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现状研究

2019-11-15 03:06成军芳
新丝路(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信教昌吉州交融

摘 要:本文结合昌吉州的实际情况和实地调查掌握的资料情况,通过六个衡量指标来描述昌吉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的现实状况,分析了昌吉州各民族在交融過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昌吉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昌吉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情况

本文在借鉴美国学者戈登民族交融理论中提出的针对族群关系实际调查时可操作的变量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昌吉州实际和实地调研情况,选择了六个指标来描述和分析昌吉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

1.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的互动是衡量民族杂居地区人们文化交往的主要指标。昌吉各民族间的文化交往频繁,在饮食、生活、娱乐等方面相互吸收,但在节日上的互动有限,汉族很少去了解少数民族含有宗教色彩的仪式或节日的意义和起源。在少数民族的节日期间,汉族干部群众会去少数民族家祝贺节日,少数民族家庭也欢迎别的民族的同志去他们家做客,但是汉族人过节时因为少数民族清真饮食的习惯,少数民族不在汉族家中吃饭,如果汉族邀请的朋友中有穆斯林,都会去清真餐厅。即使是婚礼,汉族的婚礼也得选择清真餐厅。

2.语言使用

语言是民族之间交往的桥梁和前提,也是民族间交往的结果。在昌吉各民族之间的语言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汉族除了讲汉语之外,在语言中已使用一些回族或维吾尔族语言。如把汉语中的“总共”说成“海勒买斯”,把“洋葱”叫“皮牙子”等。汉族和回族当中会说维、哈语的基本是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或者专门学习维、哈语的。回族在讲国家通用语言的基础上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有一些特有的词汇。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等为了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大多数人都学习了国家通用语言。

3.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作为信教群众特有的传统文化,对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以及信教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影响最为突出。昌吉是一个多宗教的地区,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五种宗教,是全疆宗教种类多、信教群众较少、宗教活动场所多的地州之一。汉族的多元化信仰与少数民族的一元化信仰同时存在。汉族对伊斯兰教信仰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了解,并能够与之和睦相处。由于宗教信仰的差异,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间,以及信教群众之间的交往程度都不深,在宗教文化的指引下,信教群众“自我”意识比较敏感,不信教群众也刻意去避免宗教的禁忌和规范。

4.居住格局

居住格局是研究民族关系的重要变量。一般来说,民族间居住格局交错程度越高,在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生活、工作上交往、互助、合作的概率就越高,就越能相互了解、增进交融。昌吉州各族群众在长期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嵌入式居住的社会格局,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叉居住”的局面,少数民族居民在城区分布零散,在乡镇基本上以各民族各成聚落(即自然村落)为主要格局,在牧业村以少数民族农牧民聚居为主,在汉族村则呈现出民汉混合杂居的特点。城市居民选择居住地时,倾向于选择学区房,没有学区房选择需求的以居住环境和离工作场所的远近和交通便利为选择条件。农牧区的农牧民在选择居住环境时也倾向于选择小孩上学方便的中心村或乡镇。

5.族际交往

民族交往是各民族之间在所有互动的总和,是民族交融的一个重要前提。昌吉州各民族之间嵌入式居住的格局决定了各民族在各个方面接触和交往频率较高,再加上昌吉州政府在全州范围内采取汉族与少数民族结对子、交朋友以及今年以来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全州居民都有不同民族的“亲戚”和朋友,朋友“亲戚”之间经常相互参与彼此的节日和婚丧嫁娶活动,往来频率每月三至四次,有的甚至更多。农业村的牧业组中的少数民族农牧民与汉族的交往更加频繁。

6.族际通婚

族际通婚是衡量民族关系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昌吉州族际通婚呈现如下特点:首先通婚比例低,2014年全年,昌吉州总的结婚对数是15000对,族际通婚的只有1000对,只占到了总对数的7%。其次,通婚对象的选择有明显的民族倾向。汉族人与少数民族通婚非常少。回族除了有与汉族通婚,与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等通婚的极少。哈萨克族强调部落性,虽有同其他少数民族通婚的情况,但一般不同回族和维吾尔族通婚。维吾尔族基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族内婚的限制非常严格。第三,通婚态度封闭。调查显示,人们对族际通婚普遍持反对态度,不赞成民族间通婚的占93.5%。赞成民族间通婚的占调查总数的2%;表示是个人的事,不发表意见的占4.5%;

二、昌吉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干部群众双语程度低

一是机关干部懂双语的少。不能与少数民族的交流,直接影响为少数民族的服务。二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交流能力较差,影响劳动力的转移。

