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丫丫
摘要:本文依据一节针对欧洲儿童的汉语初级教学示范课,进行课堂观察报告。这堂课的汉语教师是西班牙本土汉语教师,曾在中国深圳学习汉语,推崇采用语言沉浸式教学法,在西班牙等国从事汉语教学。本文观察的这堂汉语课,就是这位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汉语教学,以“提问+答案”叙述故事,所以课堂观察表的设计也采用这一视角,并在之后的观察报告中对整堂课进行分析。
关键词:儿童;汉语;初级;课堂观察
一、观察背景
由于条件有限,作者并没能进入到真实的课堂环境进行课堂观察,而是通过网络渠道看到这节对外汉语教学示范课的视频,但这同时也为作者提供一些便利,就是能多次观看教学视频,观察教师教学的细节。缺点是不能体验真实的课堂氛围,也不能和老师、学生进行交流。这堂示范课共20分钟,进行小班授课,有11名英语国家儿童,主题是讲故事“这儿的包子真好吃”。在上课前学生应该已经学过第一课,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卫”和“小丽”来到了中国旅游,接下来要学的是和食物有关的内容。故事中出现的词语有“饿,包子,饺子,水,茶,披萨,米饭,牛奶,苹果,香蕉,X月X日,走啊走,吃,喝”等,主要句式有“你觉得什么怎么样?我觉得什么很怎么样。”以及“冷不冷,高兴不高兴”这种表达。
这位教师采用的提问引出故事内容的教学方式比较新颖,本文将首先叙述其教学过程,然后着重从教师提问方面进行分析,这也是这堂汉语课最显著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观察
开始上课,教师和学生互相问好。教师首先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复习,也是用提问的方式,学生集体回答。接着进入本节课的内容,不是传统的生词—语法—课文的教学顺序,而是面向全班或个人的提问题方式,这也比较适合口语课的特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应该已经学习过生词,教师一边提出问题,一边拿出准备好的精美的教具,例如人物卡片、伞、竹篮里各种食物卡片等,学生集体回答或轮流回答。因为是口语课,学生并没有纸和笔,也没有教材,只是口头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准备了三个游戏,有看图说词,也有角色扮演。在复习和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全程用汉语教学,最后课程总结时,教师用英语概括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最后下课,教师没有布置作业的环节。
三、教学过程分析
这位汉语教师很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她认为:
1.语言在真实情景中才有意义;
2.通过多感官信息输入(听觉、视觉、动觉),能激活大脑不同部分的神经元,帮助长期记忆,集中注意力;
3.孩子喜欢听故事,故事情节发展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将中文主题与其他学科的主题巧妙地结合,使中文教学自然地融入到其他学科中;
5.教授语言的同时教授中国文化,通过比较了解文化差异;
6.通过故事让学生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7.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育者,利用故事内容进行道德教育。
通过课堂观察量表,我们发现:在整堂课中,教师提问多达67次,平均每1分钟就有3个问题。那么面对如此密集的问题,学生能反应过来吗?其实,这其中判断性问题有24处,即教师已经给出预设答案,学生进行简单判断即可回答,在回答过程中学生又可以习得语言。至于难度最大的论证性问题,即需要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有20个左右,虽然出现了几次沉默的状况,但大部分时候学生还是能在教师提示下回答。一节课中塞进了这么多问题,为什么学生还能保持注意力,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与教师提问时的精心设计离不开关系。
我们注意到,教师在提问中有非常多的辅助手段,主要分为三大类:1.教具的使用。这位教师在课前准备了许多教具,伴随着问题的抛出,各类教具出现了28次,除了PPT演示,其他实物类教具如食物的卡片、雨伞、雪花等,能够很好的吸引儿童注意力使之不会感到疲乏,也营造了語言使用的环境;2.固定用语。在引出问题以及引导学生思考时,这位教师有自己的固定用语,出现频率有30次之多,例如“看,看,看”“你觉得……”,这使学生形成学习习惯,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3.手势动作。这位教师针对儿童进行语言教学时,充分利用了表情、肢体语言,几乎每一个问题的抛出,教师都带有表演性质,例如问“你觉得……”,教师先指学生,然后手指在头边画圈,还有一边手揉肚子一边说“饿”。60次的手势动作说明这是教师提问时最得力的辅助手段。
