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亚君 韩永涛 黄河 王熠博
[摘要]由于航天军工企业缺乏市场化发展经验,无法准确把握市场用户的产品需求,加之传统军工行业的计划体制和保密机制,导致航天自主核心技术难以快速转化为适销对路的市场化产品,因此当前航天科技成果转化与民用产业发展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宇航学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建立航天科技成果线上线下转化平台,探索实践“航天企业+民营企业”的合作方式,从而使各方充分互动,打破信息不对称和资源瓶颈,为加快航天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进程提供实践样本。
[关键词]中国宇航学会航天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19)100031-05
“十三五”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确立了“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建成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和成为国际科技创新排头兵”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提出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牵引,聚焦产业主攻方向,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以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为核心的有关制度的落实,设立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同时,在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提出,要加快推进军品技术转化应用,促进产业孵化和成果价值化,鼓励航天技术二次开发、转化及应用。
然而,在航天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军民产业对技术应用的要求不同,航天科技成果与民用产业发展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航天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进程明显滞后[1]。虽然在众多型号任务的研制过程中,航天各科研院所积累了大量核心技术和专利,但或因研发任务紧迫而无暇顾及,或因体系内工作机制的限制,导致各单位对核心技术转化为产品或产业的投入不足,无法适应市场投资的风险和机遇,决策链过长,容易错失市场机会,因此航天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存在一定障碍[2-6]。其次,航天企业一直只专注于国家型号项目的承接与开发,缺乏市场化经验,很难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各项自主核心技术难以快速转化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科技成果转化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另一方面,虽然互联网时代,信息能够高度、快速共享,但由于航天企业的保密工作机制,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使得处于市场环境中的民用领域企业很难获得航天科技成果的信息,准确地为我所用则更加困难。
一、中國宇航学会建设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中国宇航学会由全国航天科学技术工作者组成,并依法登记的学术性机构和法人社会团体,是联系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学会由钱学森、任新民、张震寰发起,于1979年10月成立。学会下设38个分支机构,办有34种专业刊物,拥有179个单位会员和3万余名个人会员。同时,中国宇航学会依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拥有丰富的院士专家资源,能够为航天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内外沟通的优势
中国宇航学会作为中国科协主管的拥有航天行业背景的社会组织,一方面在同时获取航天两大集团的科技成果信息方面更为便捷;另一方面,学会相较于军工企业,又具有对接民用领域企业的灵活性和广泛性,可以大大促进航天科研院所与市场内企业的沟通联络。同时,中国宇航学会作为社团组织,团体性质又有别于企业,更有利于做第三方平台工作。XUEHUI学会2019年第10期2019年第10期科技社团建设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实践探索XUEHUI
(三)平台工作经验
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学会坚持以“建设世界一流宇航科技社团”为发展目标,重点推动和促进航天技术、产品、服务与资金资源的整合,助推航天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与产业协同的健康发展。学会持续关注全球航天产业发展,积极参与推动航天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在国际宇航界,主导发起并成立了IAF卫星商业应用专门委员会,不断推进中荷、中德、中欧等企业的对接与产业发展;在国内,积极推动并联合主办了包括中国航天大会、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在内的一系列促进航天产业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有效促进了航天产业的发展。
二、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思路
(一)航天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中国宇航学会基于通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7]建设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详见图1。
图1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在转化过程中的双方合作阶段,根据双方的具体参与情况,可分为以下5种情况。
1技术指导。航天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2技术转让。需求方进行技术的二次开发与应用。
3技术定制。航天企业根据用户的需求,开发技术,然后转移到用户,这也称为应用工程。
4联合研发。适用于开发能力不强,缺乏人才、资金、设备的企业,需要供方提供开发和试制的经费、人才、资金和设备等方面的帮助。
5股权投资。航天企业通过投资购买合作方股权,深度参与其经营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航天产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还会有更多新的市场化合作方式的出现。
(二)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模式
航天科技成果转化采用“1+2”的平台模式,即1个成果转化团队和2个平台(展示交易中心的实体平台和网络交易的线上平台)对接航天企业与民营企业,为航天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搭建对接链路。该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借鉴“双创”思维开展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注重创新模式导入,并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强调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二是探索实践“航天企业+民营企业”的合作方式,结合地方政府政策,整合资源,各司其职。
三是两平台各有侧重,彼此呼应。线下平台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现场活动,线上平台侧重于实时的信息服务;线上平台的数据采集可作为线下平台活动开展的依据;线下平台汇聚的资源可作为线上平台信息的有益补充。
四是成果转化团队通过线下平台的活动组织、线上平台的数据收集等深度参与平台运维,这是平台良性运转的内在生命力所在。
