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霖 赵春燕
摘 要:在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为提高国有企业发展质量,有效的监督理应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离不开国家审计的监督和引导。媒体监督作为“第四方权力”,其外部治理作用已被中外学者所接受。基于此,该文通过分析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及媒体监督的特征,运用SWOT模型对国家审计与媒体监督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国家审计和媒体监督如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监督合力。
关键词:国家审计 媒体监督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c)-0208-03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能否落实,取决于如何加强党内监督与国家机关监督、司法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之间的监督合力。国家审计在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提高了国企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国家审计的功能发挥有效促进了国有企业持续推进和深化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巩固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媒体监督实际上是人民群众实现民主权利的渠道,它是人民群众有效监督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手段,首先,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其传播功能的发挥有效满足了民众对信息的需求;其次,媒体作为一种非制度安排,可在资本市场中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有效抑制管理者违法的动机,对管理者形成威慑作用;最后,媒体可通过压力机制,使违法者面临更大程度的心理压力,便于相关机构处理问题。
SWOT分析法通过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了解企业的整体情况,从整体的角度制定企业的战略计划,其涉及到企业中内部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遇和威胁,它是经常会被企业运用于战略管理和竞争分析的一种有效工具。该文通过研究国家审计与媒体关注的发展现状,利用SWOT模型对国家审计与媒体监督协调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并为提升监督合力提出建议。
1 国家审计和媒体监督的现状分析
1.1 国家审计的现状分析
A股上市公司中有1114家属于国企,但是全国审计机关中审计人员总人数不足9万人,80%以上的审计人员就职于县级审计机关,不到20%的审计人员就职于审计署机关及各特派办,面对数量众多的国有企业,国家审计的力量明显太薄弱,现有的国家审计资源是不充分的,这种情况加大了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难度。央企作为国企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国家审计的监督,从图1可知,近两年国家审计加大了对央企财务收支的审计,被审计的央企数量有所增加,但每年的审计覆盖率都不足40%,国家审计对央企集团审计的覆盖面不够广。
1.2 媒体监督的现状分析
表1显示了近8年的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网民数每年都有所增加,2018年底网民数达到了82851万人,比去年增长了5653万人,互联网的覆盖率也在不断提高,每年的增长率都大于2%,在2018年里互联网普及率提升了3.8%,说明国家加大了对互联网的基础建设,网民规模的扩大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显著加快了新闻报道的传播速度,有利于民众行使民主监督权利,互联网的普及同时加快了媒体公司的扩张速度,加大了媒体的监督力度和广度。
2 国家审计与媒体监督实现协调发展的路径
国家审计产生于受托责任,作为人民群众的受托人,国家审计承担了监督国家及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国家审计“免疫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广大人民行使监督权利。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其客观公正地评价国企相关负责人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促进国企地深化改革。新闻媒体实质上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方式,媒体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众的监督权利。从理论上讲,社会的“公正”是國家审计与媒体监督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二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见图2)。
3 国家审计与媒体监督协调发展的SWOT分析
3.1 优势
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虽然同为外部审计,但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关注的审计内容不同,注册会计师审计更关注国有企业会计核算的正确性,国家审计除了审计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情况,还会关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及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国家审计可以根据相关规定要求企业立即整改,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水平,通过跟踪审计加快被审计单位的整改速度。而且,审计署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任何联系,有利于审计人员做出客观的审计结果。新闻媒体是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之一,借助其特有的职业敏感性,能及时、快速地察觉国有企业中存在的过度投资、贪污腐败等现象,媒体对国有企业问题的揭露和曝光将引起政府的介入,国家审计通过加大对被审计单位的审查力度,有效促进被审计单位的整改速度,积极推动建立健全整改长效机制。
3.2 劣势
