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如今的现代化时代,广告招贴虽然很平凡但又被广大群体广泛使用,色彩的科学合理搭配可以使广告招贴内容直击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设计者要运用各种设计手段,通过直观刺激的色彩搭配艺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本文简要阐述了色彩在广告招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色彩搭配艺术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应用策略,希望对广告招贴设计同仁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广告招贴;设计;现代;色彩搭配艺术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广告招贴要想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得到关注,就可以利用基于直观刺激的色彩搭配视觉效果,快速的吸引到人们关注的眼球,直击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继续关注的愿望,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色彩形式的艺术设计等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一、广告招贴设计概述
广告招贴也就是我们较为熟知的称呼——海报,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基本成型,虽然其非常简单平凡,但因为其制作简单、张贴便利、易于传播、成本低廉等鲜明特点,受到各大群体的广泛使用。广告招贴设计要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并能快速的传播信息,通过独特的设计,引导人们对其感兴趣,然后使其继续读取、接受招贴内容信息,并产生很深的影响,使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广告招贴中的信息,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互动,达到广告招贴所需要的宣传目的。
二、色彩搭配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意义
广告招贴设计包括图形、色彩、文字设计等三大部分,而色彩是广告招贴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决定着广告招贴的基调,很多时候甚至直接影响着广告招贴的设计质量。好的色彩搭配可以直接映射到人们的视觉器官,将广告招贴富含的内容和情感准确的、直接地传递给人们,给人们产生一连串的心理反应。良好的色彩搭配可以加深广告招贴在人们心中的印象,让人们很容易的接受并理解广告招贴设计的内容和思想,从而提升人们对广告招贴的认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良好的色彩搭配可以提升广告招贴设计中所展示事物的真实特征,完美的表达事物的真实性,通过色彩合理搭配表现还原招贴内容的本质,使招贴更具说服力,达到更好的渲染效果;良好的色彩搭配可以提升广告招贴的设计质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色彩合理搭配给人一种美的视觉享受,享受到精神乐趣,让人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广告招贴,达到更好的广告宣传效果。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发挥色彩的搭配艺术,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又能丰富广告招贴设计形式风格,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色彩搭配艺术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一)色彩搭配艺术在设计创意中的应用
色彩的搭配艺术对于现代广告招贴设计至关重要,色彩作为设计中的最基本元素,可以给人留下直观的视觉影响,要加强色彩搭配在设计创意中的应用。人们对于色彩搭配有着很深的心理需求预期,在广告招贴设计创意中靠充分考虑大众群体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充分利用色彩的变换和组合,不断寻求和人们生活习惯、文化理念、色彩观念、心理需求等方面的结合,将色彩搭配艺术嵌入到现代流行的设计创意中,既保证招贴设计创意的独立性,又能展示色彩的搭配艺术,还能满足时代设计发展需求。
(二)色彩在设计中与图形、文字信息搭配应用
图形、文字也是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图形、文字信息没有色彩的视觉感受这么强烈,富含很多需要认知的信息,但是将色彩搭配与图形、文字信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三者的优点,可以达到“1+1+1>3”的效果,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要加强色彩搭配艺术与广告图形、文字信息的结合。在设计中可以直接图形、文字信息原形,也可以对其进行抽象、意向变换,合理、灵活、巧妙的搭配色彩,进行不同类型的组合,从不同的视觉、不同的感受去吸引人们的联想,可以给人们以活泼、灵动、调皮、新颖的视觉感受,使人们通过色彩愿意更进一步地去理解认识广告招贴中所要传达的内容,提高广告招贴的大众认同感,更好地促进广告招贴设计行业的发展。
(三)色彩在廣告招贴文案意境中的设计应用
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文案意境也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环节,在文案意境的设计中合理利用色彩,给文案配备以相协调的底色,给文字意境中渗透搭配不同的色彩,渲染出文案意境的特色,同样结合文字信息的语境,搭配不同色彩氛围,使人们更容易进入到广告招贴的设计理念,吸引人们能够深入理解其内在内容,使广告招贴更容易被人理解,更好的展现出广告招贴文案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睿雅.民间美术在平面招贴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9(01):64-66.
[2]韦荣妹.民间美术与现代招贴设计的结合[J].包装工程,2017,38(14):235-237.
[3]田园.现代广告招贴中的色彩应用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6(11):81-82+86.
[4]赵静静.招贴设计中色彩的运用表现[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05):62-63.
[5]刘燕.招贴设计中的色彩运用研究[J].戏剧之家,2016(04):163-164.
作者简介:李佳宁,齐齐哈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