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婉娟
[摘 要] 所谓“双习”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学习与实习,二者共同促进了大学生的能力提升。形成良好的“双习”时间投入配置有助于学生学习效能的提高。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现阶段学生“双习”时间投入配置并不理想,具体表现为实习时间相对较少。从这一基本现象出发,客观分析大学生“双习”时间投入配置的影响因素,进而为治理与引导提供必要基础。
[关 键 词] 大学生;“双习”;时间配置;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52-02
学习并不是一个单一过程,而是需要在理论学习中完善知识体系,在实践学习中提高认知水平应用能力。从这一角度来
看,学生的学习与实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客观来讲,学生的总体时间有限,因此如何对“双习”时间进行有效配置,从而达到学习效能最大化受到了广泛关注。从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来看,更多的时间被应用在学习领域,比较而言实习环节较为薄弱。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本文试图通过实际的观察与分析找到对
“双习”时间投入配置影响较大的因素体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配置方式,改善学生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学习效能。
一、“双习”时间投入配置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学生“双习”时间投入配置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学生很难理清自身所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属于学习还是实习环节。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学生只能够简单地区别课堂时间与课下时间,也能够有效地将课外实习、假期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纳入实习时间进行管理。但是,对更为精准的分类模式则认知相对较弱。如针对学校组织的课外宣讲会以及各类校内、校外比赛等,很难区别是否属于实习范畴。从这一现象不难发现,学生对“双习”的时间配置认知较为模糊,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予以主动规划。此外,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实习的作用认知水平相对较高。有超过82%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之后开展有效的实习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巩固,达到加深印象的根本目的。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所学知识体系能力不足,从而指导下一步学习,形成更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还有接近10%学生认可实习行为,但是觉得现有实习与教学体系之间存在较大脱节,从而导致理论学习的内容无法在实习中得到有效应用,而实习机会也很难提供与专业相关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情况是停留在表面与形式,无法对自身能力的提升进行有效贡献。还有接近8%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实习以企业实习为主要方式,在参与实习的过程中无法接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体系,更多是进行重复性或者体力性的劳动,浪费时间,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毫无作用。虽然,学生对实习的评价并不一致,但是学生能够客观地通过实习体会来评价实习效果,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表现,也有助于学生在下一步的“双习”时间配置上进行更为有效的安排。
同时,在学生的“双习”时间投入配置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时间占比相对较高,实习时间则很难保障。二者比例关系大约在78∶22的水平,即明显低于4∶1。通过横向对比不难发现学生参与实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将更多精力投入理论知识学习当中来。另外,在参与学生行为的实际访谈中发现,学生将更多的学习时间基于课外课堂学习行为,其中主要集中在对英语四六级学习、对公务员考试的学习以及对更高学历入学考试知识的学习。上述的学习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但是与专业知識水平相关性不大,很难在学生的就业层面上提供帮助。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与实习的时间安排上依旧存在着一定的不科学性,一般采用了集中实习的方式来进行,此种情况客观上降低了学习与实习的效能。
二、“双习”时间投入配置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调研实践中不难发现,现阶段大学生在学习与时间的投入配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主观能动性以及缺乏合理的规划。然而,除了主观因素之外,外部因素对学生的实习选择也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进而作用于“双习”时间投入配置关系。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双习”时间投入配置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如下几种。
(一)主观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主观选择,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
在学习与实习中进行选取与规划。事实上,这也是本文研究大学生“双习”时间投入配置的根本原因。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学生的主观因素主要分三个方面:其一,是否对实习系统有充分明确的认知,能否通过实习对自身能力建设起积极作用。其二,是否具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并能够长期的按照职业规划所引导的方向而不断努力。其三,实习过程与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目标相匹配,能够形成相互促进的效能,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校园环境的影响
