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霄红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目标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学生要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品质与关键能力.但在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师习惯于采用做题、讲题的循环模式,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固定的题型,忽视了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教师教学方式单一,不愿推陈出新,物理课堂乏味,缺少生机;教师以视频播放实验过程,学生参与度不高,以看热闹的心态去看视频,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为节省时间,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做,而不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这样做,为获得结论而实验,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外作业缺少创新性、开放性,忽视了知识的拓展延伸,忽视了课程的育人功能.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合理组织教学,形成基本概念
物理概念的形成不能依赖于机械的记忆和题海战术,学生前概念的形成来源于所见所闻、电视节目、课外读物,他们受认知特点、思维水平的影响,对前概念的认识往往是不全面的,如果教师不分析学生的前概念,就会出现学生不会的没讲通,已经掌握的费时去讲解,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教师要引领学生观看科普节目、课外书籍,让他们从课外书本中习得知识,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要利用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的学习不仅仅是会解决问题,还要学会正确地使用物理语言去描述物理概念,要避免将物理公式与数学公式混淆.初中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但他们接受不了跨度大的问题,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逐步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形成物理观念.此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形成物理观念.
二、丰富教学方法,训练科学思维
教师要引领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去探寻事物的本质属性,要为学生精心准备教学活动,要运用有效的方法手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以有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迅速投入到课堂中来.如在苏科版八下“速度环节”一课教学中,教师以多媒体呈现猎豹、青蛙运动的情景,让大家说说哪个动物运动得快,哪个动物运动得慢?一辆轿车行驶了50km,一辆卡一行驶了1h,哪辆车快一些?因缺少条件而导致学生难以回答,教者适时追问:“单独用路径或时间无法比较快慢,那么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体的运动快慢问题.”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从多角度精心设计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在物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结论的获得,而忽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学生只会套用公式.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起来,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借助于已有的经验轻松解决,或通过自己的努力参与探究.教师设疑、学生解惑,他们在挑战自我中探索问题的答案,促进问题的解决.启发式教学通过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抽象的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逐渐解决问题,使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如果太易难以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如果太难会让学生产生失败感.“满堂灌”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易使他们产生依赖性,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技能,强化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三、注重实验教学,提升探究技能
学生的探究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学情合理地选择探究内容,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求事物的本质,促进科学探究能力的养成.学生只有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才能高效地完成探究任务.学生可以采用等效替代法,将探究过程中的难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控制其他因素不变,探究单一变量对物理量产生的影响,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电阻的影响因素时,可采用控制变量法;可采用理想模型法,对抽象、复杂的物理问题,通过理想化的模型的建构,使研究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前经验的形成,以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要借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