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饭碗的变迁

2019-11-17 04:58徐圻
当代贵州 2019年17期
关键词:莫言老百姓排队

家庭联产承包制从根本上解决了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也一劳永逸地消除了自汉代以来一直困扰中国人的严重生活困顿现象。

民以食为天。有没有饭吃,吃饱了没有,吃得好不好,怎么吃得营养,怎么少吃,怎么不吃……这些中国人饭桌上的进化,是观察、审视改革开放40年宏大主题的微观视角。食物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生命的营养动力和口腹的慰藉,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几十年前,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油要肉票,买副食品要相应的各种票……这种配给制的食物供应体系,能勉强保证城市居民的生存需要,却远远达不到人们对食物的渴望,更引不起人们对“美食”的想象。如今,吃不饱的时代早已过去,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堆满饭桌成为常态,少油、少盐、低脂、低卡成为时髦。这些场景,构成了40年改革开放的生动注脚。

几十年前,排队购物在中国大地上司空见惯,当初在贵阳的大街小巷,排队购物的场景比比皆是。老百姓成天在街上寻觅,看哪里能够买到不要票的食品。只要看见有人排队,先不管卖什么,排上去再说。

从历史上看,恰恰是一些农业大省,比如安徽、河南及鲁南、苏北地区,闹饥荒成了家常便饭,老百姓外出讨饭已经成为了生活习惯,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丐帮”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如今,南方各地的腊肉、腊肠、火腿等腊制食品成为全国人民都喜爱的美味,也成为中国美食的一种代表。腊制食品怎么来的?那是过去老百姓为缓解“油水”短缺而发明的一种技能。只有在过年期间才能杀猪吃肉,短暂饱一下口福;把吃不完的肉进行腌熏制作,以便平时也能打打牙祭。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生长在山东高密县,那个地方在山东不算富裕,但和中国其他很多地方相比算不错了。莫言对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刻骨铭心,并根据这些经历写过不少作品。获奖以后有记者问莫言,青少年时代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他用了一个字回答:饿!在旧社会,动员年轻人参军入伍,用不着多少大道理,只需四个字:当兵吃粮。当了兵,就有饭吃了。

短缺经济的标志就是:缺吃、少穿、差用。首先是食物的匮乏,这件事解决不好,就要出人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把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这种窘迫处境概括为:“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他指出,这种处境只有在最近40年改革开放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才从总体上得到了改变。

迄今为止,地球上持续时间最久的文明形态是农业文明,长达一万年,而华夏大地乃是农业文明发育最早、养育人口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是,不管纵向梳理还是横向比较,直到40年前开启改革开放和市场配置资源,吃饭问题在中国一直是一个紧要问题甚至极其紧迫的问题。据历史记载,从汉代开始,尽管天灾人祸不断,但中国的人口却以“几何级数”增长。在最好的年景下,农业生产也只能保证人口生存的基本需求,而在大多数年景下,就全国总体来看,粮食是供不应求的。封建时代的生产关系——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占有以及粮食分配的巨大差异,使得千百年来的中国老百姓把“忍饥挨饿、缺吃少穿”视为生活的常态。为改变这个生存状况、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近代以来不少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种种社会改革方案,如“均田”(李自成)、“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洪秀全)、“耕者有其田”(孙中山)等等。而在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人为消除吃饭问题上的两极分化,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从前苏联那里借鉴了计划体制,搞合作化、公社化,实施以公平甚至“平均”为目标的分配方式,结果事与愿违。痛定思痛,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相对最合理、最公平的农业生产关系——家庭联产承包制,从根本上解决了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也一劳永逸地消除了自汉代以来一直困扰中国人的严重生活困顿现象。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这个转变,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革命,其意义怎么估价都不高!

猜你喜欢
莫言老百姓排队
过去的年
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践行正确人民观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老百姓的微笑
军旅雅士
排队做操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
排队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