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人新闻名篇的炼成对践行“四力”的启示

2019-11-17 11:15段芝璞薛文献甘建情
中国记者 2019年8期
关键词:名篇四力西藏

□ 文/段芝璞 薛文献 甘建情

内容提要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重新研读郭超人的新闻名篇,依然能感受到炽烈的时代气息,对我们研究“新闻名篇是怎样炼成的?”,如何进一步增强“四力”,带来诸多启示。

作为长年在西藏工作的名记者、作为在国际新闻界都颇具影响的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在其44年新闻记者生涯中,撰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名篇,不仅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更为时代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实录。重新研读郭超人的新闻名篇,对今天进一步践行“四力”,也带来诸多启示。

一、郭超人的新闻名篇及其特点

1956年,郭超人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新华社西藏分社工作。14年间,他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和生与死的考验,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在了雪域高原。

在西藏期间,他的采访报道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反映西藏百万农奴大解放;二是报道中国登山健儿两次征服世界高峰;三是报道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这些作品,后来收入《西藏十年间》《向顶峰冲刺》《郭超人作品选》等著作,公开出版。

《血泪的控诉》,写于1959年4月17日。文中讲述了三位遭受反动农奴主酷刑戕害的受害者的悲惨遭遇,对黑暗野蛮的西藏农奴制度进行了血泪控诉:“谁是凶恶的野兽,谁是善心的菩萨,我们这些人最清楚。没有共产党,解放军,我就是有一百条命也会全被头人们弄死!”

《“沉重的铁链”——西藏农奴制度的苛税》,写于1959年5月17日。稿件列举了西藏农奴制度的苛捐杂税,如出生税、娃娃税、人头税、进庙税、入狱税、耳朵税、新衣税、新靴税、免差税、乞讨税、残废税、耳坠税、送尸税、地税、牛蹄税、鸡税、树税、鞭子税、马税等,通过翔实的事例和数据,揭示西藏农奴制度苛税的沉重和残酷,逼着多少人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的真相。稿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表扬。

《拉萨的春雷》写于1959年4月,通过拉萨河谷几个典型场景的细致描写,再现了普通翻身农奴和奴隶是怎样结束了农奴制度下的苦难历史,又怎样以从未有过的热情开始建设自己崭新的生活。稿件格调由揭露农奴制度黑暗残酷真相时的沉重与悲壮,变得异常轻盈与活泼,如“在辽阔肥沃的拉萨河谷里,人们正撒播着幸福的种子,用他们自己辛勤的劳动,迎接第一个金黄色的秋天”等,民主改革后拉萨人民迎来的第一个春天,仿佛视频画面般呈现在读者眼前。

如果说郭超人在西藏平叛报道中崭露头角,实现了第一次起飞,那么在1960年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报道中,他声名远扬,实现了第二次起飞。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英雄登上地球之巅》。《英雄登上地球之巅》是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最后部分。这篇通讯主题鲜明,结构完整,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语言文字朴实而富有感染力,真实描写了登山队员的豪迈壮举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我们的登山英雄能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

《西藏木犁即将绝迹》写于1963年11月17日,是一篇几百字的消息。稿件反映的是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广大农奴和奴隶普遍使用原始的木制农具生产,平叛改革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向西藏农村供应了100多万件新式铁制农具,使西藏农业生产的面貌焕然一新。郭超人没有停留在简单报道事实层面,而是反复思索,揭示这件事实最重要最本质的内涵:标志着西藏社会在推翻农奴制度以后出现的历史性的飞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从1970年开始,郭超人先后调往新华社陕西、四川分社和总社工作。每到一地,他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采写了大量精品佳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驯水记》和《历史的审判》。

《驯水记》写于1974年10月15日。作品把人与水的关系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考察,论证了人民正在成为水的主人这个“二十五年来我国水利建设上所经历的最本质的变化”。稿件以磅礴的气势,确凿的事实,无可辩驳的结论,成为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力作,各报都在显著的位置刊登,作者收到数百封来信,反响之大出乎意料。

《历史的审判》写于1981年1月26日,是与穆青、陆拂为合作采写的审判“四人帮”的通讯。稿件题目定位在《历史的审判》,其实就是审判历史,审判十年浩劫。通过审判“四人帮”,回顾“文革”大量历史现象,分析产生“文革”、产生林彪、“四人帮”这些反革命集团的根源,提出如何避免以后再上演这种悲剧的问题。稿件产生在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之前,引起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

郭超人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新闻作品。以上列举的,是笔者从大量精品佳作中挑选的几篇代表作,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依然“显示出自己独特的生命力”“给人们提供我们社会生活的某些真实准确的侧影,使人们听到我们时代在风云变幻中的脚步声”,是名副其实的“名篇”。

