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杰
著名思想家阿兰·布鲁姆道:“面对这样一个行将接受教育的人,我们必须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他能够被称为受过大学教育,他应当学习什么?”如今大学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向便是对现有及新增的公共选修课进行优化建设,促进公共选修课向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升级转型。通识教育的改革也占有很重要的比例。本次修订有意打破学科知识分类的边界,对照培养目标与核心素养的要求,将重点放在学生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关于通识教育的定义,百家争鸣,并不统一,但其培养理念是大致一致的:培养出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以至于将不同学科融会贯通,培养出能独立思考的,完整的人。
而由“公共选修课”向“通识教育课”的教育改革,是大学教育进步的重要一环。《中庸》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是为学之道;《大学》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是大学之路。大学的文教之路依照教育的人文常道而求新求变,进行课程革新、政策修订,文教日新,功莫大焉。然而,对“公选课”“通识教育”的认识,有些学生还认识不清,乃至茫然无知:有些学生选择通识课以轻松、给分高为首要原则;有些学生在通识课上整堂课玩手机、陷入神游;浮皮潦草、不够端正的学习态度并不罕见,“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百年前蔡元培先生的批评犹未过时。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通识教育的改革之路上,有什么值得我們鼓励,有什么值得我们审视,有什么值得我们反思?
君子务本:反思“功利”迷思与“空泛”课程
苏格拉底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一过的。”首先,我们需要反思以功利的“经济人”态度来选择通识课程的态度。或许不少同学会以多元自由选择与社会拜金氛围等理由为此辩护,而这也的确是一种流行于高校之中的精神状况。但笔者也必须指出:或许社会上种种复杂而浮躁的思潮与工具性、功利的机器逻辑甚嚣尘上,甚至我们以后走向社会时由于种种原因也很难不受其影响。但大学也有必要保持其独特的精神性,拒斥被社会上的拜物教所浸染。因为对于这一批年轻人来说,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之中最为闲暇、最为宝贵、最为自由的“清纯”时光,是最能够摒弃功利、追求严肃精神生活的时间段;而精神生活虽然在短时间内没有“速成”的快餐效果,但却能长远地陶冶性情,涵养德性。如果在大学时都不能静下心来放稳一张书桌,那么这段求学生涯(严重一点可以说人生),都是有所缺憾的,乃至可以说是“可悲”的——因为之后就更难追求善好的精神生活。所谓“离本弥甚,将遂讹滥”(《文心雕龙·序志》)。
其次,我们需要反思不够根本,乃至有“空泛”嫌疑的某些通识课程。通识教育固然是追求知识面的拓宽,但根本上是追求对永恒而深刻问题的思考,乃至独立人格的育成。空泛而无根的课程讲授则反而只是某些知识性的空疏传授,缺乏引领学生沉思生活的根本与美好的可能,从本质上背离了通识教育的旨归。美国教育家、思想家布鲁姆则曾指出通识教育的要义:一、内容小而精;二、试着阅读那些根本性的经典名著。应当赋予学生这样的认识:“学习必须而且也能够提纲挈领,又严密精确。要做到这一点,一个范围不大而内容丰富的问题或许是最好的方法,这类问题的结构可以展开以至发展到整体。”“唯一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那个普遍被人们拒斥的方法,即阅读‘经典名著丛书的方法。”通过小而精的课程传授与阅读经典,既能扩展知识宽度,传承传统文明;又能使学生培养心性品质,提升思辨能力;不失为一种良方。
本立道生:行于通识教育的修远之路
《论语》言:“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中国传统的智慧或许也能给我们一些教诲:大学通识教育需要阅读那些根本的人文经典、科学经典,需要以理性与自由为奠基,需要思考那些永恒的问题,让学生热爱真理,追求高尚的生活。“古之学者为己。”浮皮潦草的态度与学无益,更与己无益。
在西方,这种“通识教育”已有深厚的历史经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前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是一位以此著名的教育家,从1929年起,他开始在芝加哥大学推行名著教育计划。并在1952年,他编著了《西方名著丛书》,其收录了从荷马到弗洛伊德的443部经典著作。他不仅推动了对原典及第一手文献的研读,还促成了讨论式的教学法、跨学科的通识课程,致力于在校园营造一种激动人心、一丝不苟的智识氛围,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回到我们的本土语境,通识教育也已在我国生根发芽,逐渐壮大:譬如中山大学、重庆大学设立“博雅学院”;清华大学设立“新雅书院”,我校的通识教育课也正如火如荼,关于《左传》、《论语》等阅读中国传统经典著作的课程也有口皆碑。这种进步是不容忽视的。
然而,关于“功利”的反思与“空泛课程”的反思仍需我们警醒。通过充分的反思来文教日新,通过阅读伟大经典来拓宽知识边界、奠基精神生活,方能使我们的精神堡垒有着更为坚实的垒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