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莲, 吴 叶
(上海市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 1. 精神科; 2. 护理部, 上海, 201900)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技计划项目(2015824103)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觉、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1]。临床常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其中利培酮和氨磺必利是临床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2]。相关研究[3]表明,利培酮会对内分泌和代谢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并发症较多,不利于患者预后。相关研究[4]表明,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显著,且能够减少不良反应。本研究分析氨磺必利、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催乳素(PRL)、体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标准: ① 符合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5]中诊断标准; ② 年龄20~55岁, PANSS评分≥60分; ③ 首发或停用抗精神类药物3个月以上; ④ 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① 实质性脏器严重功能不全; ② 妊娠、哺乳期女性者; ③ 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 ④ 先天愚型、精神发育迟缓及血管性痴呆患者。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 年龄20~54岁,平均(37.50±6.07)岁; 病程2~15个月,平均(6.25±1.13)个月。观察组男18例,女35例; 年龄20~55岁,平均(38.15±6.14)岁; 病程3~14个月,平均(6.34±1.16)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对照组口服利培酮,起始剂量为2 mg/d, 1次/d, 1周后根据患者病情增加到4~6 mg/d; 观察组口服氨磺必利,初始剂量100 mg/d, 根据临床症状在2周内逐渐增至600~800 mg/d, 给药剂量≤400 mg时顿服, >400 mg时分2次服用,每天剂量≤1 200 mg。2组均持续治疗2个月。
① 临床疗效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进行评定。显效: PANSS评分减少率≥50%; 有效: PANSS评分减少率30%~<50%; 无效: 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且PANSS评分减少率<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 PANSS评分包括阳性症状分量表7项、阴性症状分量表7项、一般精神病理分量表16项,总分越高说明患者病情越严重。③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PRL水平,仪器型号为ABBOTTA xsym, 均严格按试剂盒及仪器说明书进行。④ 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估生活质量: 0~100百分制的标准分,评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⑤ 观察并记录2组体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后,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治疗前, 2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精神病理及总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后,观察组阴性症状和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组阳性症状、精神病理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 见表2。治疗前, 2组PRL水平、体质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后,观察组PR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组体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治疗前, 2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后,观察组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机体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精神健康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 见表4。观察组出现失眠1例,头晕1例,恶心1例,静坐不安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 对照组出现失眠2例,头晕2例,口干3例,肌紧张2例,月经失调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2组PANSS评分比较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3 2组PRL水平、体质量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4 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与干预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精神分裂症起病较为缓慢,病程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早期治疗至关重要[6]。利培酮和氨磺必利是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药物[7-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0%,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Wobrock T[9]研究结果相符,说明利培酮和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相当。
利培酮属于苯丙异噁唑衍生物,与5-HT2受体、多巴胺D2受体的亲合力较高[10-11]。利培酮长时间应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氨磺必利属于广谱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为苯甲酰胺衍生物,其作用机制与对多巴胺D2、D3受体具有选择性拮抗作用有关,能够选择性作用多巴胺受体,同时对体内5-HT具有拮抗作用,通过边缘系统中部突触后DA受体进行高剂量阻断,从而改善阳性症状; 同时,还可通过突触前D2或D3受体进行低剂量阻断,引起负反馈机制的中断,进而改善精神分裂抑郁症状和阴性症状。氨磺必利与人体D1、D5等亲和力较低,且由肾脏代谢,降低了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故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12-14]。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阴性症状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2组阳性症状、精神病理评分无显著差异,与Ceskova E等[15]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和抑郁症状疗效优于利培酮,可能机制为氨磺必利通过阻断D2、D3突触前自身受体消除前抑制,从而保证多巴胺进入突触间隙,使前额皮质多巴胺功能增强,同时在低剂量时能够发挥多巴胺自身受体亲合力,增加多巴胺神经元输出,进而缓解阴性症状[16-17]。观察组治疗后PRL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利培酮和氨磺必利均会导致PRL水平升高,但氨磺必利安全性更高。主要原因为抗精神病药物通过在结节漏斗阻断多巴胺受体从而抑制垂体催乳素释放负反馈机制,使PRL水平呈高表达,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周期受到抑制,最终导致PRL水平降低[18]。2组体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与Kim Y等[19]研究结果不符,可能与纳入例数有关。
张世伦[20]研究表明,氨磺必利能够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机体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2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精神健康评分均无显著差异,考虑原因可能与氨磺必利降低PRL水平有关。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 提示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安全性更高,分析原因为利培酮主要由肝脏代谢,而氨磺必利由肾脏代谢,降低了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故不良反应较少[21]。
综上所述,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相当,均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氨磺必利对阴性症状的疗效更佳,且能降低PRL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