《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上述的规定表明,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要排除外部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客观地看待新闻媒体观点和意见,时刻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国家审计人员较强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保证了审计信息的可靠性。国家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要合理利用专业判断能力,以经济事实为基础,客观、公正地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作出评价,有效降低审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直接关系着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因而国家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排除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影响和干涉。但是有些新闻媒体的报道严重失实,这些非理性的报道严重干扰了审计人员对于事实的认知,甚至引起社会大众的不解和恐慌,更有媒体妄加评论审计结果,严重影响国家审计人员独立执行审计业务。
3.3 机遇
国家审计自成立以来,有效促进了我国的社会发展,国家审计有效促进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不断强调完善审计制度的重要性,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加强有关政策的实施。如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审计机关要依法对国有企业管理、使用和运营的境内外国有资产进行审计。媒体之间的竞争在中国市场上非常普遍,而媒体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内容的竞争,新闻记者在对国有企业的监督过程中保持“好奇心”“独立精神”和“社会使命感”,立足于实质性的新闻事实有利于加强媒体公司的主导权,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对国有企业经济事项的深入探究有助于揭示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能有效提高媒体的影响力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媒体监督与国家审计机关在言行、口径上保持一致,有利于形成监督合力,显著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打造协同有效的通信系统。
3.4 威胁
媒体的从业人员通常从社会公众的道德情感角度对经济事项做出评价,国家审计是根据严格的审计程序,以经济事实为基础,客观谨慎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事项,新闻媒体与国家审计人员在看待问题时存在很大的差异,以至于新闻媒体得出的结论与国家审计人员得出的结论截然不同。但是,社会公众了解信息的渠道主要来源于新闻媒体,媒体的非公正报道与偏见性评论会造成社会公众对国家审计的误解,影响国家审计监督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另外,有些媒体只顾追求自身利益,肆意发表不恰当的言论,故意宣传审计中存在的错误等,损害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4 国家审计与媒体监督协调发展的策略
4.1 加强对新闻媒体的引导,形成舆论引导新模式
国家审计始终以积极、稳妥、审慎、适度为原则,加强审计舆情监测和分析研判,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并采取正面引导的措施。针对舆论热议的审计问题,国家审计人员应深层次分析原因,加大工作力度,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看待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3个层面提出合理建议,准确把握政策解读的时点、节奏、力度,讲究策略,积极主动引导舆论。不仅要充分利用审计署网络信息发布平台的作用,还要主动强化与主流媒体之间的沟通联系,借助新闻媒体的传播优势,达到全媒体同步发声、多方式密集呈现的效果,把握时机主动提高审计舆情的回应效果。
4.2 建设高效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推动多种媒体相互融合
一是落实《政府网站发展指引》要求,加快建设署门户网,加強网站内容建设与更新,及时调整和优化栏目设置;二是结合审计工作特点,有效利用审计部门官网、中国审计报、中国审计数字在线网、署政务微信、“今日头条”审计署公众号等媒体各自的优势,充分整合信息和利用资源,做好信息宣传工作;三是持续强化与地方审计机关网站、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的互联互通,优化信息共享和通报的方案,将审计机关网站和微信形成矩阵,全方位、立体化发布权威信息,加强信息公开实效,提高政府机关的服务水平。
4.3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扩大媒体影响力
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之间的协调发展,致力于构建权威主流媒体的发展模式,通过主流媒体实现各种媒介的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优势、扩大影响范围,提高主流媒体对民众意见的引导能力,有效支撑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媒体应在国家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监督各种事项,专业地评价审计活动,加强传播手段的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
5 结语
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事关我国的经济发展,关系着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理应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审计作为国有企业的直接监督主体,国家审计的功能发挥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媒体监督作为间接监督主体,媒体的监督和评价功能是公众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途径。国家审计和媒体监督在规范央企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审计要主动强化与主流媒体之间的沟通联系,加强信息公开实效,提高政府机关的服务水平,媒体要利用本身的优势,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利用监督合力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晓晖,温焜,王砚.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路径研究综述——基于“免疫系统”视角[J].财会通讯,2017(1):42-44.
[2] 高强.基于SFIC模型的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协同研究[J].财会月刊,2019(3):125-133.
[3] 陈艳娇,张兰兰.媒体关注、政府审计与财政安全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9,34(1):1-13.
[4] 张俊玲.媒体关注度、媒体情绪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J].财会通讯,2018(21):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