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机制

2019-11-16 06:26魏庆爽
青年时代 2019年25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高校

魏庆爽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具有舆情主体的特定性、突发事件的热点性、传播方式的复合性等特性。目前,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普遍存在引导与管理意识薄弱;专门管理部门缺失,管理方式单一;缺乏对大学生日常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等问题。笔者建议成立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并配备专业人员;创立并发展高校新型主流媒体,提高主流价值的影响力;同时发挥大学生网络舆情自我管理热情,以期不断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与管理机制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发,如“大学生跳楼事件”“高校学术不端事件”“大学生斗殴事件”,高校“象牙塔”的形象使得这些突发事件更容易被公众关注。而且,伴随着新媒体在我国的兴起,高校突发事件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成为网络舆情的热点。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处于“被动管理”状态,网络舆情放任发展,不仅影响了高校形象,更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高校应正视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加强引导与管理,构建高校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性

关于舆情,国内学术界一般认可刘毅学者的观点,即“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众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关于高校舆情,学者郭庆童认为其内涵为“在高校时空范围内,大学生(舆情主体)围绕校内外社会性事件(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对高校及社会管理者(舆情客体)所产生和持有的意见、观点,以及从他们言行中表现出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愿望的总和。[1]”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高校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舆情主体主要为在校大学生,舆情对象是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客体是高校的管理者,舆情媒介为互联网。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有着独特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有利于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加强引导与管理。

(一)舆情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主体主要为在校大学生,其中以本科生为主。一般而言,在校本科大学生的年龄在18~22周岁,他们的学习能力强,对社会事件尤其是高校突发事件有着比较强烈的关注与表达自身观点的欲望。在读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并未真正步入社会,并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对事件的看法一般是从朴素的个人情感倾向为出发点,同时容易情绪化,因此更容易被舆论左右。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高校管理者如果不及时对相关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大学生很有可能陷入“舆情旋涡”,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极其不利。

(二)突发事件的熱点性

《大学》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精辟地阐明了大学教育的本质。大学教育的重点在于“育人”,大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这在各大学的校训中就可以管窥一斑。很多大学将“明德、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笃学敏行、厚积薄发、严谨创新”作为校训,这些教训包含着大学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更饱含大学对莘莘学子高尚品质的谆谆教导。这种“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使大学成为公众内心中的“一方净土”。公众普遍认为大学、大学生、大学教师及大学管理者是道德品质比较高的群体,是公众道德行为的模仿对象。公众对大学的高度评价使得大学站在了社会道德评价的至高点。总体而言,大学本身的教育、文化理念,造就了大学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凝聚与创新力量。但是,大学作为一个社会主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也属于社会发展常态,但因公众对大学过高的“道德期待”,使得发生在高校的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公众的注意,尤其更容易引起在校大学生的关注与评论。“高校”本身就具有社会热点性,“高校突发事件”的热定性更是不自说。“高校突发事件”对在校大学的天然吸引性使网络舆情会快速传播,亟需高校采取引导与管理措施。

(三)传播方式的复合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民众上网的途径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倾向于通过手机上网,同时多种新媒体不断涌现,更便于网民通过互联网表达观点。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统计:截至2018年12月,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 433万”;“截至2018年12月,在我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第七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7.25亿,占总体网民的87.5%,其中短视频用户以6.48亿的规模占据“C位(核心位置);中高收入、高学历群体越来越多地参与视听消费,为市场带来更大潜力。”

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善于接受新事物,同时大学生对互联网都比较熟悉,也习惯并擅长在互联网上发表观点。新媒体的兴起,更是激发了大学生的浓厚兴趣。相对于传统媒体,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新兴的媒体方式,如微信公众号、录制短视频来展现自己。这种复合性的互联网传播方式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现状

(一)引导与管理意识薄弱

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深刻意识到引导管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甚至未将网络舆情引导作为管理工作的内容。思想上不重视直接导致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当出现突发事件时,很多高校的第一反应是“低调处理”“封锁消息”。其实,这种“低调处理”与“封锁消息”式的管理方式,其出发点也是想遏制不当言论。不过要注意到,采用“封、堵”的管理方式,貌似解决了问题,但实质上“闻风而动”的传播者从突发事件发生时就通过网络开始“传播”。同时,“封、堵”的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突发事件的神秘感;在校大学生正是处于容易产生好奇心的年龄段,这种“神秘感”更能刺激他们通过网络散发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言论。因很多高校并未针对突发事件给出正面的官方回应,网络舆情会迅速发酵、爆发,甚至会出现不可控情形,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专门管理部门缺失,管理方式单一

因针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很多高校并不存在专门的高校舆情管理部门。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一般由校级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处)进行集中处理。校级学生管理部门一般会要求各个院系的辅导员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关注,但具体的引导不会大范围展开,通常对突发事件当事人及涉及人员进行直接的思想引导。这种忽略大部分大学生引导的处理方式,对网络舆情根本起不到有效的管理效果。另外,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仅仅依靠校级学生管理部门的力量是不行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需要思想引导,同时也需要适当的网络舆论引导,这就需要学生管理部门、宣传部门及信息技术处理部门的密切配合。

(三)缺乏对大学生日常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学习能力强,他们与互联网具有一定的黏连性。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他们更倾向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学本身就比较崇尚自由,各大高校对适当的言论一般都给予比较宽松的环境,不会过多干预。日常管理缺失,使得高校缺乏网络舆情管理经验,更谈不上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应对机制设置。实际上,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不能仅针对突发事件,更应将其日常化、常态化。在日常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中,应总结大学生舆情形成的特点,逐渐形成舆情引导与管理的相关机制。

四、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机制的构建

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讲话称:“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网上宣传方式,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习近平的讲话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提供了工作思路。基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存在的问题,高校應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构建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机制。

(一)成立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并配备专业人员

高校要一改之前对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的“不作为”,不仅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具有复合型,不能仅仅依靠单个部门进行管理,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联合管理。笔者建议高校进行资源整合,从学校技术部门、学生部门、宣传部门、具体教学单位抽调相关人员,组建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抽调的人员一般要具备网络技术处理技术、新媒体运营经验、心理疏导工作经验、法律法规相关知识。

(二)创立并发展高校新型主流媒体,增强主流价值影响力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是依托高校的网络平台,而且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不能仅仅针对舆情出现异常的情形。高校要将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进行日常化管理。其中,一个比较有效的引导与管理途径就是创立并发展高校新型主流媒体,如成立面向师生、社会公众的校级微信公众号。目前,有不少高校的校级微信公众号做得比较到位,关注度也高,但也有部分高校的校级微信公众号存在更新慢、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内容不多。笔者建议各高校应由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校级微信公众号,由大学生进行具体运营,将其打造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新型媒体,并在微信公众号上多发表积极向上的内容,提高高校主流价值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的增强,实质就实现了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日常引导与管理。

(三)发挥大学生网络舆情自我管理热情

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喜欢并擅长在互联网上发表观点。大学生身上体现着一种“积极、阳光、向上”的力量,这种青春的力量也会被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呈现出来。每个高校的大学生有自己的社团组织,而且几乎所有的社团都有自己的网络宣传载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高校可以适当加强对大学生经营管理的微博与微信公众号进行引导,鼓励、支持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载体依托社团活动宣传社会的正能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实现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郭庆童.学生工作视角下高校舆情引导的理性审视与策略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高校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