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民营:老问题能否翻出新思路

2019-11-16 08:13孙鑫
上海人大月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委员政策人才

孙鑫

“50条中30条已取得初步成效,16条正在推进,4条已开始启动,但是落实存在一定难度。27条细化了70项具体举措,已落实61项,部分落实9项……”13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踊跃发言,比事先报名的人数多了很多,发言也严重“超时”。数字的背后显示出本市促进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数字的推进也反映出预期和需求、计划与落实之间的差距。

9月26日下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共有50条措施)和《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活力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共有27条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这是市人大常委会今年重点监督项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针对绕不开的营商环境、资源要素、政策机制等老话题继续“老生常谈”,希望能“谈”出更新的思路。

营商环境:破除隐形门槛 惠及各类主体

政府在优化民营经济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成效有目共睹,但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公平竞争环境以及政府服务的精准性离企业预期和需求还有差距。”戴柳委员提出,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方式还有待完善,在降低企业成本方面还要加大力度;事中事后监管的方式比较单一,过分倚重行政处罚,在环保安检、环境整治等领域的执法“一刀切”现象时有发生;民营企业抱怨已久的“弹簧门” “旋转门” “玻璃门”现象还是不少,社保等负担依然颇重。

尽管政府减税降费的决心和力度非常大,但调研发现,部分企业的感受度不高。有的企业反映水、电、煤、动力等工业生产必需品含税价格并未降低,由于增值税税率的下调,造成不含税价商品价格上升,企业的成本有所增加,有部分企业仅此一项一年增加成本超过千万。长期以来,上海的工业、水电、煤、动力等价格在长三角地区居于高位,使得上海制造业企业负担本来就比长三角其他地区要高。为此,林晶委员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认真研究国家政策的初心,降低制造业企业用能成本,“优化营商环境不仅要指数漂亮,更要真正方便企业”。

随着政府服务的改进,一些新问题也随之产生,亟需政府部门及时解决。“一网通办”的办事流程主要考虑的是单个企业,没有考虑到服务外包和专业服务企业批量化的办事流程需求,给部分企业造成不便。林晶委员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多听取各类市场主体的意见建议及兼顾各方利益,让更多企业获益,建议可以在“一网通办”上为需要进行批量处理的企业提供特别通道,允许为小微企业提供人事、社保、税务、财务等服务的企业,能方便快速地在“一网通办”上处理多家企业的委托业务。

“只要能真正体现国企、外企、民企三者之间平等对待就行。”针对民营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不平等、扶持政策不平等、人才待遇不平等、法治环境不平等的问题,赵福禧委员建议要全面落实竞争公平原则,进一步破除隐形门槛,消除有关细则中对国企、外企和民企的差别化待遇,营造平等的法治环境。

法治环境是营商环境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司法环境又是法治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法院的数据反映,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涉及企业的经济纠纷仍然呈上升趋势,包括生效裁判以后的执行仍然有努力的空间。如何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多举措多方法保护产权、化解企业纠纷、有效执行?顾伟强委员认为需要司法机关从公平、公正、管用方面作出更多努力:国资、民资、外资需要同等保护,要在观念、意识、视角等方面有很好的转变;司法保护要处理好被动司法与主动服务、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依法履责与前瞻性思考的關系;需要在精准度、实效性上作努力,更快捷、更便利地服务和保障企业。

资源要素:提升政策灵活度 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土地的赌点问题仍未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难点问题尚未明显缓解、人才短缺的痛点问题仍很突出……市人大财经委在调研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共鸣。

“比如说用地空间总量不足,用地政策不灵活,难以匹配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对上海的要求;银行信贷服务、风险识别能力跟不上,风控规则与中小企业现实条件之间存在差距,使得银行不敢贷,企业贷款难成为顽症;人才政策主要聚焦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对制造业急需的高技能、低学历人才考虑较少。”戴柳委员指出实体经济和民营企业面临的一系列困难。

“全市60%的工业企业都在规划产业区块外,要继续在原址发展,之前说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来解决,但现在绝大多数是要求企业整体搬迁,这让企业没了方向。当前在改善土地供给上到底有哪些具体困难?将采取什么措施解决?”面对叶青委员的提问,市经信委负责人回应称,从总量上来说,工业用地在做减法,但市经信委和市规划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科委已经形成机制,规划产业区块外的优质企业也可以开展技改。“从政策层面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在操作层面,各区各地方掌握的标准不一样,有的区控制比较严,有的区操作比较好。”

土地少了难办,人少了也头疼。苏明委员结合推进科创中心建设条例的调研情况提出,本市在产业人才培养、评价和引进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有学用脱节的情况。“比如高校微电子等相关专业,虽然教授、博士等的总数在增长,但真正从事工艺、制造、材料等领域研究的比较少” “课程设置和行业发展脱节,毕业生难以适应岗位要求,需要企业进行二次培养或者培训”,他建议完善相关学科的发展规划和分类评价机制,在规划上要根据产业人才需求,及时调整招生规模;在产业相关学科的评价上,改变偏重学术论文的评价机制;强化相关学科在工艺装备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另外,还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订单式培养、企业人才和高校的柔性流动等形式,推动高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共同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身重点产业领域。

谈到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时,高德毅委员特别提到青年人才的吸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需要在培养端和使用端联合发力,尤其针对紧缺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型人才,要加大院校的培养和培训机构的布局。“人才来了,还要留得住”,就需要加大公共政策的指引和配套,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在高端及海外人才集聚区域,应该加强教育、医疗、交通、社区、文化等资源供给。

政策机制:打破各类阻碍“门” 提升服务精准性

政府一直在大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为什么企业的感受度还是不高?企业对政策到底了解多少?政策没有落实,问题出在哪里?调研发现,不同的企业对政策的感受度不同,一些政策缺乏操作性让企业没了方向,一些政策之间缺乏协同性。

“要充分认识发展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戴柳委员认为在推动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中要处理好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关系,避免“重国企外企、轻民企”情况;处理好创新创业与做大做强的关系,避免“重大轻小”倾向;处理好产业发展与规划环保的关系,避免“一刀切”。不仅如此,土地、监管等部分政策之间需要增强协同性;要彻底打破阻碍发展的各类“门”,破解“准入不准营” “跨区迁移”等问题,提升服务精准性,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进一步完善人才、金融等政策,探索保护企业经营者权益和保护知识产权相关的立法工作。

调研报告提出,要处理好创新创业与做大做强的关系,加强研发投入,“我觉得这一点提得非常对”。苏明委员认为要进一步激发国企的创新积极性,在评价机制上、激励机制上予以关注,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国企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对自主创新工作的考核力度,同时还要进一步探索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引导配套奖励,增强企业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的能力。

列席会议的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相关人员则表示,由于制定政策的部门多、政策散,很多中小企业不仅很难全面掌握政策,即便了解到政策,却因得不到相关的指导和服务而导致政策的闲置;有些政策虽有总体规划,但具体标准、认定指标、申报条件等方面还缺乏操作细则;跨部门协同过程中数据共享存在瓶颈问题;针对中小企业的中层实用型人才的政策不多。建议要深化服务改革,尽快研究出台相配套的政策细则和工作方案,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跟踪评估;强化协同配合,让各项政策举措形成合力。

结合第三方评估了解的情况,马梅代表提出了企业对完善政策的期待:操作指引性更强、总体统筹性更强、管理方式更贴、要素供给更活、管理预期更稳、支持力度更大。

猜你喜欢
委员政策人才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看望委员、代表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