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现代供应链发展的建议

2019-11-17 11:43:09路红艳王岩
中国国情国力 2019年3期
关键词:供应链协同体系

◎路红艳 王岩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以发展现代供应链为抓手,发挥供应链的市场机制作用,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矛盾、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良方。

内涵及特征

供应链最早是一个微观企业层面的概念。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和信息技术进步,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概念已从强调企业内部协同和企业间的协同,拓展到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组织形态的优化和效率提升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现代供应链概念,既体现了供应链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也强调了现代供应链在宏观经济发展和经济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其内涵和特征包括三个方面:

1.现代供应链是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态

现代供应链是顺应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生产方式、流通方式和消费方式变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组织方式连接生产端与消费端,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其协同范围已从过去的企业间有限环节、有限流程协同走向全社会、生产与流通等全环节、全流程的协同以及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的大规模协同与共享。

2.现代供应链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特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供应链发展到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的智慧供应链新阶段,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成为现代供应链的显著特征。其中,数字化赋予供应链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和智能化协作的智慧化新特点,使供应链协同效率大幅提高、成本显著降低。资料显示,有效的数字化供应链整体能够推动企业收入增长10%,采购成本下降20%,供应链成本降低50%[1]。

3.现代供应链更注重提升宏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

传统供应链强调一个企业或者一些企业之间生产运营协同,现代供应链则从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提高效率转化为产业及经济的组织形态的产业供应链,强调产业间的协同和国民经济体系之间的联系,更加注重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提升。

问题和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应用和“互联网+”行动深入实施,供应链创新应用在我国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些新业态、新模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供应链创新应用在我国处于起步、培育阶段,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1.成本高、效率相对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供应链运营水平和效率相对低下。以物流成本为例,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约为10%,日本为11%,美国为8%,全球平均12%,而2017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为14.6%,远高于发达国家。同时,从供应链效率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物流绩效指数(2018年)——联结以竞争:全球经济中的贸易物流》显示,2018年我国物流绩效指数排名第26位,排名前30位国家和地区的物流服务及时性平均得分为4.11分,而我国仅得0.27分。

2.整体竞争力不强

按照供应链管理理论,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由低到高分为企业内部功能集成、企业一体化管理、合作伙伴业务协同、价值链协作和网络经营一体化五个阶段。当前,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已经达到第四阶段,并通过强调供应链数字化,创建自适应性强的组织和能力,以及开发和培育健康的生态系统等向第五阶段迈进。而我国大多数企业仍处在供应链管理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在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与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应用水平较低。如我国制造企业长期以加工贸易为主,大多数企业经营规模和专业化协作水平与国际同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国内企业之间比较细致、紧密的分工协作主要发生在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之间,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较弱,而在以大企业为中心的分工网络中,核心企业多为跨国公司,这导致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力不强、库存高、交货时间长、反应欠灵敏以及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此外,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我国企业大多位于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

3.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创新能力是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目前,在我国发展实践中,受中小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的影响,供应链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能力不足,产业上下游协同创新能力较弱。一方面,许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仍停留在互联网数据中心阶段,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不足。另一方面,供应链信息共享程度低,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大多处于单向应用,未能达到全面集成应用阶段,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较低,导致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程度低,形成了不同性质企业各自独立发展的“信息孤岛”现象,降低了供应链的效率。

4.全球供应链安全体系亟待完善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于全球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冗长、复杂,包含的成员也更多,企业面临的贸易保护、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政治风险以及恐怖袭击等风险与日俱增。在保障国家供应链安全方面,美国于2012年发布了《全球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确立了美国政府强化全球供应链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与之相比,我国国家供应链安全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在企业层面,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安全意识薄弱,核心企业缺乏预先对风险进行识别、预警、评估、监测和应对的能力,面对破坏供应链的突发事件无法有效应对和处理。在国家层面,对自然灾害、网络安全、贸易风险、社会政治动荡和恐怖主义等带来的全球供应链风险,缺乏有效的识别与评估体系,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致使企业在参与全球供应链中遭受巨大损失,进而影响了国家竞争力的提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贸易保护正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最大威胁,近年来随着贸易保护不断升温,全球供应链面临的危险不断增大。

思考与建议

针对当前供应链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加强宏观引导,推动供应链在各行业、各领域深度应用,培育供应链发展新模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培育数字化、专业化供应链平台

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设数字化、专业化供应链平台,构建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和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实现与上下游企业的软硬件制造资源的全系统、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联动,提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慧化水平,提高快速响应速度,降低供应链成本。

一是培育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外贸企业等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打造综合型供应链服务平台,整合不同区域、行业和企业等各方优质资源,全面覆盖产业链上游采购网络、中游仓储流通网络及下游销售服务网络,提供集交易、融资、结算、物流配送、进出口代理、品牌培育和营销推广等为一体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协调共享。二是培育产销协同型供应链平台。以需求端为导向,鼓励企业探索发展产销协同型供应链平台,打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供应链、智能制造供应链,以精准的需求预测驱动供应、采购、备货和分配体系,强化供应链的协同性,提高原料采购、生产、物流和分销等各环节响应速度和协同水平,促进产销一体化发展。三是培育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鼓励供应链服务企业与相关物流企业同银行、电商平台等开展合作,依托参与各方数据共享形成的风控及信用体系,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金融服务,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在线授信、保理、担保、结算和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降低供应链融资成本,提高供应链金融服务效率。

2.培育带动性强的供应链龙头企业

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现代供应链运营能力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运用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渠道分销、品牌运营与行业标准等技术和手段,拓展供应链协同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供应链整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具有供应链上下游整合能力的跨国企业发展,培育一批主导全球供应链的领先企业,发挥组织、整合、生产和服务功能,带动技术、标准、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增强对全球供应链的整合能力。

3.推动供应链技术创新和信息共享

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互联网+”为契机,推动供应链在各行业、各领域深度应用。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促进供应链可视化、数据化,培育供应链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二是从全产业链、供应链角度,深入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管理提升、市场营销、筹资融资和人才培训等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创新发展能力。三是推动建立供应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信息交换和网络通信手段,建立多种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提高供应链信息共享程度。

4.推动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发展机遇,积极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竞争、合作与分工,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一是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技术密集型产业向沿线国家转移,推动“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培育等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延伸,提高全球范围内供应链协同和配置资源的能力,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参与跨国并购、股权资本合作等方式,获取境外先进技术、研发能力、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建立健全全球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提升产业国际化布局和运营能力。三是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优势产业建立以我国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深度参与并引领全球贸易治理。

5.加强国家供应链安全体系建设

针对日益增加的全球供应链风险,要从政府、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企业多个角度,构建全球供应链风险防控体系。要面向重点国别和产业建立基于经济、贸易和汇率变化等多种风险因素的全球供应链风险识别、评估及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境外供应链安全预警与防范,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支持专业机构建立重点产业和行业、产品的全球供应链风险数据库,开展供应链风险预警服务,建立全球供应链调查与评估体系,定期发布国别风险报告,提升产业供应链风险防控能力。加强宣传,提高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构建并完善企业供应链风险的内部评估和控制机制。

猜你喜欢
供应链协同体系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英语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 08:10:14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