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的智慧

2019-11-16 06:33马慧
青年时代 2019年26期

马慧

摘 要:美国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极其擅长勾描犹太社区贫寒百姓的小人物形象,他作品中的大多数人物渺小窘迫却朴实善良,历经磨难而同情之心不泯。他们因弱小而受尽苦难,却从中得到了智慧,保存了善心,得到了救赎。其短篇小说《魔桶》中的犹太老头沙兹曼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穷困潦倒,却在生活中积累经验与智慧,默默拯救自我与他人,他也正是整个犹太民族的缩影。本文联系马拉默德的文化背景和作品风格,分析《魔桶》中沙兹曼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犹太性的展现。

关键词:马拉默德;《魔桶》;沙茲曼;犹太性

一、马拉默德与沙兹曼

很多文学作品表现了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自身的搏斗。其中强者形象比比皆是,如拜伦式英雄、海明威式硬汉等,他们勇敢强悍且不惧死亡。该类作品风格往往气势恢宏,文笔坚韧有力,背景广阔壮观,基调高亢悲壮。与之对应的是气质较弱的作家与人物,他们往往位于社会底层或被边缘化,注重自己的内心而并非外部世界。作品平淡细腻,充斥着迷茫、焦虑、绝望等情感,而这类作品可以震颤人们麻木的神经和淡漠的心灵。随着人类的主要矛盾由外部转向内部,后类作品就渐渐增多。因为世界的荒诞不经使“强者”的斗争徒劳无功,“弱者”的挣扎反而成了生活的常态。作为美国犹太作家中犹太性较强的一位,马拉默德大都以下层人民作为作品的主角,他们因为“弱小”而受尽苦难,但苦难在他们眼里是必经的特殊使命和救赎之路。《魔桶》中的沙兹曼贫穷卑微,却在困境中默默救赎,这也正是整个犹太民族的特征。强者用激情、勇敢和暴力反抗世界,弱者则用毅力、耐心和坚守来忍受苦难并理解生活。沙兹曼这一小人物的智者形象体现了犹太民族令人佩服的信仰与智慧,笔者称之为“弱者的智慧”。

二、弱者的地位

沙兹曼最鲜明的特点是贫穷,衣食住行皆如此。他首次登场是“破损的公文包”“旧帽子”“短而紧的外套”;第二次出现则是“掏出用纸袋包好的又硬又小的鱼”来吃。他的住处是破旧的老式公寓,一间黑暗狭小的屋子,凹陷的床,三条腿的桌子……作者不仅清楚地描绘了他当前的窘迫,也暗示他的工作情况不容乐观:短短两行的小广告,薄薄的钱包,整天顾不上吃饭忙碌奔波。这位辛苦操劳的媒人是处于社会底层努力维持生计的一员,尽管他辛勤工作,还是摆脱不了困苦的境况,他的妻子体弱患病,女儿沦落风尘。

作者的其他作品也聚焦于各行各业的小人物。他们不是所谓的“强者”,他们不是成功人士,没有英雄气派,也并未从事大事业,甚至还有种种缺点。《店员》《杂工》等都是讲述这些“弱者”的日常生活。作者对他们的关注和自身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对小人物个体的描写,也是对整个犹太民族的表现。

马拉默德曾说:“写作并不仅仅是写作本身,而是用一种神奇的视角去观看。人们说我把那些虚弱的懦夫描绘得性格丰满,对,因为那就是我自己的懦弱所在。”他笔下的人物渺小虚弱,人格上也不能算伟大。《魔桶》中,作者以其一贯平淡的笔风娓娓道来小说中人物的故事。利奥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只是一张照片引发的心动;利奥和沙兹曼的折磨和痛苦不是撕心裂肺的,只是形容日渐枯槁;斯黛拉的挣扎不是声嘶力竭的,只是一个充满悲伤与渴望的眼神;故事的场景也不是广阔的,只是一个堆满书的、带窗的屋子,一个充满鱼腥味的狭小的房间和一个亮起路灯的街角。马拉默德用含蓄内敛的语言描写这些不动声色地承受着苦难的“弱者”们,体现了浓厚的犹太文化气息。