如果从整体上来简要概括,郭超人新闻名篇基本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题重大。郭超人的新闻名篇,记录了西藏高原上百万农奴埋葬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农奴制度的波澜壮阔的斗争;描述了英勇的登山队员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反映了亿万人民在驯水的征战中创造的可歌可泣的业绩;见证了“四人帮”被押上历史审判台的关键时刻……在重大历史关头,郭超人不辱使命,为历史留下了生动、珍贵的记录。

二是思想深邃。研读郭超人的新闻名篇,我们有一个非常突出的感受,就是作品立意高远,思想性强,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在历史风云的描绘中,往往具有前瞻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给人以无穷的力量。

三是写作精良。郭超人的新闻名篇,一般都是在占有大量资料、素材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然后精心写作、反复修改打磨成稿的,一出手就不同凡响,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四是饱含激情。研读郭超人新闻名篇,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充盈全篇的浩然正气,体会最深的就是作者的拳拳赤子之心。研读郭超人的新闻名篇,我们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迸发出的澎湃激情,这激情来自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深挚热爱,来自他作为历史见证人的高度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

二、郭超人新闻名篇是如何炼成的?

一是深入持久的调查研究,“功夫在诗外”。

郭超人在西藏练就了过硬的调查研究功底。他的新闻名篇,无一不是深入调查研究的佳作。

1956年冬天,郭超人刚到西藏时,西藏正处在民主改革的前夜,一场新旧交替的伟大社会变革,正像产前的阵痛,时隐时现。为了深入了解西藏,他骑着马到日喀则农村和藏北牧区,作长时间的系统、深入的社会调查,有时一出去就是八个月。他到许多座农区的庄园和牧区的部落,访问不同阶层的人物和奴隶、农奴、农奴主代理人和农奴主,积累了大量素材。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郭超人对西藏农奴制度下的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形成了不少理性认识。当1959年西藏平叛开始以后,党中央要求对西藏农奴制度进行揭露性报道时,他有写不完的主题和材料,非常顺手地写出了多篇有分量的新闻通讯,受到读者的好评。

为了写作《驯水记》,郭超人采访了水电部和十多个省的纵横万里的几十个大、中型水利建设工地,借助最快的交通工具,连续采访四十多天,收集、记录的材料有三四十万字。

郭超人的勤奋是出了名的,家里保存的160多个采访笔记本就是明证。他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说:“二十多年来,我的挎包里经常装着三种笔记本子,一种作采访笔记,一种是生活杂记,还有一种是思考摘记。”

二是采访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强意志,写作时笔端饱蘸感情

在1960年的登山报道中,由于高山严重缺氧,郭超人长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甚至全身肿胀。在赶写《英雄登上地球之巅》时,他眼睛已肿得看不清字了,常常需要用一只手把眼皮扒开,另一只手去写。高山上气候严寒,在零下30多摄氏度时写字,墨水一到笔尖就冻了,钢笔根本不能使用;铅笔一写笔芯就断。因为经常性的头胀头痛,思路难于集中,他有时连最常用的字也很长时间想不起来。

郭超人在23年后谈到这些报道时说,“它们从技巧上讲是很不成熟的,有的段落还显得非常幼稚”,但“我仍然感到它们字里行间融汇着我炽热而真实的感情。这种感情给人的感染力量,光靠写作技巧是无法获得的”。

三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分析问题,反映事物的主流和本质

《西藏木犁即将绝迹》是郭超人反复思考、修改、打磨稿件的代表。第一稿,他把着眼点放在党和政府对西藏人民的关怀上,同时也写到西藏人民的感激之情;第二稿,突出铁制农具对农业产生的促进作用,并引用了许多地方粮食产量增加的数字作证。但他感觉还是没有写到点子上。第三稿,既讲党和政府对西藏人民的关怀,又讲铁制农具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但他认为仍然没跳出就事论事的圈子。

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学习研究世界生产发展史,探寻这件事实最重要最本质的内涵,最终认识到:西藏农村抛弃落后的原始木制农具,使用新式铁制农具,是推翻农奴制度以后出现的历史性飞跃。用一句简洁的语言表达,就是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是西藏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

《历史的审判》则是郭超人熟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四人帮”的罪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文革”的浩劫,人们记忆犹新。但是,是不是每个读者都能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四人帮”的“兴衰”和十年动乱的始末进行正确的分析呢?是不是每个读者都能从这种历史现象中引出正确的经验教训呢?

