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然居士文集》中“蒲察元帅”真实身份之再考证

2019-11-15 02:39马晓丹
北方文学 2019年30期

马晓丹

摘要:《湛然居士文集》是蒙元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耶律楚才所著的文章集合,“蒲察元帅”是《湛然居士文集》一书中多次出现的重要人物,他曾多次替成吉思汗及其子嗣的蒙古政权出征西域并在所征服的地区担任过驻地长官等重要职务。但历史上有关此人的记载非常之少,以至于后世学者就“蒲察元帅”是谁这一基本性问题都众说纷纭,文章拟从与中国社科院刘晓先生对于“蒲察元帅”姓名考证的商榷入手,利用诗文互证和史料梳理的方法希望对“蒲察元帅”真实身份做一些初步考证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湛然居士文集》;“蒲察元帅”;身份考证

一、刘晓先生关于“蒲察元帅”真实身份的考证

刘晓先生所写的《〈湛然居士文集〉中“蒲察元帅”小考》首先列举了前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对“蒲察元帅”究竟为何人的历史学考证。王国维以《蒙鞑备录笺证》为文本资料提出了宋代人李藻可能为“蒲察元帅”其人的看法,但随后又否认了此看法。紧接其后,刘晓先生又列举了两位日本学者的研究看法,他们提出了蒙古时期重要的大臣耶律阿海似为“蒲察元帅”,但刘先生对比《元史》考证出寻斯干而非蒲华城才是这位蒙古重臣的驻跸所在,因而认定耶律阿海之说不成立。从第二段开始,刘先生就前代和当代学者关于“蒲察元帅”究竟何许人也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考证依据。作者以诗文对比的方法考察了金元时期大臣耶律楚材所写的关于“蒲察元帅”之诗文,对诗中“元帅”、“太守”、“相国”三个头衔进行了分析和考据,又结合了《元史》和《金史》中关于“蒲察元帅”的记载考证出“蒲察元帅”应为蒲察七斤的观点,本文对此有不同看法。

二、“蒲察元帅”与蒲察七斤关系之考证

王观堂依据《蒙鞑备录笺证》指出:“蒲察汉姓为李,依据是蒲察为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旧姓"蒲察"部族之名为族民之姓。蒲察,东北关外原属女真,分布广泛,颇有实力。及金建国,因权势显赫,位数国姓之第二位,皇家多与之联姻。因慕汉家礼仪,改姓为李。该族世居赫图阿拉(今属新宾县),哈达,叶赫乌拉,宁古塔,河图,讷殷等地。”但从以上资料中可见“蒲察”这一姓氏并不单单全为李姓。《蒙鞑备录》乃是宋朝大臣赵珙所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蒙古修国书至南宋朝廷,权臣贾涉命大臣赵珙代表朝廷至蒙古和谈议事,行至蓟州,会见成吉思汗的得力重臣木华黎。在与其的会谈中赵珙得知了蒙古内部的诸多情况,他回南方后以此次会面所谈为基础写成了一本见闻录。《蒙鞑备录》是以南宋朝廷为视角,为后世研究者审视蒙古政权成立之初的内部情况多有裨益。书中一章指出:“宰辅拖花者,官至太师,实为三公兔花之兄。原为金人,性情狡诈,后来皆依附蒙古,其人多有将相之才。又有女真人七金宰相。但不知其名,金朝灭亡后率领金朝亡国之臣投靠蒙古。”

书中有“又有女真人七金宰相”一句,亦有“向所传有白俭、李藻者为相”一句,《蒙鞑备录》的这一句说明李藻曾在蒙古为相。根据《西夏书事》第40卷165页记载“金朝叛臣李藻、田广明等动员蒙元政权征伐金朝。蒙元政权担忧西夏乘其南征之时骚扰边境,大举进攻居延城,后由河西走廊进入关中。”,蒙元政权在攻下西夏和金朝后又派兵大举南下,进攻南宋,为了加快统一全国的进程,元太祖和元世祖招揽了诸多金朝的大臣,如耶律楚材和李藻。这说明李藻曾为金朝人。而且从李藻劝说蒙古伐金可以推断李藻再蒙古所任官职职位不低。所以李藻在蒙古为相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限于史料的匮乏究竟“蒲察元帅”是指李藻抑或是指蒲察七斤还待有其他历史材料加以佐证。

