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敏 洪 熊 潘桃铃
[提 要]基于文化传承的视域,分析中国武术的发展。通过研究发现中国武术受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氤氲,具有天然的文化属性,但自近代以来,中国武术出现了“与体育等同化”的发展偏差,影响了武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传播。在此基础上,认为文化传承视域下,中国武术文化价值的挖掘可提高文化自信,是中国武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要路径。
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历程无不渗透着中国文化、传统哲学思维的因子,因此,中国武术具有较强的“文化性”。自近代以来,中国武术被圈缚在“一项体育运动”的视野中,造成了与“体育”等同化的发展偏差,使中国武术的“文化性”淡化。在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回归“文化”的视域来审视中国武术,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是中国武术传承发展的需要,是继承祖先智慧、树牢民族文化之本的时代使命。只有把握武术先天的文化属性,才能更好地探讨中国武术发展的路径。
中国武术作为一个文化命题,是历史的问题。武术内容的宏富、特点的差异和中国的山川河流、气候风貌有着重要的联系。然而,并不是生发于中华大地的身体技术行为在逻辑上就应该成为“武术”,如果这样,世界各国的武技就没有质的区别,因为各国武技都是以肢体的动作为基础,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身体有着共同的特征,自然环境也有着普遍性,技击之法也应该有着普遍的规律。中国武术之所以为“武术”,是一个历史的问题,与中华文化的开端有关,因为传统文化、传统哲学、兵学思想等均渗入了武术的发展。正是客观上经历了“文化的渗透”,才使得武术有别于他国武技,武术的文化性在中国文化的开端就已决定。中华武术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区别于其他地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内部饱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和方法,其哲学内涵也通过武术技术得以体现。[1]儒家的淳厚、善美,道家的飘逸、洒脱,墨家的朴实、悲悯,这是中华文化“纯真”的开端,中华武术正是在此种文化空间的氤氲之下滋长。
因此,中国武术离不开中国文化。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开端——“重德”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哲学的特殊性——注重生命。“中国哲学从他那个通孔所发展出来的主要课题是生命。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学问,它是以生命为它的对象,主要的用心在于如何来调节我们的生命,来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2]中国武术是在这一哲学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武术的内涵包含了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生、对世界的体悟。这种体悟以“身体运动”的方式和手段呈现出来,而又高于身体动作本身的技术性。因此有了孙禄堂“拳之一艺,虽是小道,然未尝不可即以小见大”的领悟。周伟良认为站在“道”的角度,将中国武术的技艺之道概括为有形与无形两种层面。脱化神明的无形之境,“才是中国武技的功夫深处,展现出一种非逻辑演绎所能概括的美学特征”。[3]武术是哲学的,是文化的,是生活的,是关于生命的。武术通往生命最高峰的通道是技击,而武术的最终归宿是文化的境界,是哲学的圣地。
“以技通道”是中国武术追求的至高境界。“中国武术绵亘数千年而不衰,其传承的不仅是武术技艺,还有武术道德。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这是修德的必然规律。”[4]武术的根本精神是一种德行,一种气质,一种修为,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对世界、对自身的认识。习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超越、不断体验的过程,永远没有尽头,而这恰恰是中国武术的迷人魅力所在,也是与西方体育最大的不同之处。[5]中国文化以“道德”开端,武术则通过修行的方式,告诉人们应当遵守的道德,从拜师择徒时对武德的衡量,到家国危难时的大义凛然。武术成为升华人生修为、成就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概言之,武术受传统哲学的浸润,它的各种功能和价值具有文化本体的特征。从“文化性”入手挖掘武术的文化内涵,可以为文化强国提供优秀的武术文化资源。
武术是融摄了传统哲学思想的中华文化精粹,在千百年的中华历史演进中,武术文化涵盖了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认知。武术的魅力在于其对中华文化的映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近代以来,掣肘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使中国武术陷入了“西方标准化”的囹圄,人们逐步对武术的本真产生了迷惘。在近半个世纪的社会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有着悠久传统的武术文化发生了根本性裂变,以高新美难为特征的竞技武术脱颖而出,并迅速成为当代武术独领风骚的标志性符号——武术原有的文化内涵被过滤,传统的拳理技术发生异变。于是,人们就把那些恪守文化认同、活动方式、价值观念的武术样式称之为“传统武术”。[6]现实的武术发展境况与人们心中对武术的深层企盼出现明显的裂缝,人们对“竞技武术”的诸多诟病,展现的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心理,是一种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强行链接后在人们心中引起的不适应。武术透过身体技术动作传递的中华哲学思维和文化精神比技术本身更重要。而由于时代的变迁、东西文化在全球语境下的话语地位等因素,使得武术的文化内涵整体呈现出“失语”的状态。实质上,武术应该是身体技术与中华哲学思维的无缝对接,武术=身体技能X中华哲学思维。身体技术能力并不是武术的全部,对武术的认知仅停留在一味追求武术技术功能,将武术嵌入“标准化”的体育发展领域,通过武术习练所达到的哲学体验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就会日益弱化。原因在于“武术”与“体育”的等同化,失去的是武术的文化根基。因此,对武术“技、艺”的无限扩大,扼杀了武术的文化性。
如今,由于近百年来的体育化、奥林匹克化的发展,已经导致了中国武术正走在一条“削足适履”的发展道路上。王岗等认为,走出中国武术被“体育运动”禁锢的“牢笼”,释放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内在力量,让中国武术多元化,全方位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才是中国武术“再出发”的终极责任和使命担当。[7]目前人们普遍地认为武术即体育,这是对武术认知的整体性偏差。而造成这种偏差的根本原因是用西方竞技体育的“标准化”模式对武术的推动与改革。既然是体育的范畴,就要有角逐、有胜负,这是竞技体育的典型模式。因此就有了“高、新、难、美”,“能不能打”等衡量武术的标准。武术陷入“体育”的标准化领域影响了武术价值深度地展现。在实践发展中,观念的定势,市场的压力,社会环境等也制约着武术的返璞归真。“在时代的变迁导致传统武术的现代化改造时,我们不仅要审思自己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和缺陷,追寻其身份性,也要质疑西方的体育价值标准和现代化模式。”[8]武术必然超越身体技术本身,这是武术传承与发展的一种理念,也是武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武术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认知能力,在于培养人对自我的认识能力和对民族与社会的认知,从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融。