三、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实践
中国宇航学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航天科技成果交易线下线上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提供全方位、专业化跟踪服务。
(一)建设航天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2019年,中国宇航学会与沧州市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将共同建设航天(沧州)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展示中心将通过集中展示和交易对接的方式,为航天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依托航天综合实力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高地,促进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引导区域经济向高精尖产业流动。航天(沧州)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的主要任务包括:
1整合资源。整合地方政府、学会、投资人(资本)、航天各科研院所、国防及军工院校、运营公司及外部合作企业等各方资源,使各方充分互动并受益,打破信息不对称和资源瓶颈,共同促进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2打造品牌活动。以航天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为载体,借鉴双创模式,打造针对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系列品牌活动,包括分领域分专业的航天科技成果专题交易对接会、航天科技转化路演活动等,提高展示中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建立航天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网络平台
1网络平台系统架构。该线上交易平台分为成果转化、商业航天和卫星应用三个板块,提供成果发布、成果展示以及需求发布等功能,如图2所示。类似于面向中间交易市场的B2B,为企业的采购方和供应方提供一个平台,在网上将销售商和采购商汇集一起。然而,由于航天企业的严格保密要求,传统的B2B模式存在较大的保密安全风险和商业风险,线上网络交易平台完全实现B2B模式尚不现实。基于此,中国宇航学会作为线上平台的开发者,除了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外,还要承担大量的航天成果转化线下组织验证以及第三方衔接和担保工作。
图2航天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网络平台系统架构
2平台业务模式。该平台业务以需求为导向,包括技术领先导向、项目机会导向、技术储备导向、技术安全导向等四大方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需求。以技术服务、人才服務、运营服务为支柱,精准对接,实现平台的需求分析、技术对接、资源整合及平台运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业务模式,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利益化。
3交易流程。技术供方登记出让意向并提出保证金条款,由中国宇航学会组织线下对接交流以及签约,并对网上结算交易金额做第三方担保工作。具体交易流程如图3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宇航学会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加快航天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进程提供了有益参考,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平台建设,提炼了一种可复制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在沧州市挂牌成立航天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地方政府的政策下主导“军工企业+民营企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以集中展示和交易对接的方式,吸引投资机构、民营企业共同参与,并构建长效合作发展机制,为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发展模式。
(二)通过平台建设,汇聚了一批优秀的航天科技成果。中国宇航学会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和专家资源优势,在航天系统内广泛征集包括高端装备、资源卫星应用、精密仪器、无人机、新能源、新材料、太空能源及氢能利用等方面的科技成果,汇聚了包含典型硬脆材料超快激光精密加工装备、激光清洗系统、动中通、三轴转台、视觉防火、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以及航天领跑信号棒等在内的300余项已转化或待转化科技成果,初步建成航天科技成果库。
(三)通过平台建设,培养了一支具有航天产业发展理念的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在跨企业成立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组的机构设置下,学会牵头组织形成了“航天企业+学会+民营企业”的团队模式。在该模式下,充分发挥学会的纽带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航天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入到航天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阵营,带动更加明显的区域经济效益。通过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团队成员在观念、角色和行动上都有了专业的提升,彼此间形成了紧密的工作关系,实现了平台和团队的共同成长。
五、结束语
中国宇航学会充分发挥平台纽带作用,互联航天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进行探索和实践,注重整合各方资源,使各方受益,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打破资源和信息瓶颈,深入推动航天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在构建航天科技成果转化线上线下服务平台过程中,吸引投资机构、民营企业共同参与航天科技转化与产业化推广应用工作,积极探索实践“航天企业+民营企业”的B2B发展模式,构建长效合作发展机制,以期为航天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为促进军工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益参考,创造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曹利民,李传宝.关于航天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思考[J].航天工业管理,1995(1):33-36.
[2]李仁义,赵巨峰,潘广悦,等.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初探[J].国防科技工业,2013(11):42-43.
[3]李萍,马曙辉,王蒙.我国国防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13(11):7-11.
[4]陈一君.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分析及模式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9):106-107.
[5]李孔岳.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6(1):88-91.
[6]鲍林,黄朗喜.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建设[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4):30-34.
[7]邵培基,唐小我.美国航天科技成果转化研究[J].世界研究与发展,1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