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艳
摘 要:席勒的哲学思想受到了他学生时代的哲学教师雅各布·冯·亚伯很大的影响。亚伯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提到并阐释了“灵魂力量(Seelenst?rke)”这一词,席勒在戏剧《阴谋与爱情》中,也将“灵魂力量”这一特征赋予了女主人公路易丝·米勒。路易丝在文中所做的三次决定中发生了激烈的心理冲突,“灵魂力量”在每一次心理冲突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亚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具体分析“灵魂力量”在女主人公三次决定中的展现过程及原因。
关键词:灵魂力量;勇敢;理智;忍耐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2
席勒的戏剧作品《阴谋与爱情》被评价为德国市民悲剧的高潮以及市民悲剧的转折点。作品塑造了一个即使被家庭、社会所束缚,但仍然坚强、有着“灵魂力量”的女性角色,她的这些特质将她和同时代的其他女性角色区分开来。剧本名原本按照女主人公路易丝·米勒的名字定为《路易丝·米勒》[1],由此可以看出席勒对这一角色的重视程度。因此,对女主人露易丝·米勒的研究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绍“灵魂力量”这个概念以及翻译情况;第二部分分析“灵魂力量”在路易丝·米勒身上的具体体现;最后一部分则试图探讨女主人公这一表现的原因。
一.灵魂力量
雅各布·冯·亚伯是德国十八世纪的哲学家。席勒在学生时代多次参与了亚伯的课程,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对席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在亚伯的《灵魂学说入门》中,他多次提到并且解释了“灵魂力量”这个概念。亚伯认为,“灵魂力量”虽然是所谓“天才”的一种特质,但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拥有这一特点。拥有“灵魂力量”意味着“学会在两种激烈对抗的感情状态中总是能选出更好的那一个。”[3]他继续解释道,“灵魂力量”以理性为基础,让人摆脱非理性的享受欲望,同时也要求人承担这种选择所带来的后果。[4]再者,“灵魂力量”是对道德败坏的反抗的体现,“承受痛苦的靈魂力量要么默默忍受,要么勇敢无畏地同所有丑恶相对抗” [5]也就是说,困苦之下的忍耐和面对丑恶的勇气都是灵魂力量的表现。“如果有人能体现出这两方面的品质,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真正勇敢的人。” [6]然而,因为两者几乎同时要求着两种完全相反的精神状态,所以想要达到这种状态是十分困难的。
在《阴谋与爱情》中,“灵魂力量”三次出现在露易丝·米勒的身上。在最后一幕,席勒也借露易丝之口呼喊出了“Seelenst?rke”这一个词。在章鹏高的译本中,这个词被翻译为“心灵强度”[7],在杨武能的译本中,则被翻译被“灵魂足够坚强”[8]。笔者认为,前者的翻译虽然在词语数量、词性上能够与德语原文一一对应,但是没能表达亚伯阐释中体现出的“坚强”涵义;后者虽然表达出了这一层意义,但是却将一个德语词译成了一句话,还不够简洁。笔者在本文中为求行文方便,暂且将其译作“灵魂力量”。
二.路易斯的灵魂力量体现