学校是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平台与实习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参与实习的动机与频次。在学校环境下,能否积极提供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平台、能否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能否积极举办或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均是校园环境在学生实习选择中的有效贡献。校园环境建设良好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习,也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岗位,配合学生的实习主观性提供更多实习机会,从而完成大学生在“双习”时间投入配置的优化。
(三)学科设置的影响
学生参与实习的情况还与具体的学科与专业设置相关,此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科的课程设置上包含了实习部分,学校以及相关任课教师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此部分实习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强制性行为,弥补了学生参与实习的主观性的不足。与此同时,还存在一部分专业学科很难依靠学生自我力量在社会中找到对应的实习岗位,如法律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等。这就对学生参与实习提出了更高的主观性与能力要求,客观上降低了学生参与实习的可能性,也降低了学生的总体实习时间,造成了一定的“双习”投入时间配置不合理。
(四)家庭关系及社会活动能力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学校允许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实习。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学校所提供的实习岗位与实习机会十分有限,这就需要部分学生通过广泛的社会接触来自行確定实
行目标。在此过程中,具有良好社会关系的家庭背景以及具有较高社会活动能力的学生能够相对轻松地获得多种实习机会,根据自己的能力与意愿进行选择,从而在宏观上表现为更高的实习参与热情。
(五)未来就业方向的影响
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包括地点、行业、岗位的重要信息,上述信息对于学生参与实习的主动性与实习选择产生显著影响。就业方向更为明确的学生更有参与实习的动力与条件;而缺乏就业规划对就业意向的学生则更希望在学习行为上投入更多时间。同时,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的清晰程度也决定了学生在参与实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职业规划较为清晰的学生群体能够更为积极、更为有效地参与实习活动,并进一步将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在学习体系中解决,也能够在实习中充分进行理论学习所构建的知识框架与体系,从而达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根本目。
三、大学生“双习”时间投入配置的优化建议
从学生“双习”时间投入配置的影响因素角度来看,学校有义务从影响因素的角度上进行有效引导,从而形成大学生“双习”时间投入配置的优化,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如下五个方面。
(一)在主观因素方面
学校可以采用宣讲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实习的具体作用与意义。让学生进一步对实习产生良好认知,从而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对参与实习的科学方法进行宣导,保障学生能够在实习过程中有更大收获。尤其是在规划学习内容与实习内容之间的协调性上进行重点建设,保障时间投入配置的具体效能。
(二)在校园环境方面
在环境建设方面要努力为学生的实习行为搭建平台,包括形成有效的校企联合、实习就业指导、专项能力提升等。除了传统课堂之外,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统筹管理,利用多种模式有效建设,打造良好的实习校园环境。
(三)在学科设置方面
学科上要尽可能地将实习教育纳入传统教学大纲体系中来,合理安排实习时间。从教学设置的角度上解决大学生“双习”时间投入配置不合理的根本问题。尤其要在学习时间与实习时间之间的穿插、融合、相互促进上下功夫,在现有的时间条件下发挥更高的学习效能。
(四)在家庭关系及社会活动能力方面
一方面学校要持续鼓励学生基于自我计划的实习行为,并在学生参与实习的过程中予以足够帮助。另一方面学校要对部分社会活动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以学校的资源体系作为依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选择,从而弥补此部分学生群体在实习中的不足。此外,在学生参与社会实习的过程中,学校要做好相关保障措施的配备,从实习安全、就业引导、人身保障等多个领域提供支撑,让学生能够全心地投入到实习过程中去。
(五)在未来就业方向方面
学校要适时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能够更早地确定未来就业方向,指导学生在充分考虑就业地点、就业岗位等因素的基础上,做好更为科学的实习选择,不仅在实习时间上有所提高,也在实习效能上达到较高水平。
四、总结
“双习”的有效配合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针对这一目标,本文对大学生“双习”时间投入配置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目前“双习”时间投入配置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总体上表现为实习时间不足。其中,主观因素、校园环境、学科设置、社会活动能力以及未来就业方向等因素均对其有着显著影响。本文从影响因素的角度给出了未来的优化方案,希望通过研究能够为后续教学改革奠定必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小川,王启立,闫小康.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2):17-21.
[2]徐银香,张兄武.高校校外实习基地规范化建设与实习生权益保障[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4):237-241.
[3]丁小浩,朱菲菲.大学生“双习”时间投入配置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15(4):75-86,186-187.
◎编辑 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