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命题与建设方向

2019-11-16 11:12张俊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思政育人

张俊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专门的“思政课程”,这种单一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转变思政教育理念,将“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实现思政教育体系的创新,充分认识到全课程育人的重要性,扩大思政教育辐射范围,从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思政”的时代命题与建设方向这三方面进行探索,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提供指导借鉴。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价值;问题;建设方向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06-02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将打开新局面。传统的单一的思政教育方式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略显单薄,将思政教育充分融入课程教育中,实现全方位的课程培养,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从专业本身出发的思政教育,也会显得更为丰满,富有针对性,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发展将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

(一)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也逐渐从专业性走向了全面性,从教学的各个方面落实素质教育。德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成长中是不容忽视的。在高校德育体系中,思政教育是重要内容。思政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因此,时代需要高质量的思政教育,为高校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德,乃立身之本,对学生今后影响是相当大的。高校的人才培养除了承担起专业人才的培养外,还应该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将思政教育贯彻于日常教学中,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需求

在我国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基本上是以思政教师讲授思政课程为主,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完全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发展需求,有些高校的思想教育课程甚至面临“孤岛”的境况,学生仅是被动参与,思政课程流于形式。因此,将“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能够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以更加贴合学生的方式融入,更好地实现思政育人。充分利用課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建设高质量的思政教育体系。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关注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还有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更是优先于知识技能培养。高校“课程思政”在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和融入思政教育中,充分享受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改变了学生获取思政信息的方式,反而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影响着学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关注点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传统的思政教育中,主要是从教师手上获取相应的信息资源。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更加主动地融入社会生活中,主动、无意识地形成自我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思政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另外,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教学更加关注的是知识技能的提升,往往忽视了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我们培养的是具有专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不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相当有必要的,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或者是说起不到相应的教育效果。

(二)思政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21世纪是一个个性全面发展的时代,教育理念也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传统的思政教育课程中,很多时候都是从课程出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从理论出发的思政教育内容,没有贴合学生实际需求,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思政教育应该是一门从生活实际出发,构建学生价值理念的教学,是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的。脱离学生实际的思政课程,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相应的刺激,整个教育过程受到了冲击,教育效果便受到了影响。另外,在互联网时代,学生所面对的环境更为复杂,所接触到的信息参差不齐,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将会更加明显。所以说,思政课程需要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

(三)“课程思政”理念落实不够

目前“课程思政”还处于局部探索阶段,很多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不够,因此开展教学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部分教师认为思政课程的开展应该是在思政课上的任务,而并非专业课上的内容。这部分教师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未能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导致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效果大打折扣。其次,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内容,教师在融入内容和方式方面尚缺乏清晰准确的认知,导致课程的开展形式存在“四不像”的情况。“课程思政”理念落实不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旧是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脱节,对学生育人功能的发挥存在一定的阻碍。只有对“课程思政”理念有着清晰、准确的认知,才能够更好地把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中,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时代命题与建设方向

(一)健全领导体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念

高校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方向转变,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首先是思政专业教师的课程创新,其次是其他教师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因此,在开展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中,应该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念,为“课程思政”的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一方面,根据当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制度上的约束来进行相应的规划。另一方面,将这些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地执行,对期间涉及的培训以及监管部门的建设进行提前准备。[2]健全领导体制,能够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指明方向,同时为改革提出更多专业化的意见和建议。从某种角度来说,领导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保障。

(二)坚守思政课教学,确保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思政课教学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所开展的思政教育体系也应该是围绕思政课来进行的。首先,尊重思政课的核心地位,确保思政课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其次,从当前环境出发,为思政课程改革提供方向。一方面,教学内容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通过相应的案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另一方面,从专业性出发,构建有针对性的思政课程。专业不一样,对学生素养的要求也存在细微差别。因此,在尊重思政课程的核心地位的时候,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发挥思政课程在学生职业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形成“工匠精神”。构建“课程思政”是进一步将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拓展,让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3]

(三)将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融入课程中,拓展思政教育方式

高校“课程思政”应该朝着全面、科学的方向发展,从培养专业化人才入手,将价值观的培养融入教学中,拓展思政教育方式。首先,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效果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确保在相应的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教学。其次,建立相应的“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利用学生和教学监督部门,对课程的思政教学进行监督管理,鼓勵和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的内容,并组织教师对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学习。从专业培养入手,对高校思政课体系进行全新构建,从不同课程的不同维度切入,培养的不仅仅是专业化人才,更是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将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塑造充分融入课程中,不断提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四)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育人资源,构建联动育人机制

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始终,实现终身育人的教育观念。学生所面对的环境主要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这三者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构建“课程思政”中,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育人资源,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4]首先,三者应该建立统一战线,对所培养人才的方向进行统一,才能够将思政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从不同点进行切入,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建立相应的联动机制,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出发,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将三者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同时通过知识讲座等多样化的形式,将家长纳入思政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培育高素质的人才,学校并不是唯一的责任方,而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沟通努力的产物,毕竟人的社会属性是不容忽视的。

思政工作的开展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高校“课程思政”应以“思政课程”为中心,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将思政教育适当融入各种课程中,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创新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当前学生的需求出发,对思政教育进行改革,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奚迪.高校课程思政平台建设的意义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2):57-59.

[2]张立,刘素芳.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智库时代,2019(16):218-219.

[3]邢铖,冯玉芝.“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探究[J].学理论,2019(4):171-172.

[4]罗银胜.“三位一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N].社会科学报,2019-04-04(003).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