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土主义下新农村建设模式探究

2019-11-15 02:39王文杉
北方文学 2019年30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探究

王文杉

摘要: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历史悠久的乡土文化渐渐被外来文化取代。而目前,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本文从新乡土主义这一概念入手,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探究如何将新乡土主义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对新农村的保护创新和建设。

关键词:新乡土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究

一、引言

当今时代下,随着经济和信息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许多外来文化的传入产生了文化趋同的现象,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渐渐被取代,甚至消失殆尽。保护历史文化和发掘地方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是进入全面小康的冲刺阶段,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改建规划的道路上不能只靠单纯的模仿,要结合其地域性、时效性、和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的合理的规划和建设新农村。这就需要发挥新乡土主义的思想对新农村进行建设。既要尊重当地居民固有的生活方式,保留特色原始景观,又要与现代理念相结合,产生经济效益。这是本文所要探究的主题。

二、新乡土主义

(一)新乡土主义的概念

新乡土主义没有固定的设计模式,它根据地方的特色来因地制宜的设计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使用当地特有的材料来打造出最能代表当地的明显风格的建筑景观,使其能完美的融入当地环境中。它能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呈现出的作品也只有当地具有,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这种创作方法是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建筑风格趋同,出现“千城一面”现象的反思。它能够很好地中和流行与特色、现代与传统的矛盾。

(二)新乡土主义在国内发展状态及运用

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就是探索新乡土主义理论的先驱,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是他的创作思想,他认为设计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符合人的精神需求。虽然这种设计理念很早就被设计师们所提倡,但是国内在近几年才被大部分设计师们慢慢重视起来。近几年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对其的了解也很有限。况且我国国土面积大,南北方的建筑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相差很大,怎样把乡土文化更好的融入进地方特征中并帮助新农村的建设,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新乡土主义旨在把传统文化、民族特色以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当前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难免会有些为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设计产生,这使得新农村建设适得其反,不仅破坏了当地的乡土文化、历史遗迹,同时也带起来一股不正之风,使建设出现危机。如何运用新乡土主义进行新农村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乡土主义的运用应该主要体现在保护、传承、发扬、创新上,要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大前提。在保护原有乡土特色的情况下考虑到实用性、节能环保性。结合当地的自然风貌,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使居民既保留对故土的情怀,又能与时俱进地设计出更适合现代人居住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习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想,借鉴他们的技术与建设理念。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不能盲从地、单一地效仿。要深入到地域具体的细节之中,结合农村发展需求和产业的特殊性进行大胆突破。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及探究

(一)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造就了人类聚居地——村落,它提供给农村人口生产生活的环境,并产生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不同于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它是自然和人类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既包含了生态系统,又有注入了人文精神。

当前,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加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也在逐步加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相应而生。首先,一部分地区照搬城市的规划模式来建设当地的景观,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独特的风貌,农村传统得不到保护,乡土文化得不到传承。再者,城市的飞速发展使得农村优质劳动力外流,土地资源无法合理运用、生态环境无法得到改善。这些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的规划、建筑的设计都是重点要考虑的问题。如何能使本土特色与现代景观完美融合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留住农村优质劳动力;把乡土文化的特性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元素,把保护、发扬、创新作为重点规划与建设的理论指导,把新乡土主义运用得当,那么就能使乡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使新农村建设充满活力。

(二)新农村建设模式探究

1.尊重历史文化,保留乡土文脉

农村形成的历史久远,人们对故土有着特殊的情感,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对乡村景观有着最大限度的保留,并结合现代技术与现代审美,从需求入手,科学有效地进行农村建设。

例如在牡丹江莲花湖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将公园的整体水系与绿化结合,着力保护水系自然生态与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水岸线的绿化符合当地气候而布置,与周边树林、绿地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极大程度的保留了原始风貌的同时改善了环境,保护了水系及周边動植物的生长,为人们提供了休闲、舒适的美好环境。在这一成功案例中,既保留了自身的人文历史,又保护了当地的文脉系统,强化了这一特色的同时,增强了场地的可识别性,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们在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中要尊重当地的自然地形,适应当地的气候来进行新乡土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根据地貌进行建筑设计,尊重自然生态,使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中,根据地势规划乡村景观,尽可能保留原有样貌。在植物配置方面,根据当地气候选择本土植物进行配置,根据植物的特征将其种植在适当的节点。即与乡村景观和谐统一又减少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本。还要顺应当地的发展,把当地果蔬的种植代替传统园林中的花草树木,根据其生长时间进行合理搭配种植。既能保证农民自给自足,又能发展特色旅游业,吸引外来游客增加经济收入。

2.发扬乡土特色,推动经济发展

发扬乡土景观特色建立新型乡土景观,不仅能保留人们对故土的回忆,对外能展现新农村新的精神面貌。乡土景观规划上立足于艺术、科学、社会三方面,还原长期以来的精神文化,注入景观规划建设中,发扬新型新农村建设理念。

通过发扬与创新为规划手段,融入历史文化,延续历史发展。这个过程中要去粗取精,留下优质的文化精髓,用以恢复景观生机,并通过创新规划赋予新的生机和活力。

以盐城市三官村为例,当地拥有独特的滩涂湿地资源,湖泊溪流相互交错。规划上在原有的水网基础上进行相互穿插的水系网络建设,道路以中心湖展开形成环路,植被配置选用本土植被。对居民建筑继续沿用了原先明清建筑风格,结合现代建筑风格将砖木结构以混凝土替换,提高了居民的舒适性。打造成旅游型新农村,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依靠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二者相互作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乡土文化的创新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将村子中废弃的建筑垃圾重新利用,重新加工用在其他景观的装饰上,既环保又节约成本,使乡村景观乡土气息更加浓厚,拥有独特的艺术美感。乡土文化上也要创新,随着旅游业发展迅速,文化创新也很有必要,利用村子原有的景观如古井古树,赋予它们文化内涵,开发民俗风情表演,将当地的工艺品与旅游结合,打造文化产业,为未来的产业化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对村子里的乡土文化实施产业化运作,政府引导推动,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开发特色旅游,从多方面打造一個具有特色的新农村。既可以实现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又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打造特色新农村,向全面小康快速前进。

四、结语

乡土文化是历史中人与自然共同形成的产物,它适应乡村的发展,也是未来乡村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对乡土特色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建设中保留文化多样性,在传承中创新,打造更适合人们居住的环境。在农村景观规划中融入新乡土主义,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同时利用新技术手段建造新农村新景观,展现新风貌,为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谭贤楚,刘伦文.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文化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08.

[2]刘帆.新乡土主义视野下乡村景观特色营造探析[J].安徽建筑,2012 (06):19-20+142.

[3]冯维波,汪豪,巫昊燕.“新乡土主义”在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J].小城镇建设,2011 (11):71-75.

[4]方程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模式探讨[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1.

[5]张弢,苏婧.保护.模仿.再生——新农村建设中保持乡土景观元素的探析[D].南京林业大学,2008.

[6]邓雪娇.“新乡土主义”在旅游型古典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的应用——以三官村村庄规划建设为例[D].北京建筑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下神峪村“由乱到治”之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推”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