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丽
摘要:西方传统的道德批评通常依据当时社会所默认的道德标准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做出判断,强调文学对人的教化。而韦恩·布斯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对此提出了辩驳。本文将聚焦“自我重塑”、“叙述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等相关理念,借助韦恩·布斯的文学伦理学理论来解读朱振武归类下的爱伦·坡道德内省小说《威廉·威尔逊》、《黑猫》、《泄密的心》。以期对伦理批评的核心术语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为今后的爱伦·坡研究和解读提供更丰富的视野和见解。
关键词:韦恩·布斯;道德内省小说;伦理批评
埃德加·爱伦·坡以美国最伟大作家的美誉与马克·吐温并驾齐驱。众所周知,他拥有诸多头衔,如:“侦探小说之父”,“科幻小说的始祖”,19世纪美国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先驱之一(魏贝贝,2012),美国19世纪伟大小说家(赵尚,2016)、诗人和文学评论家。美国国内的读者和评论家对他曾经褒贬不一,但是坡的作品经过时间的洗涤后持久地绽放着璀璨的光芒。后世人见证了坡对英语国家文学的深远影响,世界文学史上他的地位是无法替代无法超越的。短暂一生却创作了七十多部短篇小说,几乎每一篇都能体现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技巧,但是梳理历年来国内学者对坡的研究情况后发现国内学者对坡的小说研究比较集中,尤以哥特式恐怖小说的几篇名作为甚,如《黑猫》、《厄舍屋倒塌》、《泄密的心》、《丽姬亚》等,本文将依照国内著名爱伦·坡研究学者朱振武对坡短篇小说划分的种类为基础,聚焦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一类:道德内省小说。朱振武(2008)在其专著《爱伦坡小说全解》中把《威廉·威尔逊》、《黑猫》、《泄密的心》归类于道德内省小说。本文将尝试使用20世纪美国伦理批评的代表人物韦恩·布斯(Wayne Booth)的理论来解读坡此类小说的深刻内涵,因其“自我重塑”、“叙述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等相关理念与坡的该类小说有明显的契合。
一、爱伦·坡的道德内省小说
朱振武笔下将坡的短篇小说名作《威廉·威尔逊》、《黑猫》、《泄密的心》归于道德内省小说类,接下来首先就此三部小说梗概及国内学者较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做简单梳理。1839年10月,坡发表了《威廉·威尔逊》,文章以邪恶的主人公为第一视角展开叙述,而善良的人格则作为在邪恶主人公威廉·威尔逊眼里同名同姓、同年同月同日出生、拥有相同容貌并且竭尽全力模仿自己一言一行的同学而存在。陈良廷(2008)认为此部小说最能深刻洞悉他的内心世界:“其一,威尔逊就读学校的名字与坡毕业的是同一所,他的性情与为人处世都与坡如出一辙;其二,小说中双面人的描写出神入化,无疑主人公异化的精神世界跃然纸上。”而王琦(2015)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以人格分裂主人公为第一人称的独白式的文章。整个文章的核心描写的就是主人公自己与自己的斗争。主人公威廉·威尔逊展示出了两个人格,一个是邪恶、“丧尽天良”、“缺德之至”的人格,一个是“愉快、坦白、慷慨”、劝人向善的人格。两位学者的评述各有征对性,但其共性在于:不论是“自我描绘”还是“人格分裂”都存在一个共性,即关注的是小说中叙述者的所謂反常的微妙的内心世界。1843年1月,坡发表了《泄密的心》,《泄密的心》主人公是一名“神经过敏,非常,非常过敏,十二万分过敏的人。”他精心策划将一名老人杀死,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的眼睛像鹰眼一般。同年8月《黑猫》发表,《黑猫》的艺术造诣成为了处在不同时代不同空间不同国度的批评家、学者魂牵梦绕的宠儿。该小说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开端,主人公是一个温顺善良的人,“从小就以心地善良温顺出名”,“心肠软得出奇”,“特别喜欢动物”和兴趣相投的妻子过着和睦的生活,还养了许多动物和一只猫。然而有一天他却突然变了(变成瘾君子,嗜酒如命),性情骤变仿佛不是同一个人,开始无端辱骂妻子,对她拳打脚踢。他饲养的小动物也不得幸免,包括他曾经特别喜爱的猫,先是将它的眼睛剜出来,随后又将它勒死在树上。最终,他的妻子也难逃一劫,被他残忍地杀害了。陈良廷(2008)把《泄密的心》和《黑猫》归为一类,相信此二篇以复仇和凶杀为题材,与现代典型心理描写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陈良廷还指出小说刻画了良心谴责,但该小说没有引诱和教唆他人犯罪,亦没有明显的道德教化。用无比不真实的技巧呈现一种心理学病态。《黑猫》其叙事者“我”用大量的内部心理活动仿佛回忆一般讲述了他异化的病态心理如何越演越烈。小说中巨量的精神书写,id、ego和superego,互相争斗,无止无休……人本恶和乖戾之魔仿佛已不受道德的控制。
二、布斯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本文中的伦理批评是狭义的范畴,特指文学中的伦理批评转向,具体而言,本文将借鉴20世纪美国伦理批评的代表人物,韦恩·布斯所倡导的伦理批评理念来解读坡的小说,即运用布斯关于文学伦理批评的相关概念为本文建构理论框架。韦恩·布斯是文学伦理学的创立者之一,他所著《小说修辞学》(1987)极大地扩展了小说理论。该论著提出作者隐含、叙述者的可靠/不可靠等概念现今已是叙事理论的标准术语。他认为“修辞”是小说的特性之一,小说属于交流活动的范畴。作者如设计师一般借助各种特写(细节、语言、心理等)营造所需要的效果,独具匠心地处理隐含作者、讲述者、目标读者之间的情感、价值和伦理的距离。这些理念与坡“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哲学是等效的。
