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建立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大而不强”问题仍然突出。提升产业链水平,要充分认识国际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产业链水平要做好三个转变
1.由“结构”标准向“效率”标准转变。过去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服务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占比最大的产业。但与此同时,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下降,即出现了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下降的“逆库兹涅茨化”问题。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体系日趋完备,资源在产业间再配置的空间逐步缩小,传统的产业结构调整思维需要向提升产业链水平思维转变,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要从“结构”标准向“效率”标准转变。
2.由“技术”升级向“系统”升级转变。由于智能制造体系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多层面技术的协同突破和应用,我国的产业升级部署不能仅仅停留在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还要协同推进传感、大数据、纳米新材料等通用技术领域的突破,同时要加强大规模生产系统、柔性制造系统、可重构生产系统和工业互联网系统的战略部署。
3.由“产业”思维向“体系”思维转变。过去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仅仅聚焦于“产业”自身,而忽略了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协同,表现为产业升级资金缺乏、技术缺乏、人才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产业发展要从单一“产业”思维向“现代产业体系”思维转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和人才链,加快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多举措提升产业链水平
1.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利用后发优势的空间日益缩小。只有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動权。要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投入,增强源头技术供给。增加研发经费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比例,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带动引领性原创成果、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在更多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2.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创新过程中的市场需求导向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市场、企业、政府在创新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增强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提升创新的供给质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加强技术市场建设,改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模式,提高成果的落地率和转化率,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建立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改革,在科研项目立项之初或立项之前,由科研团队与单位之间签订协议,明确知识产权处置办法和科技成果股权分配比例,在收益分配上充分体现知识和创新的价值,让科技成果与研发人员收益直接挂钩,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潜力,提高科技供给质量和效率。
4.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在云计算、大数据、储能技术、新能源汽车、信息安全、生物育种等领域,以新体制和新模式组建一批国家级创新中心,集中一批多领域、跨学科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形成高度集成、协同创新的研究团队,努力取得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5.着力提升产业整体效率。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信息交叉和智能协作。扶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和大数据示范应用,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新型制造模式。鼓励企业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研发制造、供应链管理、营销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形成具有更高生产率的现代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