三、弱者的使命

弱者在社会中占有较少的资源,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他们要承受更多苦难,不只是物质和身体上的,还有心理和精神上的。然而重要的不是一个人的境况,而是他在困境中有何举动。再读《魔桶》,读者不会觉得沙兹曼只是可笑,而会对他感到同情。这个表面上摆噱头、吊胃口、不老实的犹太老滑头,实际上是花了很大心思,受了很多苦难。他贫困不堪又家门不幸,面对贫寒的生活,沙兹曼在外奔波,寻求出路;面对不景气的业务,他用机智与口才来积极“推销”,无论是有缺陷的姑娘,还是青春消逝的剩女,或是不再清纯的寡妇,他都不遗余力地为其辩护;面对失足的女儿,尽管他咒骂痛惜,却没有放弃,并费尽心思地拯救她。沙兹曼对待苦难的态度,是其犹太精神最显著的体现。利奥说道:“He was a Jew and a Jew suffered.”他逐渐反思、受苦并意识到自己是犹太人,也透露出沙兹曼一直在反思、一直在受苦、一直知道自己是犹太人而默默生活。痛苦便是觉醒的过程,意识到了罪恶,才有可能进行救赎。利奥意识到了自己爱的缺失和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生活方式,所以他痛苦不堪,于是想要帮助同样处于痛苦中的、渴望改变与救赎的斯黛拉,最终在救赎别人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救赎。在此过程中,沙兹曼的心理不能被忽视,每次利奥饱受折磨时,他也深受折磨,不仅是担心计划能否奏效,还是对自己行为感到不安与矛盾。虽然百般向利奥说顾客的好话只是他的小手段,但对于诱导一个拉比娶作为妓女的女儿,他也不是心安理得,否则依照他积极乐观的性格,是不会轻易被击垮的。在他故意拒绝把女儿介绍给利奥的言辞和举动中,他斥责女儿的话语中包含着深深的、真切的痛惜,他的拒绝一方面是欲擒故纵,另一方面又流露出他心理真正的矛盾。

总之,《魔桶》中的人物都经受了艰难困苦,最终他们走向了救赎。沙兹曼饱受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却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在救赎的道路上行走着。这是整个犹太民族对待苦难的态度,他们把苦难当成人生的财富,把救赎当作与生俱来的使命。或许是因为他们是“弱者”才要经受太多的苦难,或许是太多的苦难让他们成为“弱者”,但他们对待苦难的态度使他们由弱转强,因此,犹太人外在微弱却有内在强大的力量。

四、弱者的智慧

沙兹曼实际是一个智者的形象,与利奥的无知、孤独、书呆子气和毫无经验完全相反,他善于交际,能说会道,使有些厌烦的利奥对莉莉产生兴趣;他善于观察,经验丰富,第一次便判断出利奥是合适人选,也看出了他脱节的生活方式;他善于谋划,循循善诱,故意向利奥和莉莉夸大对方的优点,使之产生失望感,并意识到自己缺爱,又在利奥失望时留下斯黛拉的照片,随后在利奥想追求斯黛拉时欲擒故纵。不仅如此,沙兹曼的这个计划本身就是明智的,是他一步步推动利奥意识到自己虽是犹太人却缺乏犹太性,缺乏对上帝的爱,也使其意识到他想要的爱人是有活力的、渴望改变的人。

沙兹曼的智慧来自于他自己长期从事的行业,来源于真正的生活和其中的苦难。利奥虽然知识渊博却毫无生活经验,他研习了《摩西五经》却不懂上帝的教义,找不到真理。正如他结婚的动机和方式都是错的一样,他找寻真理的方向也是反的。真正的智慧來源于生活而不是书本,上帝之爱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爱,而不是冷冰冰的经卷。沙兹曼帮助利奥找到正确的方向,使他与斯黛拉得到救赎,他洞察人们的性格与心理,洞悉生活的真谛,是一位真正的智者。

在这一点上,沙兹曼更是犹太精神的体现。犹太民族拥有闻名世界的智慧,他们的智慧正是从苦难中获得的最大的宝藏,他们在压制迫害和颠沛流离中生存,因为处于困境而变得有头脑,有技巧,柔化自己,不会去硬碰硬而头破血流。因为地位和职业的渺小,他们会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他们会更懂生活,更懂上帝,因为上帝就藏在他的子民中间。

美国《时代周刊》曾经做过这样的评价,虽然马拉默德笔下的人物日子都过的很不如意,但他们从来都不是生活中无助的受害者。马拉默德作品中和沙兹曼一样不幸的人物有很多,作为“弱者”的他们从生活中汲取智慧,虽然也曾彷徨犹豫过,却没有一蹶不振。“弱者”用另一种方式在抗争,或者说他们深入了解生活,并找出其中奥秘所在,他们的力量因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而坚韧持久。马拉默德用人道主义的眼光观察世界,以犹太人坎坷的命运来展示人类共同的命运,他“人人都是犹太人”的观点展现出犹太精神也是全人类的精神。

因此,面对苦难,没有人真正的放弃过,人性不会被真正的压抑。不管力量的强弱,每个人都在以自己不同的方式抗争。特别是在宗教与理性这两大支柱倒塌的年代,人性和信仰疲乏低迷,苟延残喘。人类在命运面前都是“弱者”,如蝼蚁般存活着,却并没有放弃自我救赎,从苦难的生活中寻找智慧和真理,这正是人类的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Malamud Bernard.The Magic Barrel[M].New York:Penguin Random House.2002.

[2]Malamud Bernard.The Assistant[M].New York:New York Dell Publishing Co.1978.

[3]Malamud·Bernard.The Fixer[M].New York:New York Dell Publishing Co.1966.

[4]马拉默德.马拉默德短篇小说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5]徐新.西方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徐新.犹太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