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斌 刘友田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为内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基础上所提出来的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的中国思想;是渴望和平、追求发展的中国在全球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背景下推动世界各国共建共享共赢发展所贡献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在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国际环境下为实现人类永续和平、永恒发展和持续繁荣所发出的理性呼唤和推进的当代实践,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破解时代困境、增进人类福祉所承担的全球责任和世界情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和谐、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是党和国家站在时代发展前沿以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眼光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所提出来的。深度挖掘新发展理念中所蕴含的新思路、新方向和新着力点,可以看出新发展理念中蕴含的新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存在高度的逻辑契合,能够为解决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南北发展鸿沟拉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强权、霸权、恐怖主义依然盛行等各类发展困境以及解决这些困境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提供丰富的理论指引和灵活的实践指南,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朝向光明的前景顺利前行。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次提出到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党章,其初心都是渴望在霸权和强权尚存、战争和杀戮偶发、经济和发展乏力、歧视与隔阂未除、疾病和灾害频仍等世界“不尽如人意”发展现状中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良好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和价值指向,是在继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所进行的理论创新,其实质是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路径创新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从而超越以西方“普世价值”为引领的价值导向,实现人类憧憬的社会生活理想。
历史一再表明,一定的发展都是由与之相适应并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变化的过程,社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指导实践的理念也理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创新。“从本源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价值,是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理论和制度,站在全人类命运的角度提出的关于未来世界秩序的一种构想,其本质在于推动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1]1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将以新的智慧和方案带领世界人民追求新梦想、实现新发展、创造新辉煌。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念的创新必将源自于实践的创新,以实践的创新推动新理念的践行和伟大梦想的实现。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和生态还没有实现理想状态下的“共同体”,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定将随着世界的调整变革而不断增加。面对当前此类现状,唯有通过创新才能破解世界发展的困境,唯有依靠创新才能突破全球治理的瓶颈,为世界发展、进步、繁荣开辟新路径、提供新动能。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向创新要动力,把创新当作引领世界发展的第一动力,使创新贯穿世界发展过程的始终,让创新在世界范围内蔚然成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念支撑、制度保障和路径指引。具体做到:第一,进行理念创新。“人们希望通过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学,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2]从世界发展的当代实践和未来指向来看,只有树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才能实现世界各国的持续发展,只有树立拒绝“零和博弈”、各国共生共荣的新理念才能实现世界各国的长久共存,只有树立包容互鉴、平等对话的新理念才能实现世界各国的进步繁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念的先导。第二,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建设更具根本性、全局性和持久性特点,因而,若要化解世界各国在各领域交流、合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就要通过宏观制度和微观制度的双重制度创新来引领各国走出困境,走向繁荣。这就要求集各国制度创新的智慧于一身,将推进制度创新的力量汇聚一处,建立健全全球治理双重制度框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制度保障。第三,进行路径创新。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已充分显示出动力不足的疲态,为此,必须进行发展路径的创新,探索出确保每一个国家“不掉队”的全新路径和相处方式。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责任、有义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因时制宜地创新发展路径,为其他各国提供发展范式,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创新之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解决诸如南北发展差异逐步拉大之类的不平衡问题,以此增强世界发展的整体性,实现世界平衡、协调、有序、和谐的发展。马克思在其唯物辩证法中明确指出,人类社会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这足以看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各要素是处于同一系统中的,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其中各个国家也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坚持唯物辩证法,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运用矛盾分析法、系统优化法等辩证方法去处理世界发展所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为实现世界和谐发展发挥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本质要义。
“解决好全球发展失衡问题和增强全球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协同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1]12当前世界发展已完全进入到全球化的时代,各国间的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任何一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等领域的称霸或失衡都有可能影响别国的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到近代社会以来,人类经历了世界大战、美苏冷战,经历了金融危机、经济萧条,经历了文化殖民、价值相争,经历了非典、埃博拉,经历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凡此种种都是全人类在未来所不想看到的。全人类只有联合起来,以精诚团结实现世界和平,以互利共赢实现全球经济繁荣,以智慧凝聚战胜疾病疫情,以“家人意识”维护全球生态环境,以荣辱与共、同舟共济、互帮互谅的观念和行动逐步实现各国平衡、协调发展,才能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境界得以彰显。