2.族际通婚中产生的冲突

昌吉州族际通婚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与非信教群众的通婚,对于族际通婚的家庭而言,需要面对的问题比同族通婚的家庭更多,包括如何遵从饮食清真的禁忌,如何与不同宗教信仰的亲友交往,能否接受对方民族的节庆活动及丧葬习俗等。若处理不好,会直接导致家庭的矛盾,甚至破裂。

3.城市的民族关系问题

一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存在困难。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具有国家通用语言差、文化水平低、缺少专业技能、难稳定就业等特点,面临着乡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转化和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的调试,使得他们融入城市生活面临困难。二是亚文化之间的冲突。自发迁移进城的少数民族往往聚族而居,形成小的文化相同、习俗相近、互帮互助的群体,这种聚居形式又与周围社会形成相对隔离,使他们更难以融入迁入地社会与当地民众相互认识和认同,易发生社会交往障碍和摩擦。

4.经济交往中产生的问题

一是经济摩擦冲突增多。经济交往的增多和利益意识的增强,使得族际交往中由经济引发的摩擦冲突增多。在农牧区,由于人畜矛盾逐渐增加,生产者为争夺草场、矿产资源的冲突、械斗事件在民族之间不断发生。二是利益冲突引起民族意识的强化。当利益冲突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民族意识就会被强化。过强的民族意识会忽视其他民族的情感和利益,往往会导致对现实矛盾的错误归因。本来属于社会交往中正常的冲突和矛盾,因为涉及不同的民族,常常被理解为民族关系问题。三是民族间经济的差距易增加民族间的陌生与隔离。 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经济分层现象日益明显。民族间的差距增大无疑会引起发展程度较低的民族心理失衡,民族间的交往与互动就会受到影响。

三、促进昌吉州民族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的措施

1.政治方面

(1)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治保障,只有在这一制度的保障下,少数民族各族文化以及权利才能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与尊重,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才能有更多的机会,才能更加顺畅,最终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一方面能够把本民族群众的诉求向党和政府及时真实的反映,另一方面能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更加有效的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3)依法保护各民族合法权益。处理民族问题必须按照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来处理,不能把涉及不同民族的个人矛盾、个人问题以及个人间的冲突都上升到民族问题。要防范、打击和惩治破坏安定团结、伤害民族关系的任何违法犯罪活动,构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安全保障体系。

2.经济方面

(1)合理控制各民族经济收入差距。发展经济的同时平衡好各族间经济收入的差距与不平等,使各民族能同等的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各项红利,各民族之间的往来才能友好顺利的进行,社会民族关系才能更加和谐。

(2)积极促进各民族的就业。一是强化培训服务。广泛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创业水平。二要加强劳务输出。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的渠道,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力度。

3.文化方面

(1)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人们自觉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发挥新闻传媒在培养公民的中华民族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公民不断增强“四个认同”。

(2)要辩证客观科学地认识宗教的作用。一方面使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全面的认识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确保在实践层面上全面正确的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宗教政策。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最大限度地抑制宗教中的消极因素作用,发挥宗教的正面作用。

(3)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挖掘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品质汇聚到中华文化当中,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视角去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各少数民族从中华文化中找到本民族文化的特性,增强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社会方面

(1)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一是借鉴研究国内外建立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昌吉州实际,在城乡规划、小区安置点、棚户区改造、村组楼栋的人口结构等方面进行设置,推动建立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二是合理布局城乡具有民族特色的商贸物流、农牧产品批发、干鲜果销售等经济商贸行业的建设,增强少数民族就业机会,丰富少数民族文化,使他们有事干,住的稳,住的好。

(2)保护和引导族际自由通婚。要从制度上引导族际通婚,保障公民的婚姻自由权,对于族際通婚者,引导公众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3)要重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一是要大力增加对各族群众的教育投资。在教育中培育他们交往交流的能力,让他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交往交流。二是大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提升民族间的语言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晶.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族交融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11(5)第32卷

[2]聂爱文.昌吉地区文化交融现象初探[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3(9)第24卷第3期

作者简介:

成军芳(1988--)女,汉族,硕士研究生,昌吉州委党校,中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社会学。

猜你喜欢
信教昌吉州交融
真美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因病信教”:中国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交融的独特优雅
昌吉州纤检协会免费举办棉花检验员培训班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王秋杨:自然庭院和现代家居构建交融意境
父母信教影响子女入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