韦恩·布斯的文学伦理学可以如是理解:对“自我”塑造的追求必然是与文学伦理相紧密联系,结合阅读时考察各种影响可以扩大文学伦理批评内涵。此处伦理批评包含了对文本、创造者、他者读者与我们所有经历的人和事后独特感受的建构与融通。布斯尝试抛开单一的道德教化,想在道德规约与逍遥自在之间架一座桥,即寻找文学德性的救赎之路(梁心怡,2018)。他以其独特的视角来聚焦挖掘内在本心,此为文学伦理批评的核心所在,旨在重塑“自我”。而西方的文学传统中伦理等于道德批评且往往根据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的内涵给出评判,文学体现主流思想。
综上所述,虽然爱伦·坡所在的年代先于韦恩·布斯,也没有直接的文献表明坡对布斯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是布斯所持的文学伦理学理念在某些关键概念上与坡的创作理念有契合的地方,因此,本文尝试用布斯的伦理批评方法来解读坡的道德内省小说是有一定的可行之处的。
三、伦理批评与道德小说
坡的开篇无外乎一句谚语、诗句、歌剧中的某段台词,《威廉·威尔逊》中坡借助长篇叙事诗诗句作为小说的楔子,若不是别有深意,就是对读者的某种暗示。学界普遍认为此篇小说属于半自传体,也许该小说为研究者和读者更好地探索坡的内心世界开了一扇窗。小說的开篇第二段,叙述者“我”就抛出了诸多惊人的话语:“无法宽恕的罪行……罪恶的深渊……堕落……仁义道德……飘落。”(坡,59,陈良廷译)虽如此,布斯相信批评家不应纠结小说所讲述的某些内容触犯了公认的道德教条关键要着力于对目标读者的性情、品德造成整体而深远的影响。对影响的衡量不取决于考察阅读后的即时效果,而必须基于考察阅读时对读者生命质量的高低的各种影响。所以,读者一定不能陷入先入为主的境地,给叙述者,隐含的作者,甚至真实作者贴上道德的标签,因为这些标签会成为枷锁,会阻碍读者去感受真实丰富微妙的内心世界,前提就是人的情绪是多元的,本身没有好坏善恶之分,普世价值区分善恶但存在时间的局限性。
《泄密的心》开篇虽然没有任何的提示,但是从小说的第一段坡就直截了当地向读者呈现叙述者异于常人的神经质:我十二万分过敏……疯了呢?感觉……敏锐了……一切声息全都听得见。阴曹地府的种种声音也在耳边(坡,203,陈良廷译)。同样的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但是恐怖难道就是终极的目标吗?显然,坡志不在此。如陈良廷所言,这一切不过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一种病态心理罢了。而这种夸张手法基于布斯的伦理批评视野下就更显得有说服力。布斯认为作家并非始终在创造“一般人”,他更是在创造“他自己”。作品与真实作者实际没什么瓜葛,文本与现实不能人为地混为一谈。
每一位细细品读过旷世奇作《黑猫》的读者不难发现作家对复杂人性,特别是对人类原生邪恶本能在暗夜滋生蔓延的入骨描写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爱伦·坡笔下病态人物的异化心理的刻画,人类难以捉摸、亦人亦魔的异化形象赤裸裸的呈现在读者的视野里(焦倩倩,2015)。该小说成就了坡心理描写先驱的荣耀,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解读实至名归。然,布斯所界定的“隐含的作者”、“可靠的叙述者”、“不可靠的叙述者”等术语放在《黑猫》的解读中也别有一番趣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埃德加·爱伦·坡在文学评论界拥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虽然坡命运多舛在生前不被待见,但是究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不论是美国文学史,整个英语国家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均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璀璨之星。坡生故一百七十载后,重读他的经典,借韦恩·布斯开创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视角来赏读爱伦·坡的《威廉·威尔逊》、《黑猫》、《泄密的心》,以期能对“自我重塑”、“隐含的作者”、“可靠的叙述者”、“不可靠的叙述者”等术语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为今后的爱伦·坡研究和解读提供更丰富的视野和见解。
参考文献:
[1]爱伦·坡,陈良廷译.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朱振武.爱伦坡小说全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3]王琦.埃德加·爱伦·坡笔下的主人公——人格分裂的受害者[J].青年文学家,2015(17).
[4]韦恩·布斯著,华明,胡苏晓,周宪译.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魏贝贝.中国爱伦·坡小说研究综述[J].北方文学,2012(1).
[6]梁心怡.“自我”的重塑--韦恩·布斯伦理批评探微[J].江淮论坛,2018(2).
[7]焦倩倩.爱伦·坡《黑猫》的人物心理分析[J].世界文艺,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