武术发展的偏差在于文化性的减弱,武术的文化性与价值取向有关。当代武术教育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取向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和短期功利主义的影响,中国武术的文化体验和价值追求相对减弱。武术文化的回归对加强武术的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体验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武术应该有更加宽广的空间;第二,逐步强化武术的文化教育与体验;第三,通过武术培养人在价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这就对武术的当代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传统武术始终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显示了传统武术顽强的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表明传统武术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文明的需要。”[9]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的不断提升,武术作为文化事项实现全景式发展既是武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展示国家形象的必要手段。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文化是推动一个民族发展前进最根本的动力。作为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武术,也见证和推动了中华民族文明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是中华文化气质的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践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他还指出:“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国家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是武术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契机。“假使,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还不觉醒,依然无法厘清中国武术发展与文化的关系,无法意识到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意义,那么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武术迟早会变成一件易碎品,在我们还没来得及去思考、去感受之时,它就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11]新时代,武术应当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我国文化自信做出积极贡献。以新时代为出发点,传播健康,是武术的责任担当;以新时代为落脚点,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是武术的时代价值;以新时代为立足点,为文化强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添砖加瓦,是中国武术的使命。中国武术理论研究,应该倾听时代声音,感知时代召唤,服务时代所需。唯有如此,从强化“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入手,武术理论研究中的“问题”才是真问题,才是新问题,才是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好问题。中国武术服务于中国新时代的研究才具有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12]
“中国人在近一百多年的文化困惑,归根结底是一个如何处理好接受外来先进文化与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独立性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能否弘扬我们民族的主体精神,实在是症结所在”[13]武术的“体育化”、“项目化”是历史、社会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前,武术的发展要实现其创新性和创造性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武术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最终属于文化发展的范畴。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中国武术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要从“本体”出发。武术如果失去了对“道”的体悟和追求,就失去了原始的生命力,也就失去了主体精神,就有可能与西方竞技体育同质。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包含“哲学,道德,体魄,修为,精神,科学”的丰富内涵,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武术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在新时代武术得以创造性转化的前提是对武术精神的充分提振。武术的主体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基本一致。新时代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时代,阐扬光大中国武术的主体精神是武术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其次,中国武术的创新型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必须与新时代相结合,立足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新时代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时代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0]武术的发展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体现时代的特点,是武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发扬武术 “精忠报国、坚忍不拔”的精神,因此,要充分挖掘武术的精神特质,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而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武术更好的服务于文化强国建设。再次,新时代发挥武术的教育功能,是中国武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保障。新时代武术生命力的呈现离不开武术的教育功能。武术的教育功能可将武术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传递,这种将有益的武术文化进行传递的模式正是中国武术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今日武术,要树立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武术真正被继承和弘扬”。[14]从国家层面,武术教育重在推崇和颂扬奋勇拼搏的精神,只有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才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从社会层面,发扬武术在教育中的追求正义,敢为人先的功能和作用,从而推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导向。在公民个人层面,武术重在促进人们明礼守信、尊师重道,才能更好地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格追求,体现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总之,武术的发展只有结合时代的特征,才能从实际出发,充实内容,丰富形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有根可循。
文化传承视域下的中国武术有着千百年中华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历史渗透,蕴涵着中国文化的人文特点,诠释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武术有着“文化”的先天属性,纠正“与体育等同化”的偏差,无疑要回归“文化”,重新审视中国武术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文化自信是武术发展的归宿,要在发展过程中突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