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毅然决然地对美国霸权主义行径说“不”。面对美国的霸凌行为,只有坚定应对,才能维护人民的利益,保证中国的主权。中国能够对美国霸权坚定回击,除了政治上、军事上的因素外,中国经济的内在韧性,为中国应对霸权欺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美贸易战开打以来,有些好心人只算豆腐账,仅仅着眼于经济问题,谈美色变;有些人遮遮掩掩地为美国张目,颇有些类似当年汪精卫“曲线救国”的论调。这些人言论的共同点是:中国经济难以承受贸易战的冲击,仿佛中国经济一触即溃。
如果说2018年的中国经济,带有贸易战引发的“翘尾”因素,那么今年一季度的业绩则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经济坚韧前行的势头。在中国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在中国企业家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下,中国经济不仅站稳了,而且昂扬向上的趋势更加明显。中国经济的韧性得到了充分显示。笔者借助此文,让大家对中国经济的韧性有深刻认识,做好应对贸易战长期化的准备。
第一,中国经济的韧性表现为拥有世界最大的市场。这一市场服务于14亿多中国人民,相当于欧洲、东盟国家的人口总和。其中日益扩大的中产阶级,构成了消费持续升级的基础。这一世界最大的市场,不仅规模极大,而且市场深化,需求差异极大,需求变化迅速,为各个层次的消费需求、消费品提供了不同的市场。
进入21世纪后,内需已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跨国公司之所以愿意输出一些技术,与中国企业合资,以求进入中国市场,就因为偌大市场利之所在。但与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迫使他们转让技术,没有半毛钱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长,中国企业技术水平逐步提升、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对近邻国家,对“一带一路”市场的带动力,日益显现。以中国市场为核心,以欧亚大陆为基本轮廓的巨大市场,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世界市场。
贸易战开打以来,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排名已经发生了变化。据海关2019年5月统计,目前中国贸易伙伴的排名已是欧盟、东盟、美国。再打下去,美国名次还会后移吧!中国没有美国某些政治家处心积虑地猜测的那么多扩张构想。中国内部市场和欧亚大陆,就够中国忙活的了。
第二,拜某些国家多年封锁、遏制所赐,中国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再加上改革开放的加速度,已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科技体系。中国教育体系持续扩展,培养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师队伍。这一体系虽然不敢说已居于世界前列,但抵御外部冲击富富有余。
冷战时期,中国面临的外部封锁比现在严峻得多,中国仍然在工业、科技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今天外部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科技体系与全球经济、科技体系日益融合,想再度封锁中国已很难办到。某些国家一厢情愿地奔走呼号,只能自外于庞大的中国市场。
第三,中国目前的政府管理体制,能够及时推出应对贸易战的宏观经济政策。贸易战开打以来,中国政府对外加速开放,对内加速改革,大幅降低税率,减少规制,进一步激发了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中国经济潜在增长力被进一步挖掘。中国政府工具箱中,应对贸易战的财政、金融工具还很多,发挥这些政策工具的空间也比较广阔。
第四,自本轮经济结构调整以来,中国产业升级趋势明显。制造業中多余的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消化或向外转移。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对外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中国制造业能耗持续下降,高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增加,原创性技术逐步增加。例如,短短几年,中国无人机产业已居世界第一。东方不亮西方亮,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回旋余地大大增加。
自本世纪初以来,服务业已在推动经济增长中逐渐居于第一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更在中国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崛起,受贸易战影响不大。现代服务业为中国消费升级、产业升级,提供了动力。
第五,中国内部发展差异明显。在东部经济发展减速的情况下,中西部仍然存在着加速发展的可能。今年第一季度,云南省增速在各省、市、自治区中居首,就是最好的证明。中西部发展,与“一带一路”的拓展密切相关,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西部发展还会加速。
第六,中国经济目前以私人企业为主体,尽管有人仍然盯着剩余的国有企业不放,但毋庸讳言,多数行业已经是私企为主(包括国内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对这一点,目前笔者所见分析文章中,尚未予以充分重视。
从机制上看,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应是基本能力。难以承受冲击的企业,被淘汰了;抗住冲击的企业已找到了新的生存之道。尽管特朗普扬言还要再对3000亿美元的货物加税,但已体现在企业的预期中了。如果企业只是被动地等待贸易战水落石出,“黄瓜菜都凉了”。
私人企业对于外部经济环境,有着灵活的应对策略,大大增加了中国经济的韧性。政府政策支持,只是帮助其应对危机,是否能抗住危机要靠他们自身。从这一角度出发,贸易战再打上一年、两年,达成协议与否,与他们关系已不大了。
第七,中国政府陆续推出了新的大基建设项目、加速贫困人口脱贫进程、放开二孩、提高基本医疗政府报销费用等等措施,都将进一步促进内需经济增长。
第八,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体系。在这里笔者顺便回答某些人对外资企业离开中国的担心。尽管中国目前受到贸易战影响,对美出口受到影响,劳动力成本上升,但是跨国公司决策从来是综合考量的。
市场规模、产业配套能力、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交通运输便利程度、低廉的交易成本、技术人才、训练有素的工人队伍的获得等等,相对于劳动力成本、出口等因素,是更加重要的考虑因素。在亚洲除日韩外,其他国家难以同时满足跨国公司的这些要求。即便日韩,市场规模也难以和中国相比。
随着中国开放度日益提高,2018年中国新增外资企业超过6万家,增长69.8%。总体上进人中国的企业数量大大超过迁走的企业数量。
即便有些跨国公司把企业转移到中国市场之外,也不可怕。相反,倒可能给国内企业腾出市场空间。以汽车企业为例,哪个跨国公司有完全撤出中国市场的胆量?除非是本事不济,混不下去了。
企业、产业转移,在中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劳动力成本提高,导致的产业链条低端环节的扩散。贸易战发生前,企业转移、产业转移已经开始了。某种意义上,这一进程是当年发达国家向中国企业、产业转移的重复,不足为惧。
企业应对外部冲击,需要一、两年调整时间;产业结构调整则需要两、三年。中美贸易战—旦长期化,随着中国企业、产业的调整完成,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中美贸易战导致的影响将相对减弱,中国政府达成协议的紧迫性,逐步下降。中国可以气定神闲,静观其变。
倒是特朗普先生,明年大选,就要给那些大豆烂在地里的农民做出交代,对那些在贸易战中受损的中小企业有所说明。光凭一张嘴,讲“交易的艺术”,换不来选票。
最近中美贸易战的局面,使许多人想起抗美援朝,伟人的《论持久战》也大热起来。笔者也想起当年朝鲜战场上两位军人的对话。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将军是中美停战谈判志愿军首席代表,有一次父亲和将军短暂聊天,谈及谈判情况。将军说:“鬼子狂妄!整天和他们吵架。打,老子不怕。谈,就和他谈。谈不下来,就耗着。”谈判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今天,中国人民仍有当年不惧一切横逆的勇气和毅力。“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打就奉陪到底。”
天下事往往以不了了之。既然双方谈不拢,那就耗下去。当然,也要警惕某些人恼羞成怒,经济上压不垮,就在政治、安全方面生事。何况贸易战本来就是美国政府全面打压中国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贸易战开打以来,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排名已经发生了变化。据海关2019年5月统计,目前中国贸易伙伴的排名已是欧盟、东盟、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