妹妹愿捐髓救兄》和《十岁白血病男孩小子谦离世 父母为儿圆梦捐助孤儿》两则新闻报道。节目播出后,大批观众表示深受感动,为小子谦一家点赞的同时,也表达出要为需要帮助的孤儿们出一份力的愿望,彰显出满满的社会正能量。民生新闻应该有亲和力,关注群众最关心和讨论的话题,而对于地方电视媒体来说,选择发生在本地的新闻故事,则更有助于激发本地受众的情感共鸣。
我发现一些民生新闻报道喜欢用雄心勃勃的头条标题来表明它们的重要性。然而,大部分人可能在阅读标题后就匆匆“离开”,根本没有耐心读完正文。问题就在于有些报道虽然看似“重大”,但离百姓生活太遥远,它们或许是社会“大事件”,却缺少让普通百姓关注的动力。事实上,在民生新闻中,公众的注意力总是更多在于更情绪化和接地气的事物。比如,近期一则新闻《热闹了20年的北湖夜市关停了……》,就是从大家都熟悉的夜市小摊整顿关停事件,引发出很多人虽然怀念与不舍,但为了城市形象更加美观整洁,大家最终还是表示理解和支持的情感表达。
民生新闻涉及议题宽泛,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养老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民生新闻报道必须坚持大众视角和以人为本的方向。在报道内容中,除了聚焦事件本身,更需要见微知著,营造出一种新气象,使新闻报道反过来推进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不断优化。
从不同角度挖掘亮点是民生新闻的必备技能。有些新闻看起来像小事。事实上,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新闻价值需要被挖掘。例如经视直播记者采写的新闻 《广场舞纠纷频现!物业开消防栓赶舞者,舞师放哀乐抢地盘》,讲述的是广场舞爱好者在小区旁边的商业街跳舞,造成噪音扰民的事情,还有反映舞师之间抢地盘等乱象。当这份报道出来时,便被大众广泛注意。因为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是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民生新闻的一部分。这些琐碎的事情不容忽视,否则就会使大众冷漠,失去生活的激情,也断掉了新闻的源头。
民生新闻报道与政治时事新闻报道不同,它需要运用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问题。因此,通俗化的表达很受欢迎。因为,它让普通大众感到“我看懂,我想看,我理解”。
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首先,有必要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不但要写出精彩的情节、鲜明的人物,还要有使人共鸣的情感。第二是使用灵活、通俗的表达,传播社会正能量。坚持“生动通俗”,实现话语创新。用群众的话说“大道理”,努力将“大道理”转变为“大白话”,通过“大白话”阐述“大道理”。同时,针对年轻人,用网络语言讲,少官腔官调,让新闻故事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还有点儿“潮”。第三,报道新闻必须以人为本,注重社会焦点。民生新闻的核心是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环境,不应该脱离群众。我们必须以平等的方式将机械灌输转变为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努力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摒弃刻板印象,一切都从大众的需求开始,形式应该亲民,语言表达通俗易懂,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普通民众才会越来越关注民生新闻报道。
让媒体的爆料热线热起来,就要组织、策划一些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们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平台让更多受众参与,在手机“小屏”的微博、微信平台上每天抛出与当天播出的新闻相关的互动话题,引导受众参与讨论,积极留言,在电视“大屏”直播过程中与主持人互动,甚至可以请进直播间直接参与节目,从而让受众有话语权的责任感,同时,我们也通过这种互动,走进了人民的生活,切身感受到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这样的民生新闻才会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
在民生新闻报道中,批评报道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舆论监督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功能。例如,2017年8月,根据知情人的举报,在经过暗访调查后,湖北经视《经视直播》公开了《曝光!公务员请病假2年没上班工资照领》的新闻报道,曝光了一名名叫崔某峰的武汉公务员生病请病假,2年吃空饷,并且在病假期间在外从事第二职业获得报酬的违纪违法行为。节目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央广新闻》等全国多家权威媒体纷纷转载,新闻发布当天还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媒体报道后,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针对媒体反映的情况,迅速开展了初步调查核实,最终严肃处理了责任人。
传递社会正能量,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是新闻监督的本质。报道负面问题时候必须遵循客观、真实等原则,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尝试推动解决问题,呼吁关心关爱弱势群体,发挥媒体沟通和桥梁的作用。批评性报道更要实事求是,要把握“度”。不仅要记录事件的真相,更要认真思考,还要揭露事件背后的意义。我们只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如实报道,不要发表太多评论。相反,我们通过走访群众,让群众发表评论,让群众讲述,听取群众的意见,争取用群众的观点来解决群众问题。
新闻报道的核心表现是“讲故事”,真实的故事最能打动人,而民生故事更需要“活”起来。如今的年轻主流观众群体,早已形成从“两微一端”获取新闻信息的接收习惯,民生新闻报道如果能通过新媒体的多途径传播,就能有效地在年轻受众群体中做到尽可能大的覆盖效果,从而提高节目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新媒体传播平台丰富了民生新闻的信息来源,改变了其传播形态,拓宽了其传播渠道,扩展了民生新闻选题范围,报道角度也更加多元化,我们有必要综合运用传统和现代通信手段来创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超立体的传播矩阵,通过各种新闻媒体使用“全媒体+”各种平台,将人们的生活和故事从“一对一”扩展到“随时随地”,每天、每时、每刻都能见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群众关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