协调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实现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协调发展是和谐之本这一核心要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做到:第一,坚持政治合作协调。世界的前途掌握在世界各国的手中,各国在政治合作过程中要坚持平等原则,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践行正确义利观,倡导以对话协商的方式化解矛盾和分歧,开辟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政治合作新路径,打造出平等尊重、协商共赢的“政治命运共同体”。第二,坚持经济发展协调。历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引发的消极后果告诉我们,弃义逐利、违背道德难以堆砌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的“金字塔”。当前急需解决的困境就是要缩小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有效弥合南北发展的鸿沟,有效解决全球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以互惠互利、相互帮扶的原则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协调发展,打造出公平协调、开放繁荣的“经济命运共同体”。第三,坚持文化交流协调。各民族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文化构筑了当今世界姹紫嫣红的文化发展局面,全球文化的繁荣发展、人类的文明相处、社会的融合进步都是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为引领的。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都是对自己民族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精心创作,是没有高低贵贱、优良劣差之别的,各国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平等交流,反对文化殖民,坚持和谐互鉴,反对文化霸权的“和谐”精神才能实现全球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实现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文化命运共同体”。第四,坚持安全格局协调。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的安全绝不是以一己之力所能实现的,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得到绝对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穷兵黩武是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3]523为此,各国只有坚持“化干戈为玉帛”的精神,树立可持续的安全发展观念,才能真正实现公道正义、和平共进的“安全命运共同体”。第五,坚持环保行动协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警示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大自然的征服,因为每一次无情地征服,都会尝到大自然报复的苦果。人类生命的孕育从地球而来,也定将依靠地球走向未来,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温馨港湾,维护全球生态环境对于人类自身生命的延续可谓至关重要。建设低碳、绿色、循环、可持续的全球生态系统已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已成为当代社会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国际社会应责无旁贷地携手并进、承担全球生态保护责任、共谋生态文明之路,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矛盾,尊重、顺应、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共同打造温馨舒适、清洁美丽的“生态命运共同体”。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界加以改造,获得生产和生活资料,继而实现生存和发展的渐进性历史过程。近代社会以来,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人类无节制地索取自然资源,毫无顾忌地破坏生态环境,以至于造成了蕾切儿·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描绘的对生态造成极大破坏和对公众造成极大影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可谓是触目惊心。构建“生态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组成部分,要想实现世界永恒发展,子孙后代永续生存,就必须将治理和保护全球生态环境提上议事日程,树立生态意识,承担生态责任,履行生态义务,落实生态行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牢固的生态基础。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这样说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这足以看出,如果人类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势必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最终伤及人类自身。我国古人对生态环境也有极为深刻的认识,《吕氏春秋·义赏》中的“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5],就表明了我国古人很早就树立了生态意识,认识到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对于人类生存的极端重要性。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将无法找到其替代品,可谓是“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世界各国必须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现实之需,必须要像保护自己国土安全一样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否则生态环境一旦恶化到无以修复的地步,危及的将是人类自身。
“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实现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3]209为了实现清洁美丽的世界未来,应具体做到:第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内部对抗是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外部对立表现出来的,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特性,由于资本的驱使,资本主义国家毫不顾及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生态环境破坏后恢复的困难性和长期性,以粗放的方式攫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其最终结果将不可避免地造成生态危机。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新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要汲取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违背自然规律的生产方式运作的教训,善于优化生产方式,树立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新理念,坚持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规并举,以必胜的信心打赢生态环境保护这场关乎人类“百年大计”的硬仗。第二,践行绿色发展方式。践行绿色发展方式是实现全球生态治理的最有效途径,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绝不是一国之力能够完成的,必须靠各国的共同努力方可实现。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通过不懈努力推动达成了全球生态治理的纲领性文件——《巴黎协定》,积极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并敦促发达国家承担环保责任、履行环保义务、兑现环保承诺,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全球气候的新变化,在推动全球生态治理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就要求世界各国自觉践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为实现天空更蓝、大地更绿、河水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贡献出应有的力量。第三,完善生态环保制度。制度所特有的保障性是理念及其他协定所不具有的,为了使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制度可依,世界各国应增进交流、交换意见,制定坚实可行、切实有效的绿色发展合作制度,通过制度的完善来保障全球生态安全,实现绿色发展。第四,广泛传播绿色文化。理念、制度、文化是一个统一体,其中绿色理念中包含绿色思维和绿色文化,环保制度中包含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绿色文化又彰显出绿色理念和环保制度的文化意蕴和人性思考,共同推进绿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进一步深入人心。若要在全球生态治理中取得显著成效并能长效维持,就要求世界各国和世界人民广泛形成绿色思维方式、传播绿色文化,使绿色文化深入人心,真正实现世界的绿色发展。
