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建勋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和广泛使用,提高了各行各业在的生产、经营、管理、物流等各个环节的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效降低了发展成本,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集约型转变,促进了新兴产业发展,以及社会信息的充分共享,改变和重塑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带动着政府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服务,在治理模式上快速转型,以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发展需求。
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为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政府对信息的汇集、分析能力,提升了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以及资源整合优化,促进了政府决策水平提升,为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和精准服务提供了基础。同时,技术发展为政府机构改革提供了条件,政府组织架构向着更加扁平化、去中心化方向发展,机制更加灵活,按需提供服务的服务型政府逐渐形成。
“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可见,推进社会各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是带动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促进了政府职能调整和治理内容延伸,为推进数字化政府转型提供了新契机。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就是要精准把握宏微观经济运行规律,就是要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政务部门的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服务能力。目前,各地先后成立大数据局,统筹大数据应用工作,就是要适应数字化时代政府治理需求,是推进数字化政府转型的最好体现。
国家对电子政务建设虽有统一的顶层设计,但整体推进不够,分散建设、投资浪费等现象没有得到明显改观。数字化基础设施集约建设使用水平低,项目多头审批、自建自用现象依然存在。以各委办局为中心的建设发展模式有所改善,但部分机构固守部门利益,数据开放共享和业务协同不足。此外,尽管国家鼓励PPP等发展模式,但由于财政紧张,加之市场化模式需进强化企业参与机制,部分地方模式创新固步自封,凝聚合力推进数字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支撑简政放权、流程整合和再造还处于探索阶段,落后的体制机制、意识的淡薄、惯性思维等多方因素,制约了数字化对政务流程再造的支撑作用。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就是要利用技术手段促进政府体制改革,推进“放管服”,优化政府运行机制。而大多数政府部门在推进数字化政务服务工作中,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只是简单的引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没有发挥好数字化技术对推动政务流程再造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等工作,数字化、智能化政务服务网络逐渐形成,相关业务应用逐渐向基层社区、村镇延伸,各地探索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一号、一窗、一网”综合型服务,服务效果有所改善,但由于数据缺乏整合、服务渠道分散、政府内部流程整合不足,碎片式服务、半自动化式服务较为普遍,在线服务的人性化、多元化和及时性不足,服务效果也大打折扣。
图1:大数据资源体系示意图
以前瞻性创新思维、能力和行动,从数据技术应用角度出发,主动对政务部门职能结构进行优化,进一步优化职责分工,充分发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去中心化特点,改善政府和公民之间关系,提高公众参与政务决策的积极性,主动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以数据资源畅通流动为目标,根据政务工作的流程对部门架构进行重组设计,从而实现数字化政务服务与政府业务流程的一体化发展。
实现政务数据资源的“聚通用”,是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关键。建立政府各层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大力推进国家基础数据资源的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应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的汇聚、信息系统的联通、数据资源的开发应用,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价值,才能切实有效推动政府向数字化、服务型方向快速发展。大数据资源体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以政府履职需求为出发点,依托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统一政务云服务中心、全流程网上移动办事综合服务平台、高度集约化政府门户网站群等,实现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实时化,应用服务泛在化,政府决策分析智能化,从而有效促进政府传统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助力政府找到加快推进数字化政府转型的新时代路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架构图如图2所示。
建立政府流程再造标准规范体系,包括总体类、应用类、支撑类、安全类、网络类、管理类等六大类标准,并逐步建设标准测试验证基础环境,加强各类标准推广应用,规范政务流程。其中,总体类标准主要是总体性、基础性和框架性的标准规范,应用类标准则涉及了数据元等各种应用方面的标准。支撑类和安全类标准,则侧重于为应用服务提供支撑以及身份认证、权限管理等方面的标准。网络标准则侧重于为网络互通、平台联通整合提供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则主要包括工程建设实施、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标准。
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设计,规范网络信息内容和活动,保障信息安全。加快数据保护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等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研发我国自主可控的数据安全防护技术与产品,避免过于依赖国外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平台,防止信息泄露,保护公众、企业和国家信息安全。
图2: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架构图