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黑暗的心》中马洛的道德发现之旅

2019-11-15 02:39赵冠男
北方文学 2019年30期

赵冠男

摘要:享誉世界文坛的英国现代作家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在他的不朽名作《黑暗的心》中,讲述了主人公马洛为寻找库尔茨而深入非洲腹地之旅。在此过程中,康拉德向我们展示了在非洲丛林中由于缺少文明社会的约束人类道德的堕落与沦丧。本论文简要探讨康拉德的道德观,即他对当时社会道德堕落的忧思以及对人性回归的呼唤。结论指出,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调动信念的力量去荡涤自己的灵魂,才能获得道德的救赎和精神的升华。

关键词:文化入侵;精神摧残;人性回归

《黑暗的心》是康拉德最负盛名的小说,是西方文学批评的焦点,或探讨其道德问题,或讨论其殖民主义意识,或挖掘其象征意义,或研究其叙事手法。笔者认为,《黑暗的心》这部作品在对殖民主义的揭露和批判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刻地探索。本文将详细论述西方殖民者是如何在非洲原始丛林中由于缺少道德的约束并放纵人性中的贪欲,并最终导致人性泯灭,道德沦丧的。文章最后简要论述康拉德的道德主张。

一、西方文明对原始非洲丛林的文化入侵

康拉德在他的丛林小说中将西方文明置于充满原始气息的荒原中,向读者展示了两种文明的激烈碰撞。[本章节中,笔者通过解读《黑暗的心》中代表西方文明的成果来深入探讨西方文明在非洲丛林的衰败,以及殖民者对当地黑人身心的摧残。

(一)草丛中生锈的铁轨

主人公马洛在向刚果腹地行进的过程中,发现殖民者根本没有给非洲大陆带来文明与进步。在那里,工业文明的象征——机器,“看上去完全像一个死去的动物的尸体”,随处可见破旧机器的残片,西方文明在这里变得毫无意义。

文中写到马洛“来到一个躺在深草中的锅炉边”[3],看到“一辆轮子朝天躺在那里的小型火车车厢”,再往前走,“又遇到更多的扔在那里朽坏了的机器,还有一堆生锈的铁轨”。这些景物的描写象征着西方文明伟大成就的工业产品在非洲丛林中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垃圾,这无疑是对不可一世的西方殖民者的最大讽刺。这极不协调的一幕也预示着西方文明在非洲丛林的可悲下场,同时,也隐藏着白人难逃死亡与道德堕落的结局。

(二)绕在脖子上的白绒线

当马洛来到非洲看见那些划船的黑人时,他感觉到“看着他们,使人感到莫大的安慰”。但是一艘军舰的炮声将马洛拉回到了残酷的现实。接着,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殖民者在非洲丛林压迫、愚弄、残害黑人的可怕场景。

1.殖民者对黑人土著身体上的迫害

马洛到达公司的第一个站时,他看见“六个黑人排成一排前进着,吃力地往那条小道上爬去”,他们“脖子上都戴着个脖圈,把他们全拴在一起的铁链在他们之间晃动着”,铁链发出地哐啷声。马洛刚走进树林里,“马上感到仿佛是跨进了地狱中的一个最阴暗的角落”,在此处他看到了世界上最惨无人道的一幕。“黑色的身躯蹲着,躺着,有的坐在两棵树中间倚在树干上,有的趴在地上,”这里是他们最后等死的地方。“他们都死得很慢——这是很明显的。他们不是敌人,他们也不是罪犯,他们现在已不属于尘世所有——他们只不过是疾病和饥饿的黑色影子,横七竖八地倒在青绿色的阴影中。通过有期限的合同,他们让人完全合法地从海岸深处各个角落里弄来,迷失在这难以适应的环境中,吃着他们从来不曾吃过的食物,他们生病,失去了工作能力,然后才能获得允许,爬到这里来慢慢死去”。

康拉德向我们展示了黑人土著被奴役后,像大屠杀或大瘟疫之后般的景象。

2.殖民者对黑人土著精神上的摧残

19世纪末的非洲历史,是一段被侵略,被征服的历史。黑人没有任何人身自由,更不要提接受教育的权利了。殖民主义者将殖民地人民看作是愚昧、野蛮、落后、未开化的种族,他们等待着西方殖民者的拯救,开发和教化。

欧洲殖民者自诩文明、进步、自由,而视殖民地愚昧、野蛮、落后,甚至扬言殖民地人民仍然保持着人吃人的恶习,甚至把黑人土著称为“叛乱分子”、“敌人”、“罪犯”、“劳力”。但实事果真如此吗?在《黑暗的心》中,黑人在极度饥饿,并且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以撕裂心肝的饥饿的魔鬼的名义,抓住我们——他们和我们的比例是三十个对五个——痛痛快快饱餐一顿”,马洛觉得“简直无法理解”。与白人在非洲丛林中迷失自我,道德淪丧相对的是,那些“吃人的生番”,却表现得自制而富有责任感。在马洛船上的黑人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互相残杀,也没有攻击白人,表现出了相当的克制和责任感。与滥杀无辜、把黑人当畜牲、无节制的释放人性中的恶的白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个层面上讲,谁野蛮,谁文明就不言而喻了。