从这个角度出发,郭超人和同事凭借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这些问题,正确认识和解答这些问题,成为审判“四人帮”报道的扛鼎之作。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正确的政治观点和具有一定深度的思想内容。

分析郭超人新闻名篇产生的原因,除了上述三个方面,还可以从多个侧面和维度进行总结、提炼和概括。郭超人在1983年6月15日发表的《在写作技巧的背后》一文中,提出“提高新闻采访写作水平”的三个“诀窍”,这也可以说就是新闻名篇炼成的“诀窍”:

一是加强记者自身的基本建设,对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思想感情、精神风貌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即:丰富的思想感情,深厚的理想情怀,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武装自己。无产阶级的记者,理所当然地更应该具有一股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革命正气。这是最重要的“诀窍”。

二是不断掌握和增强记者的基本功。这种基本功就是记者对待调查研究的态度以及从事调查研究的本领和能力。所谓新闻采访写作,从本质上说,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对社会生活中每日每时产生的新事物、新问题、新形势进行调查研究,搞清它们的真相,找出它们的症结,认识它们的意义,然后及时地准确地向人民作出负责的报道。

三是在采访写作时一定要摆脱狭隘眼界的束缚,跳出就事论事的藩篱,尽可能站在纵观社会全局和历史发展的高度上,把握和反映奔腾前进的时代精神。要做一个好的记者,就是应当时时刻刻站在时代的高峰上,眼观世界风云的变幻,耳听时代脉搏的跳动,胸怀民族的兴衰和人民的苦乐,为充分把握和反映我们时代的精神风貌而努力奋斗。

三、郭超人新闻名篇的炼成对践行“四力”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新闻记者践行“四力”,最终成果就体现在精品力作上。郭超人的新闻名篇,无一不是践行“四力”的结果。郭超人新闻名篇的炼成启示我们,没有较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没有很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没有世界眼光,没有大局意识,没有高度的责任感,没有满腔的热情,是走不到新闻现场的,走到了也思考不了那么深;此外,没有精心的写作,没有反复的修改、打磨,也出不了精品力作。

好记者要练强脚力。郭超人认为,好记者不是靠手写出来的,而是靠脚走出来的。在1960年的登山报道中,郭超人先后两次参加高山适应性行军。在第一次行军到达拔海6400米的第三号高山营地后,他还有机会跟随一支侦察分队继续前进,直抵拔海6600米的高度——被称为“珠穆朗玛峰的大门”的北坳冰墙之下……冒着生命危险,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好记者要练强眼力。郭超人认为:“我们倡导记者要去新闻事件的第一线,用眼晴去看,用耳朵去听,观察现场,捕捉感人的、形象的东西。”参加登山报道时,郭超人把自己作为登山队里的一员,尽最大努力坚持与登山队员们一起行军,一起宿营,一起去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也就是在行军中,郭超人亲眼看到了珠穆朗玛峰神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和瞬息万变的高山气象,亲身体验了登山队员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大自然搏斗的生活情趣,占有了大量靠访问无法得到的活生生的材料。特别重要的是通过与登山队员们打成一片,他进一步了解了登山队员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为报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好记者要练强脑力。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郭超人一直很善于思考,不但捕捉采访对象闪光的东西,新的东西,而且善于认识这些新东西的本质和意义。无论是揭露西藏封建农奴制黑暗残酷的平叛报道,还是反映英雄的登山队员英勇顽强、为国争光的登山报道;无论是讴歌水利战线二十五年伟大成就的报道,还是见证“四人帮”被押上历史审判台的报道……每一篇精品力作,无一不是郭超人深入思考的结果。郭超人1992年在一个学习班上说:“记者观察问题的立足点要高,要站到全党全国大局的高度。记者思考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要能比较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中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要善于把握时代精神。”

好记者要练强笔力。研读郭超人的新闻名篇,我们突出的感受就是语言精练,文笔优美,形象生动,细节逼真,感情充沛,能很快把读者带到现场,受到感染。郭超人1982年在给年轻记者讲课时说:“好的新闻报道,是用有限的词汇写出简洁明快的语言。”“用什么样的标准要求新闻报道的语言文字呢?起码标准是:准确、明快、通顺,高标准是:生动、形象、感人。”“要搞好报道,就要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有成就的记者都是如此。”郭超人认为:“记者在使用语言文字上,应该朝三个方面去努力:第一,要尽可能地用形象的东西,包括比喻,来给抽象的东西勾出轮廓。第二,要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事物的色彩和层次。第三,注意用对仗、排比手法来传达感情和气势。”

研读、学习郭超人的新闻名篇,感受正如郭超人自己所说:“我坚信不疑的是,凡属实事求是的新闻报道会经受住时间的检验,会透过历史的尘埃,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时代的风貌,记录着社会的进程,显示自己独特的生命力。”只有苦练基本功,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采写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才能正确传播政策主张,忠实记录时代风云,积极推动社会进步,热诚守望公平正义,做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

猜你喜欢
名篇四力西藏
千古名篇有矛盾?
都是西藏的“错”
重点:名句名篇默写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厚积薄发,辨境下笔——2015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综述及备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