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求恩》的当代教育意义

2019-11-15 02:56李琴
陕西教育·教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白求恩距离建构

李琴

“文以载道”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认知,相对于一般的文本而言,《纪念白求恩》(以下简称“《纪》文”)一文比较特殊,是伟人毛泽东的经典之作,也是当下社会许多认知与观点如“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等的发源地。如果将文本解读指向学生,能够更好地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基于这样的认知,笔者试谈几点思考。

一、宽容有距离感的阅读

“向一位古典共产党人致敬”,这是王君老师亮出的《纪》文教学的观点。而这个观点如果面向学生,即从学生的视角实现有效建构,那就彰显出了《纪》文鲜明的时代意义,彰显出了对当下学生教育的现代意义。

当我们将文本解读的视角指向学生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如果课文解读预设的目标与学生的认知并不一致,或者说有一定距离时,教师应当如何选择?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的观点是:对学生初读文本时存在的距离,教师应当宽容。《纪》文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这与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确实存在一定的距离,本课教学的目的之一其实就是為了拉近这种距离。

比如,课文中的“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列宁主义认为……”“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等,学生读起来是稍感吃力的。这种吃力感会影响学生对整个文本的建构,因而在这段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下点功夫。笔者是这么做的:先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然后介绍白求恩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故事。在介绍过程中,重点强调抗日战争背景下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民族主义、狭隘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等,努力将这些抽象的词变成生动的例子。这一努力在文本解读的时候就已经设计好了,准确地说是基于对学生学习课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的判断进而做出的设计。

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这样的努力是有成效的。通过这一介绍,拉近了学生与《纪》文之间的距离,如此,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对“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有了切身体会。

学生对课文有效解读的前提,就是能够读懂文本。这个读懂不是似懂非懂,而是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认知基础,对文本中的表达做出相对准确的理解。有了这样的理解,文本的意义才能建构起来。

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除了必要的解释之外,唯一需要努力的就是“素读”。在《纪》文中,先让学生去素读一些通俗易懂的表达,比如“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这是什么精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无不为之感动”等。学生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困难相对较少。而基于这些文字阅读并建构出意义之后,其实就可以更好地读懂文章的观点。比如通过前面文字的阅读,学生对课文结尾五个“一个……的人”的理解就会特别立体,用学生的话说:“不知道为什么,读完课文之后,就是感觉白求恩特别高尚,特别有益于人民!”当学生有了这样的感触时,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已经极小了。

三、古典意义的现代建构

1939年12月,毛主席在延安干部会上做了这次演讲,既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同时也赞扬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这是一次伟大的政治动员,时至今日,“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依然有着伟大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讲,今天我们学习《纪》文,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古典意义的现代建构。

将古典意义向现实延伸,是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必然走向。在《纪》文发表75周年座谈会上,一个公认的观点是:《纪》文这一光辉文献,并没有因为时光远去而失去光芒,反而因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而彰显其时代价值,至今仍在发挥着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带着这样的思路去教学,可以发现《纪》文为初中生的精神世界铸造提供了坚实的脊梁。

而这样的坚实脊梁形成的过程,必定意味着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基础出发,引导他们走向《纪》文,触摸《纪》文,感知《纪》文,领悟《纪》文。进而在掩卷之后,依然能够感知到其在当下有力的脉搏,这应当是本文教学的最大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成人教育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白求恩距离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封二:English Corner·英语角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语文阅读教学正方向:“教”“练”“考”统一——以《纪念白求恩》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距离美
建构游戏玩不够
距离
床到马桶的距离
用白求恩精神培养白求恩式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