第三幕中,首相府文书乌尔姆胁迫路易斯按照自己的口授内容写信给内廷总监封·卡尔普,这时路易斯经历了第一次抉择。路易斯已经预感到这封内容虚假的信一定会让自己陷入不义之地,甚至可能因此永远的失去费迪南,但另一方面路易斯也急切的期盼能通过这封信让被乌尔姆抓去的父母能平安归来。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路易斯的情绪由原先的“不知如何是好”[9]、“愕然”[10]、“非常不安”[11]转换为随后的“洞悉肺腑”[12],直到最后她“凛然而毫不容情地” [13]对乌尔姆说:“当然是令人毛骨悚然,因为我要在婚礼之夜把你掐死,随后高高兴兴地让人用车刑碾死我”。[14]这些快速转换的形容词从侧面表现了路易斯做出决定的过程。她的犹豫和不安正是她在两个选择中挣扎的表现。费迪南在路易斯心中是“成全两心相悦的圣父为我,为了使我快乐把他创造出来”[15]的意中人,而父母在路易斯心中也有着无可代替的地位,因此在这一刻,对费迪南的爱与对父母的亲情这两种感情撕扯着路易斯的心。路易斯在与乌尔姆的争执中说道“噢!你很会折磨别人的心灵!” [16]但是,在经历了痛苦的抉择以后,路易斯内心的理智占领了上风,她明白,即便不写那封信,乌尔姆也会想尽办法令她就范,此时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冒着失去爱人、失去名誉的风险救出父母。在这里,路易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并且已经做好准备承受费迪南的怀疑和侮辱,恰恰符合亚伯所说的那种运用理性,接受现实,做好面对恶性后果的准备,同时面对恶势力勇敢无畏的精神。
路易斯的第二次抉择在第四幕与米尔福特夫人的会面中出现。米尔福特夫人给路易斯提供了一个当侍女的工作机会。如果同意,路易斯从此就能进入上流贵族社会的圈子,摒弃一切阶级差别和费迪南长相厮守。如果不同意,她就能够保持自己的市民尊严。这两种想法在路易斯的心中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然而这次的冲突只在一瞬间就分出了胜负,因为路易斯对她市民尊严的纯洁性有着极大的骄傲感和自豪感。[17]这种对待自己和市民阶级的尊严可以通过她对米尔福特夫人说的话体会得到:“我只想问一下,是什么促使夫人把我看做讲到出身就脸红的蠢货呢?是什么可以让夫人有权利以我的造福者自居呢?夫人还不知道我是不是也会愿意从您手上领受幸福哩。” [18]当路易斯在会面开始时说她“根本就不把好些人的看法当一回事” [19]时,路易斯就已经是在用自己话清晰地预示了“一个正直、骄傲、坦率、有尊严” [20]的市民女性的灵魂力量。
全剧的结尾处,路易斯在死亡降临时经历了最后一次抉择。她必须选择是继续保守秘密,不告诉费迪南那封信的真相,还是揭露真相,和费迪南达成和解。路易斯的宗教信仰告诉她阶级的差别是上天注定不可打破的,与此同时,她的信仰也使得她绝对不可以打破之前对乌尔姆立下的保密誓言。但是,路易斯无法再克制对费迪南的感情,开始想各种方法试着让费迪南开心起来。这种感情越来越占据上风,最后使得路易斯“情意绵绵,快步扑进费迪南的怀里。” [21]保守秘密的决心和对爱人的情感在两边煎熬着路易斯。当费迪南出言不逊,侮辱路易斯时,她勇敢地说道:“您不要逼人太甚,瓦尔特。我的心灵强度(灵魂力量)与任何人的不相上下。” [22]路易斯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临死前的一刻。
三.灵魂力量的原因
亚伯指出灵魂力量需要人的理性、忍耐和勇敢,那么不得不思考,路易斯面对恶势力时表现出的这些特点究竟来自于哪里。
首先,这种勇敢来自路易斯作为一个市民女性的尊严。在戏剧的开头部分,米勒在和妻子谈论费迪南时说道:“这个让人头痛的情况小子来我家里到处嗅这嗅那之前,我本来就吃得饱饱的,穿得好好的嘛。” [23]在与乌尔姆的对话中,米勒并不畏惧乌尔姆作为贵族的压迫,毫不妥协:“我不能硬要女儿怎样。要是她觉得您合适——那就很好,她会做到怎么和您和睦相处。要是她摇头——这样就更好……是这丫头要同您过日子——不是我。——干吗要我一味固执地让一个不合她心意的男人纠缠她呢?”[24]在第二幕,米勒甚至敢让公爵的使者吃闭门羹。作为一个“受教育的新兴市民阶层家庭的父亲形象”[25],米勒的思想和言行显然极大地影响了女儿路易斯。他的自信感染着路易斯,使她在各个贵族面前毫不退缩、据理力争。他对婚姻自由观也给了路易斯与瓦尔特相爱的勇气,让她勇敢地追随自己的爱情。弗朗茨·梅林在对这部戏剧的评论中写道:“剧中的市民阶级的角色赢得了一种自信。