我们还观察到,教师的提问大部分时候是面向全班学生的。虽然有时个别学生先回答,然后全班再一起回答,但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有针对性的提问。我们认为,这可能与班级学生人数少以及座位分布情况有关。全班共11人,学生座位呈半圆形包围教师,这样教师可以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能公平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上课时,学生B和学生C有一两次走神的状态,教师也能很快发现并用身体、眼神提醒他们专注课堂。
最后,这位教师以提问+回答的形式讲故事,串联课堂的环节也是设计过的。教师始终能掌控课堂节奏,进一步推进教学,得益于这位教师主要是以问题推进互动过程。我们统计观察表发现,这种做法多达33次。另外,以评价和非语言行为推进互动过程分别为14次和17次。
四、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不能和视频中的师生面对面交流,切实感受真实的课堂氛围,也不能了解更多教学情况,比如教师的教案、教学计划、学生学习情况等。本文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点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讨论:
(一)学生学习效果方面
在复习环节我们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并且正确率高,但在之后的新课环节,学生回答的正确率下降,并且有10次左右回答不上来的情况。我们认为可能和学生没有预习,不熟悉教学内容有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四五个学生词语发音不准确,例如“水、牛奶”等词语容易发成洋腔洋调。这种偏口语的游戏教学法,最大弊端就是学生效率低。我们认为,要改善这一情况,还是不能忘记语言课的本质:就是大量的准确的语言练习,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因此在这节课中我们建议:
1.教师可以加入生词认读环节,比如在黑板上展示词语和拼音,与图片一一对应,更有助于学生对汉字的认读,也能纠正发音;
2.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能回答问题也有助于学习信心的培养;
3.适当布置作业,可以让学生有动力在课后加强语言练习。设计适合儿童学习特点的作业,是帮助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手段。
(二)教学设计方面
1.教师在课堂上提出60多个问题,但有的问题有效性很低,比如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来或者教师给学生的预留时间不够,这可能与教师教学习惯有关,也反映出教学设计问题。我们认为相比老师一味的抛出问题,可以试试让学生提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发给学生教材,让他们提前读故事,然后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与老师、同学交流;也可以分小组学习,先组内探讨再全班讨论;
2.教师自己准备了许多教具,但教具不宜过于复杂,否则让教师手忙脚乱,反倒会浪费课堂时间。我们认为教具的首要目的是服务教学,不能本末倒置。教具的制作还可以作为手工作业布置给学生,切合教学内容的作业能让学生在玩中学。
(三)学生互动方面
统计观察表,我们发现在这节汉语课上,学生之间的互动几乎为零。主要是教师和个别学生以及教师和全班的互动。我们认为这不利于班级学习氛围的建立。学生之间交流太少,这就使他们失去了一个宝贵的练习语言的环境,尤其对于国外汉语学习者来说,走出课堂可能就再没有说汉语的环境了。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生生互动的环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故事朗读等都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总之就是讓学生多说多听,并且是和尽可能多的人进行交流。
(四)课堂管理方面
我们发现学生有随意走动的情况,虽然不突出,但由于是小班教学,个别学生离开座位还是会影响到上课秩序,教师在20分钟内有3次维持课堂纪律的行为。我们建议在儿童汉语课堂上还是要制定一些规则,可以和学生提前商议,例如上课不随意走动,不打扰别人等。这样轻松又有秩序的环境,才能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戴维·霍普金斯.教师课堂研究指南(第三版)[M].杨晓琼译.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弘.对外汉语职前教师课堂观察与分析能力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2(3).
[3]崔允漷,沈毅,等.课堂观察20问答[J].当代教育科学,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