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翔
摘要:伴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中,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进行调整才能够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迎合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本文就新媒体时代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入手,通过分析当今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现状,为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建议,希望能够为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模式
自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传统的视觉传播媒介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当今社会下信息传递的要求,于是,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新媒体时代悄然到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视觉传达艺术带来了全新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视觉传达设计的意义与范围,因此,也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1]。
一、新媒体时代下,新媒体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产生的影响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有了更加宽广的领域
视觉传达,就是利用视觉对各种信息进行传递,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对需要传递的信息,利用图片、文字或者视频进行设计,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人们传递需要传递的信息。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以报紙、期刊或者书籍为主,通过报纸、期刊或者书籍向人们传递信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手机以及其他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已经由传统的报纸、期刊以及书籍接收变为了现在的电脑、手机等其他移动设备接收,人们的接收方式已经转变为数字化的接收方式,这也就是新媒体,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领域更加宽广,对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进行了冲击。
(二)视觉传达设计拥有了更大的信息量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快捷,这也就意味着人们接收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信息量更大,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如此广阔的信息量,旧有的视觉传达设计无法整理新媒体时代如此巨大的信息量。所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需要整理的信息量变得巨大,是新媒体时代对视觉传达设计产生的又一重要影响[2]。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旧有的视觉传达设计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现有的信息接收方式,所以,如果想要在新媒体时代中适应时代发展,满足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就必须改变旧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出一种全新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今我国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不完善
大多数高校没有认识到新媒体对传统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冲击,以致许多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还处于落后阶段,教学体系还缺乏完善[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行,部分高校虽然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也仅仅是增设了一两门与新媒体技术有关的课程而已,这种课程的增设见效甚微,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科学教育体系的构造相差甚远。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改革应体现出新媒体时代的要求,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其他课程相互联系,体现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与教学特色,并考虑到校内现有的教学资源,综合各类条件改革原有的视觉设计专业教学方式,并根据各种条件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应用的科学教育体系,以满足当今新媒体时代的要求,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二)高校缺乏行业前瞻性
高校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行业发展了解不足,以致许多高校的教育重点还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上,而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这种方式早已被新媒体冲击,早已不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4]。如今,许多高校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重点教育还是在于书籍的装订设计与字体的设计等领域,殊不知,当今社会上,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有的书籍报刊变为了手机电脑等新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也偏向于商务设计与UI设计等新媒体领域,在此基础上,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究其原因,在于高校缺乏行业前瞻性,没有了解到新媒体的发展,从而没有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相应地改革课程体系,这样,显而易见,无法培养出符合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拥有实践机会,但是许多高校都没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仅仅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学生接受的理论教育再怎么丰富,不能通过实践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上,将来一样无法适应新媒体对知觉传达设计行业的冲击,一样无法融入新媒体时代,缺乏实用型人才,这样的教育方式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5]。
三、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一)完善相应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
高校应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对于学生新媒体技术的教育,将课程重点放在新媒体技术上,并且将艺术学、设计学与网络传播学等知识融入其中,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强对社会的调研,了解当今社会,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这里着手,加强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使他们走出校门后,可以更快融入新媒体时代。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学校应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新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上,加强对他们创意的培养,改变旧有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教育模式,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新媒体时代依然可以焕发新活力。
(二)关注行业发展,培养社会行业需要的人才
当今社会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需要主要集中于创意设计与电子商务设计,所以高校应从创意培养与电子商务知识培养入手,主要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意能力与电子商务能力,拓宽该专业毕业生的毕业择业范围,增强行业竞争优势,但是,目前许多高校都尚未开设电子商务课程与创意培养课程。随着新媒体技术与智能化电子产品的普及,UI行业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设计行业之一,所以,为了迎合社会需求,UI设计也应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但是,大多数高校也并未开设UI 设计课程,以致当今社会,UI设计行业人才供不应求,所以UI设计课程的开设已迫在眉睫。
(三)学校与企业合作,创建实训部门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重点在于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训机会,及时检验学生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训中检验自己学习能力,找到自己的弱项,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找到学习的重点课程,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校企合作有“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模式[6]。所謂的“走出去”,就是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安排他们辅助企业正式员工完成企业项目的制作,让学生提前接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学生可以在以后的社会中,能够尽快融入视觉传达设计的工作环境之中;另一种是“引进来”,就是企业将先进资源代入学校,让学生可以在校园中直接接触到社会化的工作环境,企业再将一切企业项目引进校园,让学生们主动合作完成企业教给学生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专业特长,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两种模式的运用,其作用都是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校与企业实现“双赢”的局面,学校与企业合作,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实践机会,还能帮助学生快速融入社会,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学生也可以尽早知道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自己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四)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商业思维
设计类人才不仅需要拥有专业技能,还需要熟悉市场运营规律,运用商业思维可以轻松解决许多设计类问题,这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以后在社会中的立足具有积极意义。为了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商业思维,学校可以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中加设工商管理课程,工商管理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商业思维,锻炼学生运用商业思维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市场运行规律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市场中的位置,让学生可以准确分析市场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要求,从而完善自身,使自己成为市场迫切需要的专业人才。
四、总结
综上所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新媒体时代中,其专业性及其实用性变得愈来愈重要,要想使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更加适应新媒体时代,就必须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其更加适应市场发展。首先,应科学构建教学方式,明确教学目标,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适应时代发展,走在时代前沿,其次,学校要具有前瞻性,根据社会发展改革教学方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然后,校企合作,增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训机会,提前使其能够融入社会,提前适应视觉传达设计类工作的工作环境,最后,学校应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加入工商管理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让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商业思维解决工作问题,处理人际关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才可以培养出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卢炳霖.新媒体时代对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思考[J].美术文献,2019(09):124-125.
[2]牛玉慧.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知识文库,2018(11):181-182.
[3]杨杨.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93):74-75.
[4]张如翼.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32):182.
[5]李琦.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与发展[D].河南大学,2016.
[6]李雯.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创新策略探究[J].大观(论坛),2019(1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