他们疲于充当贵族或诸侯娱乐的玩物,一种无产阶级的怒火在他们体内燃烧起来。”[26]此外,安书祗在《德国文学史》中则指出:“这种勇气既是来自自己市民的尊严,也是来自对现存观念习俗的尊重。” [27]虽然父亲米勒给予路易斯婚姻选择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必须是在父亲允许的范围之内才能实现。路易斯也认为,在恋爱和婚恋问题上决不能违背父母的意志。路易斯对当时的这种习俗的坚持也给了她一定的勇气。这种勇气使得路易斯在無论面对乌尔姆亦或米尔福特夫人时都彰显出了不同寻常的胆量和气魄。正如路易斯对米尔福特夫人说道:“尊贵的夫人,恕我直说,我不得不怀疑这一点。某些贵妇淑女的公馆往往就是肆意寻欢作乐的庇护所。谁会相信穷乐师的女儿有这种大无畏的气概呢?投身于瘟疫之中,又能避开毒害的大无畏气概。”[28]
路易斯的理性特征则可以从费迪南身上找到原因。在第一幕中,当米勒先生批评费迪南时,米勒太太对丈夫说道:“你先看看少校大人带到我们家的那些漂亮的书吧。你女儿也总是照着这些书来祈祷。”[29]第三幕中,米尔福特夫人也在路易斯身上看到了费迪南影响的痕迹,她对路易斯说道:“不可能!你不是生来就有这种气势。可是如果说父亲指点你,这又太富有活力。别骗我了。我听出你另有一名教师。”[30]这些暗示都揭示了费迪南所代表的新一代有理性的贵族阶层对路易斯的影响。盖哈特·克鲁格在《席勒书信集》中指出,路易斯阅读启蒙读物这种自我教育的行为“应当被理解为思想解放的一种启蒙行为”。[31]反封建的启蒙运动书籍成为了路易斯思想启蒙的基础,这场运动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民主,带给了路易斯在恶势力面前不卑不亢、保持理性的态度。
路易斯对任何情况有着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这一特点当然“受到了她所在阶层价值观、准则、行为方式的影响,但绝不是市民阶级意识或市民阶级情感局限性的体现。” [32]路易斯在剧情中已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量做到了最好。即使如克鲁格所言,她的勇气和理智使得她成为剧中唯一“从自己的阶层的精神局限中解放出来” [33]的人,但在掌握权力的贵族阶层的胁迫面前,这个十六岁的少女有时也只能选择忍耐。面对他们拥有的财产和权力,她并没有反抗和争取自由的武器。
综上所述,路易斯·米勒是一个有着灵魂力量的市民女性。在路易斯面对的三次抉择中,这种灵魂力量体现在她的勇敢、理性以及对事的适应能力上。这三个特点则可以分别从路易斯的市民阶级自信、费迪南、两个对立阶层的矛盾找到其来源。路易斯凭借着自己的灵魂力量展现出了一个打破局限的女性形象,正如张玉书在《席勒文集》的前言中评价的那样,路易斯是“席勒创造的女性人物画廊里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的优美形象。”[34]
参考文献:
[1]Jens, Walter(Hrgs.): Kindlers neues Literatur Lexikon, Band 14. Kindler Verlag Gmbh, 1988.
[2]Peter-André Alt: Schiller, Leben-Werk-Zeit, Erster Band. Verlag C. H: Beck oHG, 2000.
[3][4][5][6] Abel, Jakob von: Einleitung in die Seelenlehre. Mezler Verlag 1786.
[7][9][10][11][12][13][14][15][16][18][19][20][21][22][23][24][29][30]张玉书(选编):《席勒文集》第2卷,张玉书,章高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席勒:《阴谋与爱情》,杨武能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