西方的殖民主义者打着拯救、教化黑人的旗号来到非洲,鼓吹“每一个站都应该像是设在大路边指向美好前景的灯塔,它们当然是贸易中心,但同时还应该负起增进人道主义、改善生活和施行教化的责任来”。但实际情况却是,经过白人的教化,黑人变得和白人一样虚伪和奸诈,失去了“自然而真实”的天性。

二、西方殖民者在非洲丛林道德沦丧

康拉德在《黑暗的心》这部小说中一直试图诠释人性的本质,使读者在字里行间,在每个人物的言行举止中体会这部作品对人类道德良知淋漓尽致的剖析。[4]这部小说向读者呈现了殖民者深入非洲丛林,挣脱文明社会的约束,人类本性得以无所顾忌地膨胀和释放,并最终导致人类良知和道德沦丧的结局。

在小说中,远离文明社会的殖民者对权力的欲望和对财富的贪婪被无限放大。康拉德试图让人们意识到,殖民者一旦处于刚果丛林这一特定的环境之中,在远离文明社会之后,人性恶的一面便会暴露无遗。康拉德警告世人:人类一旦被权力、财富、贪欲所控制,并放任其不断膨胀,超越了人类的理性之后,将会产生多么可怕的后果!

(一)马洛的前任

这个被认为“在两条腿的动物中从未有过的文明人儿”来到非洲后,为了两只母鸡而疯狂殴打一个老黑人,被老人的儿子杀死后,曝尸荒野。对这样一个失去利用价值的人,“似乎谁也不感兴趣”。

(二)公司经理

公司经理,一个再平庸不过的人。他没有才能,没有威望,“他只能让人有一种极不舒服的感觉”。而他能爬到今天的位子上,只是因为他从不生病。他曾厚颜无耻地说“凡到那里来的人根本就不该有内脏”。为了拖延接应库尔茨的时间,他竟然将马洛的汽船撞沉。可见西方白人在非洲丛林中的道德究竟沦丧到了何种程度。

(三)库尔茨

库尔茨被康拉德塑造成为所有来到非洲的白人的代表。远离了文明社会约束的库尔茨贪欲膨胀。他将土著人视作“野蛮人”和“畜牲”,在写给“国际禁止野蛮协会”的一份报告中他振振有词地宣称“要消灭所有这些畜牲”,他用卑鄙的手段聚敛财物,用“不值钱的钢丝,换回来的是珍贵的点点滴滴不断送来的象牙”。在这里,康拉德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权利和私欲膨胀且又缺乏有效监督的人是如何走向堕落的。这个欧洲人眼里的英雄,本来要带着光明和进步来到非洲,可是最终却被黑暗所俘虏,成为了一个杀人如麻、贪婪的恶魔。他将自己内心中的恶完全释放了出来,变成了一个道德沦丧的“空心人”。

三、康拉德的道德主张

《黑暗的心》中所流露出的悲观、迷茫和怀疑的情绪是康拉德的思想和时代思潮的反映。作品中充满了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后的悲观气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拉德沉湎于这种悲观情绪中不能自拔,这也反映在了马洛对库尔茨的矛盾心理认知上。

笔者认为,《黑暗的心》既是对殖民主义的揭露和批判,也是对人性的探索。库尔茨临死前发出的叫声“太可怕了!太可怕了!”既是他对自己作为殖民者罪恶一生的总结,又是他最终的“道德的回归”,是对道德堕落的“文明人”发出的预警信号。

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库尔茨最后“像喘息一样微弱的叫喊”“太可怕了!太可怕了!”是把握《黑暗的心》这部小说主题的关键所在。这喊声中到底包含了什么?康拉德意图表达什么主张?

《黑暗的心》这部小说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人类道德回归的呼唤。虽然由于我们无法对库尔茨临终前的呼喊“可怕啊”作出确切的解释,但是我们仍要跨出最后一步,因为“这表明了一种肯定的态度,一种道义上的胜利”,虽然“这胜利是以无数的失败、可厌的恐惧和可厌的得意心情作为代价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可以说这部小说将具有永恒的魅力,才会启发一代又一代人对人性进行思考和探索。

四、結语

综上所述,在《黑暗的心》中,康拉德向我们展示了在非洲丛林中由于缺少文明社会的约束后人类道德的堕落与沦丧,深刻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道德堕落的忧思以及对人性回归的呼唤: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和堕落并调动自身信念的力量克服它,才能获得救赎,获得精神上的升华与超越。

参考文献:

[1]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晓兰,王松林.康拉德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外国文学研究,2007(6).

[3]康拉德.黑暗深处[M].黄雨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4]杨国荣.伦理与存在[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唐冬梅.马洛非洲之旅的人类精神探索[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