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

2019-11-15 02:39霍庆媛
北方文学 2019年30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学校

霍庆媛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开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学校资助育人中,需要积极融入精准扶贫思想。本文首先对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针对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对学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展开探索,希望可以对业内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学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

学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对于建设和谐校园,提升教育公平性以及健全学生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在“精准扶贫”政策、“教育扶贫”方针的指导下,只有提升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精准性、创新学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才能让传统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现存问题

(一)忽视精神育人

经济困难学生往往会存在物质贫困、精神困惑等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很多高校都具有完善的资助体系,但这种资助体系的建设多是为了解决学生物质贫困问题,并不能解决精神上的困惑问题,忽视精神育人作用,缺少精神育人措施,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以及极端思想。

(二)制度不够完善

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在我国学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普遍存在,其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不完善、考核制度不完善这两个主要方面。在管理制度上,如托关系走后门、评选倾向性严重等现象依然存在;在考核制度上,如考核指标单一性等问题依然存在,其考核指标多为学生物质情况。

(三)队伍配置不足

在育人队伍人员配置方面,部分高校存在着队伍人员配置不足的情况,部分学校虽然已经完成了专职资助人员配备工作,但其人员结构合理性以及人员综合素养水平却相对较低。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对接能力等方面较为不足,这会影响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效率。

(四)育人针对性差

部分高校存在着资助育人针对性差的主要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没有对学生需求做到充分了解,采用资助育人方式较为单一,资助育人效果相对较差。如在政策宣傳上,部分高校仅仅采用了讲座宣传、班会宣传的方法,无法让资助政策得到充分解读;如在育人方式上,部分高校仅仅采用资金帮扶等方法,属于“输血式”帮扶,难以彻底帮助学生解决贫困问题。

二、学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路径

(一)积极挖掘育人资源

1.助学模式

在助学模式上,为让育人资源得到充分挖掘,首先需要完善社会助学模式,让有偿服务、无偿捐赠得到充分结合,一方面,应增强物资资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应优化整合资源,让学生具有全面实践平台,为学生实践劳动进行有效鼓励;其次,需要对勤工助学育人模式予以创新,让自立自强教育得到突出,通过勤工助学来完成资金筹措工作,让学生充分利用假日、节日参与学校所提供的助教岗位、助学岗位、助研岗位工作活动,通过服务获得报酬,让困难学生经济压力得到减轻。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让学生自强品质得到培养的同时维护学生的尊严。

2.教育内容

在精准资助育人中,需要完善教育内容中的感恩教育内容、诚信教育内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感恩教育方面,首先需要充分讲解高校资助政策,让学生清晰具体资助内容;其次,高校需要积极和家庭、社会取得联系,让感恩教育形成合力,如组织感恩演讲比赛活动、征文比赛活动、三下乡义务服务活动以及义务支教活动等,并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让学生通过短信、书信、电话以及卡片等形式向资助者表示感谢。在诚信教育方面,首先,需要在资助评选工作开始之前,开展诚信宣传以及诚信教育活动,积极举办贷款政策宣讲会、诚信主题班会,让诚信理念得到有效传达,并组织学生对诚信承诺书予以签订;其次,需要在资助育人中对多类型诚信教育活动予以举办,让学生诚信品格得到塑造,可以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以及诚信报告会等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需要明确学生存在的自卑心理、焦虑心理以及攀比心理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及时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同时,应对心理健康课程予以充分利用,教授学生焦点治疗法,让消极情绪得到消除。

(二)完善资助育人制度

在资助育人制度完善上,首先,需要对项目管理制度予以完善,应保证资助制度具有规范性、严格性,如对于评选程序来说,就需要对其进行严格执行,对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处理,保证评选纪律性,同时,应构建专门的育人项目整合机制,高校需要构建领导小组与下设人员,让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整体项目,让下设人员完成具体活动,让信息管理对接力度得到提升,除此之外,需要增强学生信息的利用工作,分析对比前期收集的学生信息,依照学生需求以及特征对资助项目进行分配,跟踪管理后期学生信息,对动态数据档案进行构建,依照学生变化对育人项目进行及时调整。然后,需要对考核制度建设予以增强,对此,需要在育人目标基础上,构建考评体系,确保资金发放具有高度合理性;需要对学生生活条件改善情况进行考核,对学生精神思想情况进行考核,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需要对资助育人社会效应进行考核,针对考评内容,需要构建可量化标准,让育人效果精准性得到有效提升。

(三)培育资助育人队伍

1.提升队伍素质

首先,需要保证育人队伍具有专职、兼职结构合理性。在高校教师、高校辅导员、资助中心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协调社会志愿者以及家长共同构成联动机制,从源头上提升队伍建设水平,在招聘环节考核人员的专业门类、学历情况、信息处理水平、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以及政策宣传水平;其次,需要做好人员培训工作,明确资助育人具有长期性特点,针对具体工作内容,应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工作以及资助业务培训工作,让资助工作者可以对国家资助政策做到充分了解,掌握心理疏导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管理协调技能。

2.提升平台特色

需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对资助育人服务管理系统以及服务管理网站进行有效开发,在管理系统中,主要包含了信息公示模块、宣传育人模块等。在信息公示模块中,可以对最新资助项目内容以及资助评选要求、评选结果进行公示;在宣传育人模块中,学校可以根据优秀受助学生励志事迹撰写成文,以此来宣传“自强之星”,也可以对社会先进模范经历进行挖掘,以优秀案例起到激励作用,让家庭困难学生的学习信心、成长信心得到培养。

(四)优化育人内容模式

1.明确学生需求

在资助育人内容模式的优化上,首要工作是对学生具体成长需求予以明确。如发展型贫困的学生,其需求往往是取得长期发展能力;如对于生存型贫困学生来说,其需求往往是获得物质生活保障。也就是说,学生的需求包含了物质,也包含了思想、精神、技能等,对此,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构建需求统计平台,在开学时对学生的困难证明、报名信息、需求状况等资料开展分析工作,构建资助需求档案,提升后期资助育人针对性。

2.培养自助能力

培养自助能力是一种“造血式”的资助育人措施,也是提升资助育人精准性的重要方法。一方面,需要在资助育人中对人文素养教育予以突出,经济困难学生在人文素养熏陶方面普遍相对较少,对此,高校应为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开设人文素养培养课程,应积极举办人文沙龙、人文讲座以及人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并鼓励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此类活动;另一方面,高校应对就业指导教育予以推进,细化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分析历年学生就业情况以及当前就业形势,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就业技能上的成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忽视精神育人、制度不够完善、队伍配置不足以及育人针对性差的问题在我国学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普遍存在,通过积极挖掘育人资源、完善资助育人制度、培育资助育人队伍以及优化育人内容模式的主要策略,可以让此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进而提升学校资助育人精准性。

参考文献:

[1]杨喆,马静涛,王威,袁雨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针下的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7(06).

[2]王玉申.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思考[J].教书育人,2000(12).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学校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