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民族舞艺术实践的角度,探讨了地域文化的融入问题。认为地域文化与民族舞艺术实践之间具有契合性,体现在主题内容、素材资源和风格三个方面。另外就是从动作、服饰、道具的角度论述了在民族舞中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原则。
关键词:民族舞;艺术实践;地域文化
民族舞是起源最早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各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受到生产生活的影响,各自产生出了不同的舞蹈风格。我国民间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元,因此在民族舞形成與发展的过程中,与地域文化元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无论在民族舞创作、教学还是表演中,都应当时刻关注地域文化的融入,才能够保持原有的地域和民族风格。本文即从当代民族舞艺术实践的角度,对以上问题展开论述和思考。
一、地域文化与民族舞艺术实践的契合性
(一)地域文化为民族舞艺术实践提供主题内容
无论是叙事性还是抒情性的民族舞蹈,在编创的过程中都需要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即在舞蹈主题的呈现上离不开地域文化的元素。在舞蹈创编过程中,创编者首先要确定主题,然后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进行内容的切入,而不是凭空想象,所以在民族舞主题的确定和呈现上,要做到“以地域文化为根”。如张继钢编导的《俺从黄河来》,表现出了黄河儿女对母亲河的敬重之情。编者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上分别借鉴了鼓子秧歌、胶州秧歌的表现元素,把北方人民的豪迈、朴实之气融入动作中,体现出了高度地人文性,之所以选择秧歌这一民间舞蹈形式,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舞蹈的地域性文化特点。
(二)地域文化为民族舞艺术实践提供素材资源
地域文化是一个综合系统,是由多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融合而成,在民族舞艺术实践中,除了在动作设计上体现出地域文化特点外,在服装、道具等方面也需要在舞蹈表现中进行运用。以《草原上的热巴》为例,作品以藏族民间歌舞“热巴”为素材,表现出了新时期藏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景。在舞蹈动作设计方面,不仅借鉴了传统民间舞蹈中“双脚跳转”“单腿跨转”等技术性动作,而且也充分地运用了藏族男女日常生活中服饰和劳动生活工具,所以在民族舞表现过程中,既需要体现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舞蹈技术,又要考虑到其他的地域文化元素。
(三)地域文化为民族舞艺术实践奠定风格
当代我国民族舞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在创作、表演等实践上均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从近年来我国民族舞的艺术实践看,最为根本的就是在风格上得以确立,并在继承中创新发展。首先,民族舞在创作上要求就是做到以地域文化为核心,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民族性特点,如汉族、 蒙古族、藏族等舞蹈,之所以能够对这些舞蹈品种进行区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创作风格的问题;二是在民族舞表演方面,其风格不同之处主要是在舞蹈的动作上,如汉族的秧歌舞、采茶舞,就是在不同的农耕经济文明条件下产生的舞蹈品种,由于劳动品种的不同,所以造就了动作语言的不同。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民族舞艺术实践的精髓在于风格的呈现,其风格产生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地域文化。
二、当代民族舞艺术中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原则
(一)动作设计原则
在民族舞动作设计方面,需要从人民生产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如陈翘根据海南黎族人民劳动生活编导的《草笠舞》,就是抓住了草笠这一黎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常见事象作为主题表现的对象,在动作设计上也主要是以黎族人民日常的劳作动作为主,如梳洗、掸尘、清洗草笠等。这些动作与伴奏音乐的节奏相互配合,体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性舞台效果。
(二)服饰选择原则
从当代我国民族舞表演的角度看,在风格表现上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服饰,服饰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需,同时也是舞蹈表演中确立风格的主要元素。同时,民族舞表演中的服饰与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又有所区别,其主要原因在于作为舞台表演的服饰,需要符合舞者表演的要求,即实现从实用性到艺术性的转化。如在彝族舞蹈《凉山儿子》服饰的选择上,相比于日常生活中的服饰,男性舞者的裤口要设计得更加宽大,这样才能够有利于舞者表现出英勇雄壮的彝族男子形象,而且也不会失去民族风格。
(三)道具运用原则
道具在民族舞表演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除了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功能外,还具有地域文化符号的功能,因此在民族舞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应当从道具功能和意义的角度进行运用。如陕北秧歌“跑旱船”中的旱船,蒙古族舞蹈“盅碗舞”中的盅碗等,都是民族风格的具体体现。因此在运用道具时,要坚持地域性或者民族性原则。
综上所述,无论是传统的民族舞,还是创作型民族舞,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民族性或者地域性的原则,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同时在民族舞继承和发展的创新上,编导和舞者都需要注重对地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民族舞艺术的发展。
作者简介:齐卉文(1999-),女,汉族,籍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