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语虚词研究是中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古至今,研究虚词的学者不胜枚举。《经传释词》是清代的一部训释虚词的专著,由经学大师、训诂学家王引之编著。该著作不仅代表了王引之卓越的学术成就,还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精神。
关键词:《经传释词》;科学方法;开创性
作者简介:孟小驰(1992-),女,辽宁省开原市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1
《经传释词》由清代经学大师王引之所著。王引之,字申伯,号曼卿,江苏高邮人,生于乾隆三十年,卒于道光十四年,皇帝谥为“文简”。他是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今经文学家、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声望享誉古今。
王引之出身朴学世家,自幼聪颖,笃志于学,所处的时代恰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最隆盛的时代,上有顾炎武作为开拓者,后有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等作为继承者,这种“汉学师承”的优良学术风气,使其在语言学上有深厚的造诣。其父王念孙曾谈到,训诂的宗旨在于声音,字与字间的声同和声近现象多有存在,因此经传中的假借较多。王引之“推广庭训”,著成《经义述闻》和《经传释词》两部著作。《经传释词》成书之后,王引之请老师阮元为此书作序。序中谈到,高邮王氏父子十分擅长音训,并能兼及词气。故当听闻王引之对《终风》的解说之后,阮元便劝其“勒成一书”。王引之深知“语词”的重要性,倘若语词不通,则文意不通;反之,则涣若冰释。自汉代起,解经者多将焦点放在训释实词上,而忽略对虚词的研究,如遇到虚词的难释之处,便避而不谈或索性采用实义训释,于是便使文意扞格不明。前虽有《尔雅》《说文》二书,但或“所释未全,读者多误”,或“惟解特造之字”,这二书均未能完成准确训释经传中虚词的任务。故《经传释词》一经问世,便获盛赞。
《经传释词》按传统五音——喉、牙、舌、齿、唇分字编次。卷一、卷二为影、喻母字,卷三、卷四为影母、喻母和晓匣母字,卷五为见系字,卷六为端系字,卷七为来、日母字,卷八为精系字,卷九为照系字,卷十为唇音系字。在注音方面,王引之在有必要注音的词条下直接注音,少数注音随释文出现。注音方式主要有两种:直音法和反切法。在训释方面,王引之对经传中的字先解说其用法,后引用例证。该书所引例证丰富,力求追溯每个虚词之始源,并且阐明其演变。在虚词分类方面,最早对该书中的虚词进行分类的是清代藏书家钱熙祚,详见于其为该书所作的跋。钱氏总结道:“其例类大略有六:一曰常语;一曰语助;一曰叹词;一曰发声;一曰通用;一曰别义。”常语是古书中常用虚词的常用义,一般都先出现,且不举例。语助即“无意义之类”,在句中没有实际词汇意义,只起衬托作用。叹词是“无声之类”,相当于句首语气词。发声是“无意义之类”,有声无意。但《经传释词》没有在同一个层面上对虚词进行分类,也没有严格的分类标准。这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在此不详说。
王引之对先秦典籍中的虚词有全面准确的认识,并能运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一是运用训诂学的方法研究虚词。例如,王氏会从一声之转、同声、声近、声转关系等方面来判断虚词之间的同义关系;通过比勘同文、引文、异文、互文或古注来归纳虚词的意义。二是引入“依文作解”的研究理念。王氏认为,虚词只有语法意义,即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辨识出虚词的含义。但“依文作解”并非仅以孤证说解,而是从大量的先秦文献中搜集有关虚词的不同例证,并根据同一虚词在不同文献中所处的不同位置,归纳出该虚词的性质及用法等普遍性规律。总体来说,王氏运用的研究方法颇有成效且具开创性。
《经传释词》仍有欠妥之处。章炳麟在《太炎文录续编卷一·王伯申新定助词辩》中谈到:“今为驳证数事,已尽后生之责,非欲苟为立异,要使瑾瑜无暇,方为纯美尔。”例如:谓,奈也。《召南·行露》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小雅·节南山》曰:“赫赫师尹,不平谓何。”言师尹不平,其奈之何也!章氏认为,《召南·行露》是在谈行人原本不想夙夜而行,但无奈因天气原因,道中多露水,不得不日夜兼程。《小雅·节南山》对字训释有不当之处。《节南山》笺训“谓何”为“云何”并无不妥,并且认为《行露》中的“谓”应训为“曰”或“云”,是自问自答,是说道中之露大多,故不行耳。
尽管《经传释词》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它仍是运用训诂学方法研究上古汉语虚词的扛鼎之作,它将虚词研究推到了一个开创性的境界。王引之对虚词研究之精、之深的背后,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及乾嘉时期实事求是的学术风气,这些均为后世学者所赞誉。
參考文献:
[1]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
[2]濮之珍.中国历代语言学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2.
[3]何久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1.
[4]岑麒祥编著、岑运强评注.语言学史概要[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6.
[5]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8.
[6]章太炎.太炎文录续编卷一[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1.
[7]赵尔巽.清史稿第四十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8.
[8]王引之.经传释词[M].北京:中华书局,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