三、“蒲察元帅”与耶律阿海关系之考证

对于日本学者所指的“蒲察元帅”为耶律阿海之判断,我认为要证实这一判断应从耶律阿海的随军征战的地点和他所任的官职入手。金朝灭亡后,诸多金朝大臣投降蒙古,耶律阿海也于此时投靠蒙古,因其才华被成吉思汗赏识,进入蒙元政权任职。《元史耶律阿海传》记载丙寅,太祖建元,即大位,前排大将木华黎攻略南方,耶律阿海為先锋。十月,破宣化,鏖战居庸关,大捷三河,遂出居庸,进攻冀北。十一月,蓟州,涿州,乘胜古北口,木华黎攻下紫荆关。耶律阿海奏曰:“太祖遵循上天有好生之德。基业传世,不愿杀戮,顺因民心。”太祖深赞之。遂遣军攻冀南、关东诸郡,驻军燕京之南境。金朝朝廷大惊,请和,谕其使曰:“阿海妻子,为何无故拘役?”遂放其妻子。蒙古师还,会上京。转年,金朝迁都汴梁,耶律阿海因功劳甚大,得太师之位,行中书省事。几年后随蒙古大军西征,俘虏酋长只阑秃,连克蒲华(今布哈拉)、寻斯干(今撒马尔罕)等城。耶律阿海留下专门巡抚寻斯干城。这里有一点反驳刘晓先生认为“蒲察元帅”并非耶律阿海的史料依据。《元史耶律阿海传》根据《元史耶律阿海传》记载耶律阿海因战功卓著而被封为太师,且行中书省事。波斯史学家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第16节《不花剌的陷落》记载:攻陷撒麻耳干后,成吉思汗派挞乌沙波斯哈(Tausla Fascal)管治不花剌。由于治理得力,城市重现繁荣。刘先生引用波斯史学家志费尼的著作《世界征服者史》的英译本,其中有一句“原文作TWSA,它可以读如Tusha或Tosha.”但根据《世界征服者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07页所注“TWSA,它可以读如Tusha或Tosha.比较本书以下第一卷87页不同拼法TMSA(Tamsha)挞乌沙。”这一注释,Tsmsha一词的发音与蒲察的发音有较大出入,似乎不可能是蒲察一词的讹译。但笔者素无波斯语言学的修养,故不能推测出TMSA(Tamsha)挞乌沙一词的含义。这有待国内的波斯语言学者进一步考证。

“挞乌沙”为“宰辅”的印欧语系之语音译文。挞乌沙波斯哈被蒙古统帅铁木真为“宰辅”,率军驻守于蒲华城一带。查阅史料“宰辅”一职系元朝建立后学习汉人政权的职官体制,依元太祖旨意,在朝中设置了“宰辅”一职以使其地位重要。太祖十二年,以国王置太师一员。此时为公元1218年,而蒙古军队西征攻下蒲华和寻思干城是在公元1219年至公元1220年之间,由此推断被成吉思汗任命为“太师”一职的就有可能为耶律阿海。如果上述推断成立,耶律阿海有可能就是“蒲察元帅”。

如果以诗文互证的方法再来探讨,值得关注的是耶律楚材所写之诗文。七首诗中其诗一的内容是:闲骑白马思无穷,来访西域绿发翁。元老规模妙天下,锦城风景压河中。花开杷榄芙蕖淡,酒泛葡萄琥珀浓。痛饮且图容易醉,欲凭春梦到卢龙。在这里“元老”一词是否等同于“塔兀沙”或“太师”之意。此处究竟应译为“太师”抑或“太守”。如有“太师”之意,“蒲察元帅”是否可称为“太师”?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在耶律楚材的《赠蒲察元帅七首》其一中,称赞“元老”在蒲华城的治理堪称“妙天下”,且把锦城风光以“压城中”做妙比,可见蒲华城在“蒲察元帅”的治理下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但当时城市的繁荣景象是在“蒲察元帅”的治理下取得的如此成就,还是在他人的治理下才使蒲华城呈现出繁荣景象,而“蒲察元帅”只是延续了城市的繁荣,我认为这一点也是考察“蒲察元帅”真实身份的关键要素。这一点应从《元史》中的《耶律楚材传》传中寻求线索,关键在于确定耶律楚材在蒙古军西征攻下蒲华城的时间段内的行踪,耶律楚材是否跟随蒙古军队西征,抑或他的驻守地点离蒲华城较近,如上面所提两点确有一点为实,则能证明耶律楚材的确见过“蒲察元帅”,他所写的《赠蒲察元帅七首》才能作为佐证的史料。

参考文献:

[1]宋濂等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费志尼著.世界征服者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陈邦瞻撰.元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