今天,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酝酿深刻调整,世界各国若要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被淘汰,必须实行开放式的发展战略,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正确选择,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4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范式。世界贸易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组织的建立和广泛发展都要求世界各国实行开放发展,世界银行、亚投行等组织将为世界各国的开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基础设施保障,“一带一路”倡议将为沿线各国提供便利发展条件,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发展战略的建立和推进都表明开放发展将成为世界各国未来发展的基本态势和必由之路,将通过世界各国的相互联动进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助推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6]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在此背景下,谁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谁就会被卷入历史的漩涡,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谁就能实现新发展,而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本质上就要求世界各国都能掌握世界发展的主动权,勇做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弄潮儿”,善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领头雁”,不断以实际行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早日实现。
融入全球化浪潮、建设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为推动以联动型开放发展为态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应具体做到:第一,树立开放精神。世界各国对实施开放发展所持有的精神状态将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人类对开放精神的理性追求将成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本原。作为理性观念的开放精神彰显了国家发展的道路自信,将推动世界各国以联动的方式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胜利前进。因此,世界各国应首先树立开放精神,以开放带动发展,达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继而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自信,为实现人类憧憬的理想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第二,沟通开放政策。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各有不同,实施开放发展的政策也存在差异,为了避免因政策不同而引发的矛盾、争端和冲突,实现平等互惠、和谐共赢的价值共同体,各国在制定开放发展政策的过程中应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沟通,进而达成共识,实现长效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和谐的开放环境。第三,落实开放行动。地球是世界各国赖以生存的“大家庭”,为了实现“大家庭”的和谐,应将开放的发展理念落实到行动上,以开放发展促进各国情感交流,以联动发展增强各国互助精神,真正实现有国籍而无国界的“共同体”。
发展的目的在于造福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造福世界人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世界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旨在增进全人类的福祉,增强全人类的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人类在经历了战争、疾病、灾害之后的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渴望生活在和平、稳定、安全的环境中,而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社会,为了满足全人类过上理想生活的愿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将成为现阶段改善和提升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应然选择和根本宗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对共享发展思想,特别是对共享主体、共享方式、共享目标均作出过精辟论述,提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人类全面发展的共享发展理论。他说:“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7]共享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这样,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依旧如此。中国政府所倡导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人类共享发展成果的崇高事业,必须调动世界各国广泛参与、积极献策、共同构建的积极性。只要各国心系世界人民,把世界人民的全面发展作为各国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事业将会指日可待。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应树立以“世界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意识。为顺利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崇高事业的实现,应具体做到:第一,坚持全民共享原则。全民共享是指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一国的发展不能只以本国人民利益的实现为目标,而应以世界人民利益的实现为目标。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以发展成果惠及各国人民为目标,因此,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各国的发展须立足世界,面向全人类。第二,坚持全面共享原则。全面共享是指各国在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发展的同时兼顾世界各国的利益,保障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成果。中国一贯坚持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的“顺风车”,为此,各国应树立共享意识,在共享物质发展成果的同时共享精神发展成果,以促进世界各国全面协调发展。第三,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共建共享是指全民参与共建,全民共享共建成果,共享共建成果也体现在共建的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须由世界各国共同推进,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汇集世界智慧、发扬世界民主、凝聚世界力量,同时在共建的过程中实现共享。第四,坚持渐进共享原则。渐进共享是指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是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过程。世界各国应在立足世界发展水平、明察世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来考量推动世界发展的共享政策,既不安于现状、锱铢必较、一毛不拔,也不好高骛远、寅支卯粮、挥金如土,以渐进原则实现推动世界和谐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为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基调。
综上所述,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中国各领域发展的新理念,其蕴含的发展动力、发展思维、发展方式、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存在高度的内在逻辑契合,能够发挥同样的指导作用,能够为解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提供基本遵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在构建过程中也充满了荆棘、坎坷和挑战,需要世界各国紧密团结、携手共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跑方可实现。我们相信,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将为期不远,世界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也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