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秦者先治水 治水兴水大跨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水利辉煌成就

2019-11-16 05:47摄影报道亢建伟马夫
陕西画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渭河饮水水利

摄影报道/亢建伟 马夫

水润安康胜江南

郑国渠首枢纽全景

治理后的渭河渭南城区段北大堤

泾惠渠总干渠分水闸

飞渡+引汉济渭工程建设

陕西自古就有治水的光荣传统,秦人治水,源远流长。秦修郑国渠促成华夏统一,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齐名为我国古代三大著名水利工程。民国时期,近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倡修“关中八惠”水利工程及陕南、陕北诸渠,普惠三秦大地,开创中国现代水利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组织带领广大三秦儿女,传承“善治秦者先治水”,以无私无畏的大禹治水精神,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满腔热情和澎湃激情,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努力奋斗,创造了水利建设一个又一个奇迹,推动水利基础设施迈上新的台阶,水利事业取得了瞩目成就,水利改革发展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奋力谱写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了坚实的水利基础支撑保障。

水利投资持续加大。累计完成各类水利投资2559.36亿元,不断开创了扎实追赶超越系统治水兴水的新局面,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水库1125座;建成江河堤防8367公里,设施灌溉面积达到2300万亩,累计解决206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为实现“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十年九旱”是陕西的基本省情,围绕兴水治旱目标,70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坚持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开工并建成投产了石头河水库等一批引水工程,相继启动了渭河综合整治、汉江综合治理、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引汉济渭调水和输配水干线、斗门水库、陕北黄河引水工程,系统推进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十三五”以来,系统谋划了十大水源工程、十大水生态工程,以此为引领,全面提升完善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农业高效灌溉、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等“五大体系”,加快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有效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

水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完成了渭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建设,两岸630公里堤防全线贯通。全面加快汉江、丹江、延河、泾河、无定河综合治理、黄河粗泥沙来源区水保治理等水生态工程,启动渭河生态区、西安涝河渼陂湖、渭南卤阳湖等水系生态修复。渭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河流生态公园,荣获首届全国“最美家乡河”称号。

东庄水库大景

输水动脉——东雷一黄二黄共用的总干渠

邢家四级站改造后的主机组

村民喜用卫生的自来水

城乡供水加快发展惠及三秦百姓。我省水资源紧缺,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面较大。多年来,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列为“民生八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全省群众饮水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基本解决了农村“吃水难”问题。进入“十三五”后,结合中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安排部署,及时启动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解决和改善了6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力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和群众生活生产水平提升。

农田灌溉事业长足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新中国成立后,全省人民艰苦创业,顽强拼搏,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水利建设高潮,围绕粮食安全,先后建成了石门水库、石堡川水库、冯家山水库、桃曲坡水库、东雷抽黄、石头河水库、东雷二期抽黄灌区,累计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87处,对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了蓄、引、提、调结合,大、中、小、微并举的农田灌溉网络。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受自然区位和气候条件影响,我省洪旱灾害交替频发。相继启动实施了安康城堤、汉江平川段治理、渭洛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治理、三门峡库区移民防保等工程,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防洪保安能力不断增强。实施了“十二五”抗旱规划项目,全面增强重点旱区应急供水能力和区域抗旱减灾能力,为近年来全省粮食13年连丰提供了有力保障。

生态汉江

白河天宝水土保持示范园

猜你喜欢
渭河饮水水利
故乡
系统谋划 整体推进 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水利担当
故乡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以科技创新提升水利建设水平
饮水
3000亿投入,农饮水仍不安全
给渭河立传 中国 “旱腰带”上的史诗
春季给羊饮水五注意
饮水与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